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起,甌江楠溪江匯合處南岸一帶成為級以上行政區(永嘉郡溫州瑞安府溫州路溫州府)治所的所在地。圍繞郡、州、府治,歷代相繼建築城牆用以守御,是為溫州城牆,或稱郡城、州城、府城。溫州城牆一千多年來位置、範圍基本不變,圈定了城市的發展空間,今日溫州市主城區市中心即大致在古城垣範圍內。20世紀上半葉,溫州城牆基本拆除,目前只留原子城城門和少量外城遺蹟。

溫州東城牆,沿華蓋山脊而建。圖中左側可見城外護城河,中部可見東城門之鎮東塔。阿查立

外城

編輯
 
城內的二十八宿井之一
 
1877年甌海關貿易報告之府城圖
 
光緒八年(1882年)《永嘉縣誌》城池坊巷圖

溫州城牆的歷史通常追溯至東晉郭璞。相傳太寧元年(323年)永嘉郡設立後,曾邀請擅長五行、天文、卜筮之術的郭璞來擇定在何處建築城牆。郭璞最初準備在甌江楠溪江匯合處北岸築城,但稱量江北的土後覺得太輕,於是渡江到南岸,發現此處有九山錯立,佈局如同北斗,於是選定城址。城牆範圍根據山川形勢確定,以海壇山為東北角,郭公山為西北角,松台山為西南角,積穀山為東南角,甌江作為北側護城河。這四座山對應斗魁(天樞天璇天璣天權),華蓋山鎖住斗口;城外南邊巽吉山、黃土山、仁王山對應斗柄(玉衡開陽瑤光),靈官山對應輔星。因此別稱「斗城」。城內開鑿二十八口水井,對應二十八宿。建城時遇上白鹿銜花的吉兆,故又稱「白鹿城」。[1]:9

以上典故廣為流傳,許多事物從中得名,如城牆西北角的「郭公山」,溫州市所轄主城區鹿城區」,創作現存最早南戲劇本《張協狀元》的南宋時期溫州文人組織「九山書會」。但有學者指出,故事中的地理佈局、山川形勢等信息值得相信,但郭璞卜地的情節是直到南宋以來才出現的傳說。實際上,在甌江南岸此處築城的歷史有可能更早,可以追溯到東甌國時期。[2]

溫州城牆建立之後,歷代屢次修葺,但都沒有改變城址和範圍。北宋宣和曾抵禦方臘軍隊進攻超過一個月。兩朝多次成功抵禦倭寇進攻。[3]

明清溫州城門[1]:9[3]
名稱 曾用名 俗稱 所在地今日大致方位
鎮海門 宜春門 東門、石窟門 百里路東口,海壇山與華蓋山之間
瑞安門 大南門 解放街、人民路口
永甯門 小南門 府前街、人民路口
來福門 集雲門 山腳門、三角門 來福門、人民路口,松台山東南麓
迎恩門 永濟門 大西門、西郭門 百里路、九山路口
永清門 麻行門 望江路江心碼頭
望江門 拱辰門 雙門(朔門)[a] 解放街、望江路口

1927年,為建設中山公園,華蓋山至積穀山段城牆被拆除。之後為擴建道路,以及抗日戰爭期間便利市民疏散躲避空襲,其他城牆陸續拆除,至1939年大部分拆盡。東城牆闢為今環城東路,南城牆闢為今人民路,西城牆闢為今九山路,北城牆闢為今望江東路。原先四面城牆下都有護城河,現北面仍為甌江,東、南、西三面已基本填河改路。[4]

2004年,在解放街北口(明清望江門一帶)發現晚唐五代北城門遺址,發掘出城牆、城門洞、路面等。後保護性回填。[5]

子城及譙樓

編輯
譙樓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溫州市鹿城區五馬街道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民國
編號6-310
認定時間2011年
 
中國內地會傳教士1921年所攝溫州鼓樓,樓前有關帝廟和玄壇廟戲台
 
重建後的溫州鼓樓

後梁開平元年(907),吳越國錢鏐之子錢元瓘鎮守溫州時,增築子城,開四門。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沿海漂泊躲避金兵,在溫州先駐江心寺,後進入子城,以州治作為行宮。元至元十三年(1276),溫州隨南宋臨安朝廷投降,元軍入城後破壞子城,只留下南門。[1]:412但子城四周護城河仍在,此後溫處道、溫州府衙署均在其範圍內,如今則填為道路,東界近今解放街,南界即今鼓樓街、康寧路,西界即今城西街,北界即今倉橋街。[4]

溫州子城南門上建有譙樓,因此稱譙門。明朝時,樓內設有銅壺刻漏,掌管全城計時標準;又設有,每天早晚定時擊鼓、吹角。因此又稱鼓樓[6]:178-179[7]清朝時,譙樓上設有文昌祠,譙樓東有關帝廟,譙樓西有玄壇廟,故溫州舊時有謎語說:「上有孔聖人,下有彎洞門,左邊看三國,右邊望封神。」謎底即為鼓樓。[8][9]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城門上改建磚木結構建築。1925年,用作溫屬公立圖書館分館。1929年,在時任永嘉縣[b]教育局長王人駒推動下,在譙樓設立縣立民眾教育館,舉辦夜校科普展覽、抗日宣傳等文教活動。[10]:7

1949年後,譙樓改為二層樓房,用作民居,後又用作市公安局食堂。1991年,市政府決定遷移住戶,重修譙樓。溫州籍旅台實業家吳壽松(昌濤)捐贈50萬元人民幣。1994年,仿古造型的譙樓重建竣工。[10]:7-82011年,譙樓登錄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1]

2013年,在今譙門西側發掘揭露出相互疊壓的早期(五代)和晚期(元)子城牆遺址,並發現早期內城譙門門址,說明門洞曾向東平移20米。[12]門洞遺址上方現覆蓋建築,用以保護與展示。[13]

註解

編輯
  1. ^ 今溫州方言讀為「雙門」,寫作「朔門」。
  2. ^ 舊時永嘉縣為附郭縣,縣域大略相當於今時鹿城區甌海區龍灣區永嘉縣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王瓚,蔡芳. 弘治溫州府志. 胡珠生 校注.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 2006. ISBN 7-80681-841-3. 
  2. ^ 鍾翀, 温州城的早期筑城史及其原初形态初探, 孫遜,陳恆 (編), 都市文化研究 城市史与城市研究,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162-176, 2015, ISBN 978-7-5426-5296-6 
  3. ^ 3.0 3.1 齊召南; 汪沅. 乾隆温州府志·卷之五·城池. [2020-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4. ^ 4.0 4.1 陳鈞賢. 温州古城门墙拆毁始末. 鹿城文史资料 第15辑. 溫州市鹿城區政協學習文史委員會. 2003: 130-139. 
  5. ^ “朔门遗址”:一段尘封在脚下的记忆. 溫州晚報. 2011-03-26 [2020-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6. ^ 姜准. 岐海琐谈. 蔡克驕(點校).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 [1613?]. ISBN 7-80681-095-1. 
  7. ^ 許重華. 重建鼓楼碑记. 金柏東 (編). 温州历代碑刻集.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2: 267-268 [1673]. ISBN 7-80681-091-9. 
  8. ^ 林鴻麟,黃瑞庚. 鼓楼. 溫州日報. 2013-09-22 [2020-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9. ^ 齊召南; 汪沅. 乾隆温州府志·卷之九·祠祀. 
  10. ^ 10.0 10.1 金丹霞; 周紅. 温州老城印象 讲述温州城的陈年旧事.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1. ISBN 978-7-80715-747-2. 
  11. ^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及更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11-01-28 [2011-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12. ^ 鄭梯燕. 从谯楼遗址发掘谈温州子城兴废时间. 東方博物. 2016, (02): 27-31. 
  13. ^ 千年谯楼换新颜 温州谯楼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通过预验收. 溫州日報. 2016-07-19 [2020-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