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路 (青島)
湖南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的一條東西向道路,也是全市最早建成的一批道路之一。道路東起龍口路,與張店支路、江蘇路、日照路、沂水路、德縣路、莒縣路、明水路、安徽路、浙江路、中山路、河南路、蒙陰路等12條馬路交匯,西抵泰安路上的鐵路青島站。
| ||||||||||
---|---|---|---|---|---|---|---|---|---|---|
命名緣由 | 取湖南省之名 | |||||||||
命名日期 | 1923年 | |||||||||
類型 | 城市次幹道 | |||||||||
道路長度 | 1.4468公里(0.8990英里) | |||||||||
地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山東省青島市 | |||||||||
起點 | 龍口路 | |||||||||
終點 | 泰安路 |
概況
編輯湖南路全長1447米,寬15米道路於德佔時期始建,今江蘇路以西的大部分路段約修建於1899-1901年,以東段修建於1909年以後,根據德意志帝國海因里希親王妃伊倫娜之名定名為伊倫娜街(德語:Irenestraße,日譯:イレーネ街,舊漢譯依列女街),1914年日本佔領後改名為久留米町(日語:久留米町/くるめ まち)。[1][2]
該道路早在1898年9月膠澳總督府頒佈的城市規劃初稿即已出現,距離海岸兩個街區,與南側的廣西路平行,被規劃為別墅住宅區。其中山路以西段曾被規劃為貨場、工廠用地,但並未實施,此路段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多為華人地產,其中不少為前清貴族官員建造的房屋。如今湖南路安徽路路口以東段歷史面貌保存較好,保存歷史建築較多,以西段大部分歷史建築已不存在。[1]
周邊歷史建築介紹
編輯龍口路-江蘇路段北側
編輯龍口路36號
編輯湖南路東端、湖南路龍口路路口的北側為龍口路36號,約建於1914年,曾為橫濱正金銀行青島支店經理安西政一郎住宅,其女安西篤子為小說家。有說法稱戴笠卒於飛機失事前曾在此短暫居住。該樓1949年後為軍產,現閒置。[3]
湖南路1號、3號
編輯湖南路1號位於龍口路36號西側軍事管理區的西側,為建於第一次日佔時期的住宅,分前後兩座樓,均為兩層蒙莎屋頂。其西側湖南路3號亦為建於第一次日佔時期的住宅,現為青島市湖南路幼兒園。
督署小禮拜堂
編輯湖南路張店支路路口西側的江蘇路小學教學樓原址是建於1899年的督署小禮拜堂,1910年江蘇路基督教堂建成前,這裏是青島主要的信義會教堂。1910年後改為督署學校的體育館。1998年江蘇路小學改造時被拆除。
湖南路5號
編輯湖南路5號為一日本現代風格住宅,可能建於1930或1940年代,建築兩層,有閣樓。現為民居。
湖南路7號
編輯湖南路7號(江蘇路5號)建於1914年,最初是德籍船舶機械師奧托·施蒂洛(Otto Stielow)的房產。現為民居。
龍口路-江蘇路段南側
編輯督署學校新教學樓舊址
編輯湖南路該路段南側為德佔時期青島督署學校建於1906-1907年的新校舍,門牌號為廣西路1號,1914年以後成為日本當局管轄的青島小學校,武定路第一尋常小學校建立後,該校改為第二尋常小學校。1945年日本投降後成為美軍駐地,1946年發生火災,屋頂被全部燒毀,修復時直接改為平頂,1949年後又增建四樓。1949年至今為海軍駐地。現為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湖南路4號
編輯湖南路4號為約建於1914年,初建時是德國商人海因里希·阿倫斯(Heinrich Ahrens)所開辦的建築公司的地產。1914年青島戰役時遭到日軍轟炸損壞。此後該樓可能成為滙豐銀行的地產,為滙豐銀行經理住宅。現為民居,為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
江蘇路-青島路段北側
編輯大法官魏爾克住宅
編輯湖南路9號(江蘇路2號乙)電業局招待所的位置,是膠澳皇家法院大法官格奧爾格·魏爾克(Georg Wilke)住宅的原址,約建於1900年,為膠澳總督府為高級官員建造的住宅,魏爾克在此居住至1902年,拆除時間不詳。
湖南路9號還包括了魏爾克住宅原址西側一棟歷史建築的原址,為一棟二層四坡屋頂住宅,可能建於德佔時期的1910年代,與今沂水路8號同屬一個地塊,1913年地籍圖顯示該地塊屬於李鴻章之子李經邁[4],拆除時間不詳。
里特豪森住宅舊址
編輯湖南路11號最初為德商奧托·里特豪森(Otto Ritthausen)創建的大森洋行的地產,建成於1901年。現為市南區江蘇路幼兒園(原稱市南區機關幼兒園),為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湖南路13號美國長老會住宅舊址
編輯湖南路13號是始建於1899的美國長老會住宅舊址,為美國長老會在青島建設的第一座建築,最初為長老會牧師柏爾根的住宅,其後又有多名長老會傳教士在此居住,現為民居。
-
湖南路舊影,自左至右分別為為11號里特豪森住宅、9號西側住宅、魏爾克住宅
-
里特豪森住宅舊址,2021年
-
1901年的湖南路,右側為里特豪森住宅(即將建成),左側為湖南路13號美國長老會住宅,兩樓後側為德國海軍第三營營長官邸
-
湖南路13號,2016年
湖南路15號祥福洋行公寓舊址
編輯湖南路15號約建於1910年,最初為德籍商人兼業餘建築師阿爾弗雷德·希姆森(Alfred Siemssen)所創建的祥福洋行地產公司建設的雙聯公寓,有說法稱後來在台灣成為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的孫運璿(又作孫運璇)1940年代在青島工作時曾居住於此,現為民居。
曼弗雷德·齊默爾曼住宅舊址(英國駐青島總領事館舊址)
編輯沂水路14號位於湖南路15號西側、沂水路湖南路路口,建於1910年,廣包公司(F. H. Schmidt)承建,最初為德籍律師、公證人曼弗雷德·齊默爾曼(Manfred Zimmermann)的住宅。1930年代至1951年,該樓曾為英國駐青島總領事館館址,現為民居,為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市南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江蘇路-青島路段南側
編輯安治泰主教公寓舊址
編輯湖南路江蘇路路口西南角的湖南路6-8號為「安治泰主教公寓」舊址,始建於1899年,可能由總督府建築師彼得·貝爾納茨設計,最初為天主教聖言會的出租公寓,1927至1937年曾為青島德國學校校址。現為民居,為市南區文物保護單位。
湖南路10-12號聖言會公寓
編輯湖南路10-12號建於1912年,最初亦為天主教聖言會地產,1930年代,福柏醫院德國籍院長漢斯·施密特(德語:Hans Schmidt)及主治醫師奧古斯特·布洛姆巴赫(August Blombach)、弗里茨·埃特爾(Fritz Eitel)曾在此居住,並在此設立面向私人病號的諮詢事務所,現為民居。
湖南路14號祥福洋行住宅
編輯湖南路14號為德佔時期的19街區祥福洋行住宅2號樓原址,建於1910年代初,與南側保存至今的廣西路7號(19街區祥福洋行住宅1號樓)同屬一個地塊且建造年代相同,設計風格相仿,不同之處在於1號樓正立面為兩層弧形凸出部,屋頂為蒙莎屋頂,2號樓一層為弧形凸出部,二層檐口起曲線山牆,屋頂為四坡屋頂。該樓南側的綠地於1960年代插建一座4層宿舍樓,其建築本身於1990年代初拆除另建宿舍樓[5],據稱俞正聲1990年代主政青島時曾在此居住。
-
湖南路6-8號聖言會安治泰主教公寓,2015年
-
湖南路10-12號聖言會公寓,2015年
-
湖南路14號祥福洋行住宅舊影,右後方為湖南路15號祥福洋行公寓,左後方為膠澳總督府大樓
青島路-安徽路段北側
編輯膠澳皇家法院舊址
編輯膠澳皇家法院舊址位於德縣路2號,南立面臨湖南路,建於1912-1914年,由德籍建築師漢斯·費特考(Hans Fittkau)設計,為德佔時期的最後一批公共建築之一。該建築自建成後始終為青島的地方司法機關駐地,現為市南區人民檢察院[6]。
湖南路19號
編輯湖南路19號為一德佔時期建築,約建於1900-1901年間,原用途及業主不詳。現為民居,部分房間處於廢棄狀態。初建時僅有一層,約1908年擴建至兩層,另有閣樓及半地下室。該建築正立面原本有木製敞廊,現已拆除。該建築為該街區最早建成的建築。
湖南路21號
編輯湖南路21號亦為德佔時期所建,最初用途可能為住宅,1913年地籍圖顯示其屬於一個叫勒珀爾(Röper)的人[4]。
伊倫娜街貝泥各洋行公寓舊址
編輯湖南路23-25號(同時也是明水路6號)始建於1905年,最初為德籍商人赫爾曼·伯恩尼克(Hermann Bernick)與卡爾·波特爾(Karl Pötter)創建的貝泥各洋行所建設的公寓,由公司所有人兼業餘建築師波特爾設計(因此也被稱為波特爾公寓)[7][6]。現為民居,部分房間處於廢棄狀態。2006年列入第二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名單。
該建築位於湖南路與明水路的街角,共兩層,有蒙莎屋頂閣樓,外立面裝飾傾向於德國青年派風格,街角處有一「隱蔽塔樓」及山花,南北立面中央也各有一山花。南立面東端的陽台上有裝飾紋路和一對石雕女神頭像,該樓因此擁有了「洋人樓」的俗稱[7]。這些裝飾細節後來均被清除。
青島路-安徽路段南側
編輯開治酒店舊址
編輯湖南路16號位於膠澳皇家法院南側對面,建於1913年,最初為美國人威廉·開治(William Katz)所開辦的開治酒店(Hotel Katz)[6]。1949年後該樓長期作為民政局辦公樓使用,後來該樓處於半廢棄狀態。2000年列入第一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名單。2013年該樓翻修並成為一家中醫院,2016年該樓再次被改造並成為一家旅館。
-
從左至右為膠澳總督府、開治酒店、膠澳帝國法院,約1914年
-
翻修前的湖南路16號開治酒店舊址
-
翻修後,北立面
-
南立面,2015年
湖南路18號
編輯湖南路18號所在地塊德佔時期與西側毛利建築公司所在地塊為同一地塊,現湖南路18號為一座建於1952年(主入口旁有「1952」標識牌)的公寓樓,原為財政局宿舍,後改為區政府幹部宿舍。
毛利公司舊址
編輯湖南路莒縣路路口的莒縣路2號為德國人弗朗茨·克薩維爾·毛勒(Franz Xaver Mauerer)創辦的毛利建築公司的所在地[6],始建於1902年,膠澳商埠公立圖書館曾設於此。現為民居與臨街商鋪。2006年列入第二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名單。
該建築共兩層,有閣樓及半地下室,正立面三段式劃分,兩端各一山牆,牆面以打磨過的花崗岩條石為主要裝飾,亦有花崗岩石柱與石雕柱頭。
魏斯住宅舊址
編輯湖南路20-22號為建於1903年的住宅樓,最初業主為羅達利洋行(Kiautschou Gesellschaft mbH.)青島分行德籍經理卡爾·魏斯(Carl Weiss),後來該樓與同地塊的莒縣路5號一同被賣給德籍商人克里斯蒂安·布洛(Christian Buroh)[6][4]。該樓現為商住樓。2000年列入第一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名單。
該建築共兩層,坡屋頂閣樓上最初鋪設有六邊形紅瓦(俗稱「牛鼻子瓦」),後來被悉數換掉。正立面為三段式對稱佈局,一樓二樓臨街都為敞廊,共開有八個拱(現被封死)。兩端各有一山花,東端山花上寫有業主名字縮寫「C-W」,西端山花上寫有建造時間「1903」。東西兩立面端各有一入口,入口上方裝飾為類似於塔樓的樣式。在正立面中軸線處及木製大門上均有向日葵浮雕,可能為卡爾·魏斯的家族紋章或個人徽記。
「狗熊樓」
編輯湖南路26號建於1923年,因山花頂部原有一狗熊雕塑(據說該熊手裏有一個寫有年份的橫幅)而有「狗熊樓」的俗稱(湖南路23-25號「洋人樓」就在其對面)[7]。該建築三層,有半地下室及穀倉式屋頂閣樓。現為民居。樓內居民曾多次擅自在樓內開「天價廁所」。
羅達利洋行
編輯湖南路26號西側湖南路安徽路路口的中國聯通大樓(原郵電局)的原址為德商羅達利洋行(Kiautschou Gesellschaft mbH.,或譯膠澳商業公司)的地產,主樓臨安徽路,建於1899-1900年,在湖南路上有一附屬建築,約建於1902年。
安徽路-中山路段
編輯祥福洋行「小三座樓」
編輯湖南路29號櫸園學校址原有外貌設計幾乎相同的三棟德式公寓樓,為祥福洋行地產公司於1900年建造的出租公寓樓[5][4],為祥福洋行在青島設計的第一批建築,俗稱「小三座樓」,又與西側的湖南路31號址合稱「四座樓」。這三座建築的其中一棟曾於1922年後為膠澳商埠財政局駐地,三座樓後來又成為青島鐵路第一小學的校舍。1994年因西樓樓梯損壞,校方曾申請拆除另建,未獲同意。同年12月克拉瑪依發生火災,教育部等各部委要求各地明察校舍安全隱患,三座老樓遂於次年被拆除。今櫸園學校校內有兩棟相連的兩層建築可能是中樓、西樓的後樓遺存。
該組建築均為兩層,帶鐵皮坡屋頂閣樓(約1910年代鋪設紅瓦),每座樓前後分為兩座相連的樓體。正立面為三段式對稱佈局,正立面有木製敞廊,有精美的木雕裝飾(後來敞廊被砌成磚牆),中央起山花,中樓的山花上還寫有建造年份「1900」。
湖南路31號
編輯湖南路31號位於湖南路浙江路路口西北角,原址為祥福洋行建設的兩層公寓樓[5],與東側對面的「小三座樓」同期建造且設計相似,只是該樓正立面全部為木製敞廊,無山花,屋頂也為歇山頂。德佔時期的手繪中文地圖將它們合稱為「四座樓」。
瓦格納時裝店及湖南路35號
編輯湖南路中山路路口的湖南路35號婦嬰醫院的位置最初是大豐洋行(J.Beermann Tsingtau)建築師阿諾·凱爾(Arno Kell)的地產。凱爾先於1899年在該地塊北側建造了一棟中式平房作為其臨時住宅,又於約1901-1902年在平房西側臨中山路處設計並建造了一棟單層商業樓。約1902年凱爾將其賣給埃米爾·瓦格納(Emil Wagner),瓦格納在此開辦時裝店。約1903年時裝店被擴建至街角,同時時裝店東側建起了一座兩層住宅樓,即後來的湖南路35號。後來瓦格納離開青島,該地塊直接或間接地被賣給禮和洋行經理沈寶德(Adolf Schomburg,或譯阿道夫·紹姆堡)[8][6][4]。瓦格納時裝店的店面後來曾有過不同的店面身份,最終於1975年拆除。東側的湖南路35號兩層住宅拆除時間則更晚。凱爾的平房可能很早就已拆除。
弗勒利希住宅
編輯湖南路30-32號原址曾有一棟單層加蒙莎屋頂的住宅建築,建於1913年,最初為福利工程局的創辦人克里斯蒂安·弗勒利希(Christian Fröhlich)的住宅。該建築1945年以前即已不存在。
湖南路36-38號
編輯湖南路浙江路路口東南角的湖南路36-38號(也是浙江路3號)建於德佔時期的1910年代,為一商業樓。據說該商業樓的主人曾在此釀造青島的第一桶葡萄酒。後來有德國洋行(一說為福昌洋行,一說為美最時洋行)投資,將其發展為美口葡萄酒廠,該廠後來成為青島葡萄酒廠 [7]。關於美口酒廠的早期歷史,各方說法不一。該建築於2000年列入第一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名單。
湖南路44-46號
編輯湖南路中山路路口東南角的湖南路44-46號(即中山路17號)約建於1905年。1906至1907年,該建築曾被保羅·貝倫斯(Paul Behrens)的相宜洋行所租用。1913年地籍圖顯示該建築已為伊爾蒂斯山礦泉水廠(Iltisberg Mineralwasserfabrik)的董事魏爾德(C.Wilde)所有[6][4]。
該建築高二層,有半地下室及閣樓,臨湖南路的北立面兩側各有一山花,臨中山路的西立面中央有一山花,街角處有一塔樓,牆面飾以紅磚及花崗岩,裝飾精美而風格獨特,為德佔時期商業建築經典之作之一。1949年後塔樓塔頂被拆除,約2006年仿照重建,但與原建塔樓仍有差異。
該建築在文保單位名單中的名稱為「膠州旅館」,而「膠州旅館」實際上指的是其南側的膠州飯店(Hotel Kiautschou),為平房,現已不存。
中山路-泰安路段
編輯湖南路在中山路以西的路段現存老建築較少。
貝格學生公寓
編輯湖南路中山路路口西北角的湖南路37號原址為貝格學生公寓(Berger Alumnat),始建於1899年,最初用途及業主不詳,曾作為青島督署學校的學生公寓使用,1960年拆除[6]。
東萊銀行大樓舊址
編輯湖南路39號所在地塊最初為廣包公司(Baufirma F.H.Schmidt)在青島的工廠,1923年東萊銀行新的營業大樓在這裏建成,該樓同時也是東萊銀行創始人、著名民國實業家劉子山及其家人的住所。1938年該樓被日軍強佔,成為憲兵司令部。1963年青島市檔案館遷入該樓。1993年政府將該樓出讓給平安保險公司。2002年該公司搬到青島東部市區,該樓被廢棄。2011年該樓被拍賣給萊州商人李宗鑫,次年該樓被修復。現為李宗鑫私人收藏的博物館。
湖南路62號
編輯湖南路62號為現代風格商業建築,約建於1940年代。
蒙陰路3號
編輯湖南路蒙陰路路口東南角的蒙陰路3號為老住宅建築,年代及最初業主不詳。
新新公寓
編輯湖南路蒙陰路路口西南角的湖南路72號原址為新新公寓,為華商劉文山投資建設,建築師劉銓法設計,1936年建成。建築平面呈長方形,主體高三層,街角部分高四層,花崗岩砌基座,主入口在街角與兩側各設有一個(實際建造時街角處未開設入口),二層至四層設有連續陽台,街角砌有階梯型山牆,整體風格受現代主義建築影響。公寓內部一層沿街處設置餐廳,中央為三層通高的禮堂,其上方設玻璃頂棚採光[9]。
該建築後來擴建至五層高,於1970年代後改為華僑飯店。2000年,該建築被列入青島市第一批歷史優秀建築名單。2005年1月遭到房地產開發商破壞,1月16日下午,市文物局局長魏書訓及執法人員先後趕到現場阻止[10]。該建築最終於4月被完全拆除。
山東鐵路公司用房
編輯鄰近火車站的湖南路泰安路路口(湖南路西端)曾有一約建於1906年的三段式對稱建築,為山東鐵路公司地產[4],現已不存,原址現為火車站前廣場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 ^ 魯海. 《青岛老街故事》.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552-1805-0.
- ^ 李奕祚. 龙口路36号神秘小楼,“军统教父”戴笠的最后一夜在此度过. 網易. 2021-04-11 [2021-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31).
- ^ 4.0 4.1 4.2 4.3 4.4 4.5 4.6 Landamt Tsingtau. Katasterkarten Tsingtau. 1913 [2021-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2).
- ^ 5.0 5.1 5.2 A.E.希姆森 H.S.希姆森 H.A.施塔克. 《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回忆录》.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5246930.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qing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7.0 7.1 7.2 7.3 卡尔-波特尔公寓. [2017-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2).
- ^ 建筑师科尔. [2017-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2).
- ^ 金山. 《青岛近代建筑 1922-1937》.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608-6665-9.
- ^ 70年老楼拆了一半 文物局长挖掘机铲下“救”华侨饭店. 青島早報. 2005-01-17 [2017-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