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面具》(印尼語Kedok Ketawa荷蘭語Het Lachende Masker)是一部1940年的荷屬東印度(即如今的印度尼西亞動作電影,由楊安然執導,是友聯影業發行的第一部作品。電影由巴素基·里索博沃、法蒂瑪和烏江主演,講述一對年輕情侶在一位蒙面人的幫助下對抗犯罪分子的故事。

微笑的面具
Kedok Ketawa
广告
泗水一家報紙上刊登的《微笑的面具》廣告
基本資料
導演楊安然
主演
  • 烏江
  • 法蒂瑪(Fatimah
  • 巴素基·里索博沃(Basoeki Resobowo
配樂S·波尼曼(S Poniman
製片商友聯影業
產地荷屬東印度
語言印尼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40年7月 (1940-07)(荷屬東印度)

《微笑的面具》的廣告宣傳將本片比喻為「一杯印度尼西亞暴力動作……和甜蜜戀情(混合)的雞尾酒[1],影片上映後獲得了正面評價,特別是其攝影表現得到好評。影片獲得成功後,友聯影業又製作了6部電影,直到1942年初日本佔領印度尼西亞後被迫關閉時止。這部電影至少上映到了1944年8月,但如今很可能已經佚失。

劇情

編輯

萬丹省坦格朗市芝波達斯有一位名叫米娜西(Minarsih,法蒂瑪飾)的年輕女子,這天她遇上了4個暴徒,幸得畫家巴蘇基(Basuki,巴素基·里索博沃飾)所救。兩人隨後陷入情網,並開始計劃長相廝守。但是,一個有錢人打算強娶米娜西,並派人來綁架她。巴蘇基雙拳難敵四手,但很快得到一位蒙面人(烏江飾)的幫助,此人擁有幾乎不可思議的格鬥技能,沒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只能稱他為「微笑的面具」。經過兩輪大戰,巴蘇基和微笑的面具取得了勝利,巴蘇基也從此與米娜西過上幸福祥和的生活。[2]

製作

編輯
 
巴素基·里索博沃和法蒂瑪是《微笑的面具》的兩位明星

荷屬東印度的電影業曾在大蕭條期間遭受重創,但伴隨着《月光曲》(Terang Boelan)、《法蒂瑪》(Fatima)和《白茅》(Alang-Alang)在商業上獲得成功,行業的元氣已經恢復。電影的產量有所增加,1940年時殖民地新開設了4家製片廠,友聯影業就是其中之一[3]。《微笑的面具》則是該公司製作的第一部電影[4]。友聯影業的總部位於巴達維亞的普林森蘭(Prinsenlaan,如今雅加達的塔曼紗麗),由華裔商人翁福林創辦,不過公司的日常運作則由蔡馬俊負責[5]。《微笑的面具》的外景拍攝主要是在芝波達斯(Cibodas)進行,其中包括有動作喜劇歌唱等多種元素[6]

影片由楊安然執導,烏江、法蒂瑪和巴素基·里索博沃主演,其他演員包括波尼曼和艾迪·科克(Eddy Kock[7]。烏江出演本片前曾是舞台劇演員,法蒂瑪和巴素基都是接受過正規教育的貴族人士[a]。印度尼西亞電影歷史學家米斯巴赫·尤薩·貝然Misbach Yusa Biran)認為,演員的身份和教育程度都表明,影片的目標觀眾是知識階層,這還體現了友聯影業的既定目標:「提高印度尼西亞的藝術品質」[b][8]

《月光曲》獲得成功後,荷屬東印度的電影產業開始模仿荷里活的製作模式,期望以此來確保在票房上取得佳績。印度尼西亞電影學者艾基·伊曼查亞(Ekky Imanjaya)和賽義德·薩利姆(Said Salim)認為,《微笑的面具》有受到布萊姆·斯托克1897年小說《德拉庫拉》的荷里活改編電影影響。不過兩人都沒有進行比較和舉例來證明這種影響。[9]

《微笑的面具》並不是印度尼西亞歷史上首部包含一位戴面具英雄人物的當代電影。陳氏影業就曾在1939年推出《黑烏鴉》(Gagak Item),其中的黑烏鴉就是位蒙面英雄[10],之後瓜哇工業電影推出的1941年電影《黑狼》(Srigala Item)又延續了這一趨勢[11]。與其他當代電影類似,《微笑的面具》中也包含有多首格朗章曲目,這些曲目均由波尼曼完成[4]

發行和反響

編輯

《微笑的面具》於1940年7月在巴達維亞上映[4],並在7月20日面向新聞媒體進行放映[12]。到9月時,影片已經在泗水上映[1]。包括《觀察報》(Pemandangan)在內的一些報紙廣告上稱電影片名為《勃良安勇士》(Pendekar dari Preanger[13],有些報紙上刊登的則是荷蘭語片名「Het Lachende Masker[1]。廣告宣傳中形容這是一杯「印度尼西亞暴力動作……和甜蜜戀情(混合)的雞尾酒[c],電影獲得的分級表明影片適合任意年齡段觀眾欣賞[1]

《觀察報》評論員兼劇作家沙倫在文章中稱讚影片的品質可與進口的荷里活製作相提並論,並且特別讚頌了其攝影和風光之美[14]。《巴達維亞報》(Bataviaasch Nieuwsblad)的一篇評論也認為電影的攝影表現值得稱道,還認為電影成功地把本地與歐洲的情感結合起來。根據這篇評論,本片表現超出預期,但也很顯然是一家電影公司初出茅廬的作品[12]。《泗水商報》(Soerabaijasch Handelsblad)的評論中稱《微笑的面具》是荷屬東印度最優秀的本土電影之一,並特別強調了其中攝影和演員表演的優異品質[2]

影響

編輯

《微笑的面具》獲得成功後不久,沙倫加入了友聯影業,一共為該公司創作了四部電影的劇本。不過楊安然很快就跳槽到了另一家電影公司,所以這些劇本都是由友聯新聘請的拉登·阿里芬(Raden Ariffien)和胡擔任導演[15]。1940到1941年間,友聯影業一共製作了7部影片,但到1942年初就因日本佔領印度尼西亞被迫關閉[15]。根據記載,本片的幾位主要演員里只有法蒂瑪和烏江繼續在演員職業生涯發展,兩人都出演了友聯影業之後的多部作品[16]。到了20世紀50年代,里索博沃開始在電影幕後工作,成為包括《血與誓》(Darah dan Doa)在內多部電影的藝術指導設計師[17]

《微笑的面具》至少放映到了1944年8月[18],但如今很可能已經佚失。當時荷屬東印度電影的錄製膠片主要是由極易燃燒的硝化纖維製成,1952年,印尼國家電影製作倉庫發生火災,倉庫中的大部分物品毀於一旦,這以後為了消除火災隱患而專門銷毀了所有存放老電影的硝化纖維膠片[19]。美國視覺人類學家卡爾·海德(Karl G. Heider)據此推測,所有1950年以前製作的印尼電影都已失落[20]。不過,J·B·克里斯坦托(J.B. Kristanto)則在《印尼電影目錄》中表示,有多部電影通過印尼電影資料館的存檔得以保存下來,電影歷史學家米斯巴赫·尤薩·貝然還指出,有幾部日本宣傳電影通過荷蘭政府新聞處留存至今[21]

解釋說明

編輯
  1. ^ 來源中稱法蒂瑪接受過教育,但沒有沒有說明教育程度和所學專業,巴素基之前曾是教師Biran (2009,第244頁)
  2. ^ 原文為:「……buat mengangkat derajatnya kesenian Indonesia.」
  3. ^ 原文為:「... een indonesische cocktail van heftige acties ... zoete romantiek」

腳註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