徐載弼
徐載弼(韓語:서재필,1864年1月7日—1951年1月5日),字允卿,號松齋、雙慶,韓國獨立運動政治家、思想家、改革者、醫生,《獨立新聞》和獨立協會創始人,首位加入美國國籍和首位獲得美國醫學學位的韓國人。
徐載弼 서재필 | |
---|---|
出生 | 朝鮮王朝全羅道寶城郡 | 1864年1月7日
逝世 | 1951年1月5日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諾里斯敦 | (86歲)
國籍 | 美國(1890年-1951年) |
韓語名稱 | |
諺文 | 서재필 |
漢字 | 徐載弼 |
文觀部式 | Seo Jae-pil |
馬-賴式 | Sŏ Chaep'il |
號 | |
諺文 | 송재, 쌍경 |
漢字 | 松齋, 雙慶 |
文觀部式 | Songjae, Ssanggyeong |
馬-賴式 | Songjae, Ssanggyŏng |
表字 | |
諺文 | 윤경 |
漢字 | 允卿 |
文觀部式 | Yun-gyeong |
馬-賴式 | Yun'gyŏng |
徐載弼出生於朝鮮王朝末期的士紳家庭,早年是朝鮮官派日本的留學生,後因參與金玉均、朴泳孝等開化派發動的甲申政變並獲叛逆大罪而流亡美國。在美期間,他在美國大學獲得醫學學位,入美國國籍,並與美國郵政署署長的女兒,美國總統詹姆斯·布坎南的遠親結婚。
1896年1月至1898年5月,徐載弼在被赦免反叛罪後回到朝鮮,從事民眾思想啟蒙與社會改革方面的獨立運動,先後創建《獨立新聞》和獨立協會。三一運動後,他在美國積極進行支持韓國獨立的政治活動。韓國光復後,他被駐韓美軍聘為首席顧問,於1947年重返韓國。由於其民主思想與李承晚專政理念相左,他最終於1948年9月再次返回美國,1951年1月5日在美去世。1994年4月,他的骨灰被運回韓國安葬於國立首爾顯忠院。
早年生涯
編輯1864年1月7日,徐載弼出生於朝鮮王朝全羅道寶城郡文德面可川里的一個士紳家庭,7歲時被過繼給同宗族的一位叔父作養子。1877年,他與朝鮮開化派代表人物金玉均相識,後於1879年結黨。1882年,徐載弼參加朝鮮科舉別試及第後獲得校書館副正字之職,但在金玉均的勸說下次年成為朝鮮官派日本的留學。他先是在福澤諭吉創辦的慶應義塾學習日語,後就讀於戶山陸軍學校,1884年6月8日回國。1884年12月,徐載弼參與了金玉均、朴泳孝等人發動了甲申政變。但政變後建立的改良派政府只維持了3天就被袁世凱率領的清軍推翻。徐載弼與其它政變人員一起逃往日本。他的家人因受株連全部遇難。1885年4月,徐載弼流亡美國。[1][2][3][4][5]
流亡美國
編輯到達美國後,徐載弼在教會的幫助下,得到美國富豪霍倫貝克(John W. Hollenback)的資助,於1886年9月進入賓夕法尼亞的一所高中學習[3][4]。1890年,徐載弼入美國籍,取英文名Philip Jaisohn,是首位加入美國國籍的韓國人。1890年至1891年間,他就讀於拉法葉學院,住在他的教授的家裏。之後,他又就讀於哥倫比亞醫學院(Columbia Medical College,今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精通韓、中、日、英多種語言的徐載弼在此期間為一家學會做翻譯,勤工儉學,1892年獲得該校醫學學士學位,成為首位獲得美國醫學學位的韓國人[5][4][3]。1893年,他與美國郵政署署長的女兒,也是美國總統詹姆斯·布坎南的遠親穆里爾·阿姆斯特朗(Muriel Armstrong)結婚。兩人育有兩個女兒[4][3]。
返回韓國
編輯甲午更張後,甲申政變被平反。1896年1月,徐載弼在朴泳孝的勸說下回到朝鮮,任中樞院顧問。為開展朝鮮大眾的思想啟蒙教育,他於1896年4月7日創辦了朝鮮歷史上的首份韓文民營報紙《獨立新聞》。《獨立新聞》宣揚西方資產階級天賦人權,人人平等的自由、博愛與民權思想,鼓吹民族獨立,很受朝鮮民眾歡迎。其發行量由創刊號的300份最後增長到3000多份,是韓國近代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紙。[2][6][4]
隨着《獨立新聞》影響的不斷擴大,徐載弼於1896年7月2日又創建了相應的社會團體「獨立協會」。獨立協會宣揚獨立自主和民主主義思想,其機關刊物《大朝鮮獨立協會會報》是《獨立新聞》下屬的半月刊。在徐載弼的推動下,獨立協會在原用於迎接中國使節的迎恩門附近建造了獨立門,將原迎恩門旁的慕華館改建為獨立館,作為獨立協會的辦公室。1897年,高宗改國號大韓帝國後,獨立協會的批判矛頭開始由中國轉到日本和沙俄。1898年開始,獨立協會由思想啟蒙運動轉變為政治改革運動,倡導保護國家主權,維護人權和財產權,並掀起了成立西方式議會制度的運動。由於其政治理念與朝鮮政府保守思想的衝突,獨立協會最終於1898年12月25日被取締。[1][6]
在徐載弼的推動下,獨立協會還組織了「萬民共同會」。為聲討沙俄的滲透,獨立協會於1898年3月10日在今首爾鍾路舉行了首次萬民共同會,向萬餘民眾發表演說,要求政府維護國家主權。大韓帝國政府後以「全國公議物論」和「眾情實為不協」為由拒絕了沙俄對絕影島的租借要求。沙俄被迫關閉了韓俄道勝銀行,並從韓國撤走財政顧問和軍事教官。萬民共同會後逐漸發展成為韓國民眾自發性群眾大會。[1][6]
重返美國
編輯雖然徐載弼回到韓國的時間不長,但其影響力卻日益強大。恐於徐載弼的韓國當局發了一個假電報稱徐載弼的岳母病危。徐載弼於是與夫人一起於1898年5月14日匆匆離開韓國返美[4]。徐載弼回到美國後,先是在美西戰爭中擔任軍醫,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個研究所工作。1904年,他與朋友合夥在賓夕法尼亞威爾克斯-巴里開了家文具店。文具店很成功,他後又在費城開了一家文具印刷店。徐載弼用生意掙來的錢資助韓國獨立運動[4][3]。
1919年韓國國內爆發大規模三一反日運動後,他於同年4月在費城組織了歷史性的第一次韓國人聯合會(First Korean Congress ),並成立了韓國信息部(Korean Information Bureau)和韓國友好同盟會(League of Friends of Korea)。此外,他還創辦了宣言韓國獨立運動的月刊《韓國評論》(Korean Review) 。由於對韓國獨立運動的大量資金支出,徐載弼的財務狀況惡化。1925年破產後,他借錢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進行了一年的學習,後在多家醫院作病理學醫生,並發表了5篇學術論文。1936年,他在賓夕法尼亞切斯特開了家自己的診所,並繼續發表學術文章。[4][3]
韓國光復後
編輯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韓國光復。1947年,徐載弼以駐韓美軍首席顧問的身份重返韓國。起初,他在韓國很受歡迎,被視為甲申政變唯一倖存者,同時又不是親日派。不過,由於與李承晚專政理念相左,他於1948年9月再次離開韓國返回美國。1951年1月5日,徐載弼在賓夕法尼亞諾里斯敦去世。1994年4月,他的骨灰被運回韓國,安葬在韓國國立首爾顯忠院。[4][3]
家庭
編輯紀念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崔才德. 近代朝鲜独立运动家徐载弼研究. 《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 ^ 2.0 2.1 崔才德. 徐载弼与《独立新闻》.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Seo Jae-pil: pioneering reformer, independence fighter. The Korean Times.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7).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The Life of Philip Jaisohn(1864-1951). The Philip Jaisohn Memorial Foundation.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7).
- ^ 5.0 5.1 Jaisohn Was Champion for Korean Independence. LAFAYETTE MAGAZINE.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6).
- ^ 6.0 6.1 6.2 朝鲜独立协会的创建、发展、高潮以及失败. 歷史網.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5).
- ^ 徐潤錫 (編). 《大邱徐氏世譜》丙編中四·典籤公派. 1957: 10.
- ^ 徐潤錫 (編). 《大邱徐氏世譜》丙編中一·典籤公派. 1957: 69–70.
- ^ 《安東金氏大同譜》卷五·典籤公派. 農經出版社. 1984: 1054, 1377–1378.
- ^ “徐載弼銅像”作為韓國人首次立于華盛頓特區. 新浪網. 2008-05-08 [2018-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9).
- ^ The Philip Jaisohn Memorial Foundation. The Philip Jaisohn Memorial Foundation.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5).
- ^ The Philip Jaisohn House. The Philip Jaisohn Memorial Foundation.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5).
- ^ PENNSYLVANIA HISTORICAL MARKER SEARCH. Pennsylvania Historical and Museum Commission.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9).
- ^ 培才大学徐载弼学院. 培才大學. [2018-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