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前會議(ごぜんかいぎ、英語:Imperial Conference)是日本明治時代太平洋戰爭終戰前,天皇臨席決定重要國策會議。但並無法律上的規定。[1]現在常用來比喩公司、團體等組織的幹部會議。

1945年1月的御前會議

概要

編輯

廣義的,官制上規定天皇親臨的樞密院會議王政復古後的小御所會議、天皇臨席的大本營會議等都是御前會議。但是,狹義上指天皇、元老閣僚、軍部首腦召開的關於戰爭開始和終了的聯席會議。

1894年,決定對開戰(甲午戰爭)是最初的御前會議。以後,在三國干涉日俄戰爭之際召開。1938年以後,決定支那事變的處理方針、日德義三國同盟、對美英荷開戰(珍珠港攻擊)等。

雖然《大日本帝國憲法》第13條明記「天皇行宣戰媾和之權」,但因為沒有類似「御前會議法」的法律證據,因此召開御前會議是有法律上的困難的。以及,為了不讓人注意到天皇的旨意或想法的喜好(天皇也要為言論負責),天皇雖出席御前會議,但是大多不發一言。此外,御前會議的決定並非即時決定國家意向,內容仍需經過正式手續(例如閣議)的諮問之後才正式決定。

會議成員

編輯


御前會議

編輯

1938年,中日全面戰爭以後的御前會議。

召開日 議題 內閣 昭和天皇的發言等
1
1938年1月11日 「中國事變」處理根本方針 第1次近衛內閣
2
1938年11月30日 日中新關係調整方針
3
1940年9月19日 日德義三國同盟 第2次近衛內閣
4
1940年11月13日 關於「中國事變」處理要綱之件等
5
1941年7月2日 伴隨情勢之推移的帝國國策要綱
6
1941年9月6日 帝國國策遂行要領 第3次近衛內閣 以吟詠明治天皇御製和歌的形式,暗示迴避對美開戰。
「四海之內皆兄弟,何以無事起風波?」[2]
7
1941年11月5日 東條內閣
8
1941年12月1日 對美英荷開戰之件
9
1942年12月21日 大東亞戰爭完遂之對中處理根本方針
10
1943年5月31日 大東亞政略指導大綱
11
1943年9月30日 今後需採行的戰爭指導之大綱等
12[3] 1944年8月19日 小磯內閣
13
1945年6月8日 今後需採行的戰爭指導之基本大綱 鈴木內閣
14
1945年8月10日[4] 關於波茨坦宣言受諾之可否 鈴木貫太郎請求,表明宣言受諾的意思(聖斷)。
15
1945年8月14日 波茨坦宣言受諾的最終決定 再度,宣言受諾的意思表明(再度的聖斷)。

開會地點

編輯
 
禦前會議 1945 年 8 月 14 日

終戰前的最後2次御前會議在為了二戰防禦特別設置的「御文庫附屬庫」中的地下防空設施舉行,約地下10公尺深,約15坪,與天皇、皇后的寢室,客廳等「御文庫」[註釋 1]相隔90公尺,中間透過地下走廊相連。1945年(昭和20年),陸軍工兵隊又為了能夠承受大型炸彈攻擊再度加強。[5]、1945年(昭和20年)6月2日,日本樞密院在附屬庫首次召開會議[註釋 2]

腳註

編輯
  1. ^ 百科事典マイペディア
  2. ^ よもの海 みなはらからと思ふ世に など波風のたちさわぐらむ
  3. ^ 此回開始以「御前最高戰爭指導會議」的名稱召開
  4. ^ 宮內庁 『昭和天皇実録』
  5. ^ 朽ちた「終戦聖断の場」…皇居「御文庫付属室」公開. 読売新聞. 2015-08-01 [2017-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註釋

編輯
  1. ^ 1942年(昭和17年)12月31日完工。建坪1320m2。當初設計為能夠承受1噸炸彈攻擊,使用水泥與砂石製作的三重耐震構造,之後又加強至能夠承受6噸炸彈攻擊。(『天皇裕仁と東京大空襲』 松浦総三 1994年)。
  2. ^ 日本樞密院大樓仍現存於皇居內,作為宮內廳音樂隊的練習場所,因為長時間未維護整修,於2010年(平成22年)左右開始進行整修工程。

關連項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