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觿
玉
觿
編輯在鈕扣出現之前,人們在穿衣服時多用繩子打結來繫緊,脫衣服時則需要解結。觿即為隨身攜帶、用以解結的小工具,一端尖細如錐。最早的觿可能由動物的獠牙或角充當,故略呈弧形。北宋郭忠恕字書《佩觿》,清王明德律學著作《讀律佩觿》,書名都取自觿的解結功能,表示能為人解難釋疑。[1][2][3][4]
歷史
編輯江蘇吳縣曾出土一件良渚文化的彎角形玉器,被認為是目前最早的玉觽。商朝玉器中有一類一端粗大、一端窄小的直棒形器,也被認為是玉觽。但也存在不同觀點,認為以上器物皆非玉觽。[1][5][2]
商周至春秋時期的玉觽多呈弧形,作龍、鳥(鳳)、魚形狀,雕琢龍紋、蟠螭紋、捲雲紋等。戰國時期,玉觽的器型發生較大的變化,一是開始廣泛採用透雕技法,二是一些玉觽不再呈簡單的幾何弧形,僅有彎弧之勢。西漢中期,玉觽流行程度明顯上升,造型和紋飾愈發豐富、精美。東漢以後,玉觽逐漸消失。[1][6]
佩飾
編輯觿有解結功能,故古人佩戴玉觽,乃取其解煩決亂之寓意。一般單獨或成對佩戴,有時一大一小相配,而較少作為玉組佩構件的一部分。[7][1][8]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楊玉彬. 玉觿与玉冲牙. 收藏家. 2009, (06): 35-41.
- ^ 2.0 2.1 喻燕姣; 方剛. 中国玉器通史 夏商卷.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4: 234-235. ISBN 978-7-5507-0841-9.
- ^ 顧久. 佩觿. 錢曾怡; 劉聿鑫 (編). 中国语言学要籍解题. 濟南: 齊魯書社. 1991: 595-597. ISBN 7-5333-0210-9.
- ^ 郭建. 读律佩觿.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 第5卷 清代编 下.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9: 126-128. ISBN 978-7-309-06792-7.
- ^ 方向明. 中国玉器通史 新石器时代南方卷.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4: 69-70. ISBN 978-7-5507-0387-2.
- ^ 李銀德. 中国玉器通史 秦汉卷.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4: 196,336. ISBN 978-7-5507-0843-3.
- ^ 歐陽摩壹. 中国玉器通史 战国卷.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4: 153-155. ISBN 978-7-5507-0842-6.
- ^ 吉琨璋. 中国玉器通史 周代卷.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4: 157. ISBN 978-7-5507-09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