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澄源(1890年—1970年),原名恩璽,字龍泉,山西省襄陵縣賈莊村人,國民革命軍上將、軍長、集團軍總司令。

楊澄源
出生1890年 (1890)
逝世1970年(79—80歲)

生平

編輯

父親楊凌云為廩生。楊澄源兄弟六人,行二。

1906年從太原陸軍小學畢業,1908年入北京清河陸軍中學,1909年赴日本留學東京振武學校。1911年回國參加武昌起義,1912年入保定軍官學校。後入日本士官學校工兵科,1916年畢業。任山西省軍士教導團工兵科負責人。歷任第三混成旅工兵營長、1925年擴大為工兵團長、1926年工兵司令部司令,轄工兵團與交通大隊。1928年工兵團撤銷,成立7個工兵營。1929年撤銷工兵司令部,轉任軍官教導團團長。1929年冬轉任保安第二隊司令,每隊轄3個旅6個團,幹部由軍官教導團選用。1930年改為第十六軍任軍長,開赴濮陽掩護晉軍撤退。1930年底開赴臨汾,與關福安的第7軍並編,任晉南35縣守備司令,總攬軍政大權。1931年春改編為第69師任師長,轄郭宗汾梁鑒堂劉光斗旅。1933年以兵代工修築南同蒲鐵路,至1936年建成。

抗戰爆發後,第69師改編為第三十四軍,自晉南開赴雁北應縣渾源繁峙作戰,分割建制,郭宗汾旅編為孫楚第三十三軍第71師。姜玉貞第196旅撥歸第三十四軍。平型關戰役中,第三十四軍部署在茹越口當面,左鄰為雁門關王靖國第十九軍,右鄰為北樓口當面李俊功第101師(守衛小石口)。

太原失守後,晉軍向臨汾大潰退,前無開路之工兵,後無斷路之工兵。閻錫山指示楊澄源在臨汾為各師訓練工兵幹部(一個月完成地雷爆破訓練),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編訓工兵團與技術兵團(該2團幹部始終未到)。臨汾陷落,移駐鄉寧關王廟,駐訓一年。1938年秋被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派往五台縣統領晉東北晉綏軍[1]金憲章新二師(5個團)保安司令部郭如拙(3個團)、閻俞豐部、程琮之保安團、侯肇新部游擊支隊、董恩賢游擊支隊駐盂縣。

根據武漢會戰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武功軍事會議決定,國軍各戰區大力開展敵後游擊戰爭[2]。為此1939年4月閻錫山指示成立山西省政府第一至第四游擊區行署,分駐晉東北、晉西北、晉東南、晉西南。[3]1939年5月,楊澄源不再擔任第三十四軍軍長,改任山西省保安副總司令(總司令為趙承綬駐晉西北興縣)兼山西省政府第一游擊區行署主任,新二師受山西省保安司令部指揮[3],保安隊大部及侯肇新部游擊支隊、董恩賢游擊支隊歸宋劭文另行整編,保安隊另一部撥給山西省第十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兼保安司令白志沂整編。[1]

晉西事變發生後,1940年初新二師奉閻錫山之命調往晉西南與第二戰區主力會合,行進到晉中榆社地區越過正太路時,被日軍擊潰。「金看到依靠閻錫山沒有前途,即率殘部跑到河北省投入國軍朱懷冰部,1940年又經垣曲過河到河南,投歸衛立煌部。」[4]。1940年初楊澄源帶保安隊一部通過同蒲鐵路,沿汾河右岸,損失全部裝備,逃回鄉寧關王廟的二戰區工兵司令部。不久閻錫山下令撤銷工兵司令部。楊澄源長期閒居關王廟。1941年秋被閻錫山調克難坡擔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部總參贊。[5]後任晉西地區領導組主任,領導隰縣大寧蒲縣永和石樓等5縣保安武裝。1946年冬在隰縣為共軍俘虜。1948年受共產黨派遣入太原勸降閻錫山,被以叛國投敵罪將押解南京。1949年4月南京解放後獲釋。定居北京。1955年返回太原,特邀為山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山西省政協委員。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續八寶:「抗戰初期的晉綏軍新二師」,《文史月刊》,2005年第12期,第35-36頁。
  2. ^ 楊奎松:「抗戰時期國民黨的敵後游擊戰」,《抗日戰爭研究》2006年第2期。
  3. ^ 3.0 3.1 蕭島泉:「楊獻珍在山西(連續之四)」,《湖北文史》,2002年第1期,第132-139頁。
  4. ^ 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閻錫山統治山西史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版。
  5. ^ 楊澄源:「楊澄源自述」,《山西文史資料》,1996年05期,第66-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