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罕
李仁罕(873年—934年[1]),字德美,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大將,在後蜀開國皇帝孟知祥為控制政權而進行的征伐中立有大功,惟在仕途晚期變得驕傲而且貪婪,使得孟知祥之子和繼承人孟昶與其他高官視他為孟昶統治的威脅,於是遭到捕殺。
家世
編輯李仁罕是陳留人。[2]年輕時在宣武軍為小校,容貌瑰偉。朱全忠為四鎮節度使,署李仁罕為衙內。唐昭宗被宦官劫持到鳳翔時,朱全忠派李仁罕去行在納貢修禮。朱全忠代唐建立後梁後,補李仁罕為宮苑儀鸞等使,歷任為許州、蔡州、華州馬步軍都指揮使。[1]
後梁滅亡後,李仁罕效力後唐。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一戰,李仁罕參戰,後唐莊宗李存勖命他監先鋒軍。次年正月,後唐滅蜀大軍統帥皇子魏王李繼岌準備離開原前蜀都城成都班師京城洛陽,留下一支由時任馬步都指揮使的李仁罕、馬軍都指揮使潘仁嗣、左廂都指揮使趙廷隱、右廂都指揮使張知業(李仁罕外甥)、牙內指揮使武漳、驍銳指揮使李廷厚統領的軍隊留守成都,等候新任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到任。顯然後來孟知祥到任後,李仁罕等人歸其統領。孟知祥奏授李仁罕馬步軍都指揮使。二月,蕃漢馬步軍都排陳斬斫使兼馬步軍都指揮使李紹琛作亂,孟知祥命李仁罕率四萬人參與平亂[3]、李廷厚率兵二千會合李仁罕,李仁罕會合工部尚書任圜、東川節度使董璋等擊破李紹琛,[4]遂得勇戰之名。[2]
效力孟知祥
編輯李仁罕積功授左廂馬步都指揮使,進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守彭州刺史、上柱國,充諸軍馬步軍都指揮使,[2]天成三年(928年)正月官居金紫光祿大夫,[5]後遷蜀州刺史。[1]同光四年(926年)李存勖在洛陽的一起兵變中被殺,養兄李嗣源為帝,即後唐明宗。孟知祥訓練兵甲,秘密有在蜀地稱王之志,增置義勝、定遠、驍銳、義寧、飛棹等軍七萬餘人,命李仁罕、趙廷隱、張知業等分別統領。[4]長興元年(930年)時,孟知祥和董璋兩鎮與朝廷的關係很緊張,必有一戰。在此關鍵時刻,二月,李仁罕、張知業邀孟知祥赴宴。有尼姑告訴孟知祥,他們是要在宴會上害死他;孟知祥詰問之下,發現此事並無證據,最終查出謠言來源為軍校都延昌、王行本,將此二人腰斬。隨後孟知祥不帶左右,單身直接去李仁罕府上赴宴,李仁罕感其信任,叩頭哭道:「老兵只能盡死以報德。」諸將因此都親附服從孟知祥。[6]
九月,孟知祥、董璋正式起兵對抗朝廷。先前,武信軍節度使夏魯奇奉朝廷令,修兵甲以圖蜀。孟知祥與董璋合計,先討夏魯奇。孟知祥以李仁罕為行營都部署,時任漢州刺史的趙廷隱為副,時任簡州刺史的張知業為先鋒指揮使,率兵三萬(《九國志·趙廷隱傳》作步騎十萬)會合董璋攻武信軍軍部遂州。十月,李仁罕即圍遂州,夏魯奇守城,派馬軍都指揮使康文通出戰。康文通得知原為朝廷治下的保寧軍已被兩川聯軍攻陷,就率眾投降了李仁罕。孟知祥都押牙高敬柔率資州義軍二萬人築長城環圍遂州。次年正月,李仁罕克遂州,夏魯奇自殺。[4][6][7][8]
孟知祥以李仁罕為武信軍留後,二月又以為峽路行營招討使,率水軍東進從朝廷手中攻取三峽地區。當月即攻陷忠州,三月攻陷萬州、雲安監,兵臨寧江軍軍部夔州。寧江軍節度使安崇阮棄鎮內逃,李仁罕奪取寧江軍。[4]十一月,李仁罕引兵回成都。[6]
當時李嗣源已撤回由其女婿東川行營都招討使石敬瑭率領的討伐兩川的主力大軍,且已誅殺主倡此戰的樞密使安重誨,朝廷實際已經屈服。李嗣源尋求和兩川和解,孟知祥也想和朝廷和解,但董璋不肯,三年(932年)五月反而攻打西川。因趙廷隱出大力,孟知祥反攻敗董璋,董璋部將殺董璋,以東川投降孟知祥。明宗下詔褒獎李仁罕等,稱可正授節度使。[9]李仁罕與趙廷隱在東川軍部梓州相會,趙廷隱親自歡迎李仁罕到來。但李仁罕不言趙廷隱的大功,反而侮辱他,趙廷隱大怒。孟知祥隨後親臨梓州,召見李仁罕、趙廷隱,問誰可為東川節度使,以為他們中有一人會推讓,這樣即可任命另一人。但李仁罕卻說:「如果令公再次讓我當蜀州刺史,我也會接受。」而趙廷隱則沉默不語。因二人陷入僵局,孟知祥認為趙廷隱功勞多,怒李仁罕貪愎,最終決定親自領東川。六月,任趙廷隱為保寧軍節度使,八月令李昊為武泰留後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寧江留後張知業、昭武留後李肇等草表,請以自己為蜀王,行墨制,及為自己求旌節,但在李昊勸說下改為請求行墨制自行補授兩川刺史以下官職及表請以趙季良等五留後為節度使。[10]次年三月以墨制署李仁罕為檢校太傅、武信軍節度使,李嗣源也都照准。[2][6][11][12][13]
次年,孟知祥稱帝,建立後蜀。[12]二月,以李仁罕為衛聖諸軍馬步軍指揮使,仍領武信軍。當時後蜀眾多高級將領驕縱,剽掠百姓,常違法奪取百姓的良田,甚至毀壞墳墓,李仁罕和張業(即張知業,因避孟知祥諱而改名)是最嚴重的。[4]李仁罕因此而奢富,還曾想娶有國色的前蜀宮嬪花蕊夫人,害怕被孟知祥所責,沒敢實施。[2][14]
身亡
編輯七月,孟知祥崩,遺命兒子孟仁贊繼位,改名孟昶,託孤於司空同平章事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樞密使王處回、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張公鐸、奉鑾肅衛指揮副使侯弘實。[10]孟知祥駕崩時,王處回告知趙季良,趙季良讓他回去見李仁罕,但李仁罕嚴整軍備以待,於是王處回沒有以孟知祥死訊相告,直到孟昶繼位。[15]
孟昶繼位後,九月,李仁罕堅請判六軍。孟昶起初不情願地答應了,加仁罕兼中書令,判六軍事,以趙廷隱為副。孟昶自置殿直四番,選將門之子及死王事者的孤兒充當,以李仁罕子李繼宏、趙季良子趙元振、張業子張繼昭、侯弘實子侯令欽、趙廷隱子趙崇韜分為都知領之。委政事於趙季良、張業、李仁罕等。[16]李仁罕遇事必諫。[1]但張公鐸和醫官使韓繼勛、豐德庫使韓保貞、茶酒庫使安思謙等孟昶近臣隨後彈劾李仁罕有異志。十月,孟昶與趙季良、趙廷隱合謀,趁李仁罕入朝,執而擊殺之,下詔聲言其罪,殺李繼宏及李仁罕親信進奏吏宋從會等數人,籍滅李仁罕之族黨。奉鑾肅衛都指揮使、昭武節度使兼侍中李肇本來見孟昶時拄着拐杖不下拜,聞訊震驚,改變態度,變得十分恭順。[2][4]孟昶左右請求也誅殺李肇,但孟昶雖也為李肇而心不平,卻沒有這麼做,而是以李肇為太子少傅致仕,徙邛州。[15]安思謙因參與謀殺李仁罕,稍得進用。[17]
李仁罕被誅時,張業正掌禁兵,孟昶懼其反叛,於是用張業為相,兼判度支。廣政十一年(948年),孟昶與時任匡聖指揮使安思謙合謀擒殺張業。[4]此後趙廷隱也致仕廢於家。[2]
評價
編輯註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九國志》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十國春秋》卷五十一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四
- ^ 4.0 4.1 4.2 4.3 4.4 4.5 4.6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
- ^ 李昊《創築羊馬城記》
- ^ 6.0 6.1 6.2 6.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七
-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六
- ^ 《十國春秋·高敬柔傳》
- ^ 《賜孟知祥詔》
- ^ 10.0 10.1 《十國春秋·前蜀高祖本紀》
- ^ 《舊五代史》卷四十四
- ^ 12.0 12.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八
- ^ 《許孟知祥奏趙季良等五人乞正授節旄詔》
- ^ 《十國春秋》僅載李仁罕想娶前蜀主宮嬪,而《九國志》則載張公鐸、韓繼勛、韓保貞、安思謙等誣陷李仁罕欲娶花蕊夫人。
- ^ 15.0 15.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
- ^ 《宋史》卷四百七十九
- ^ 《十國春秋·安思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