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相 (光緒進士)
光緒進士
王廷相(1851年—1900年),字梅岑。直隸承德人。清朝官員。進士出身。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中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1]。光緒十五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2],歷官山西學政。光緒二十三年,轉江南道監察御史。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隨李秉衡抵禦八國聯軍,失敗後投水自盡[3]。
參考文獻
編輯- 《庚子辛亥忠烈像讚》
- 楊大業,《明清回族進士考略》一
參考文獻
編輯-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八):光緒十二年。丙戌。五月。癸巳朔……○壬寅。諭內閣、新科一甲進士三名趙以炯、鄒福保、馮煦、業經授職外。彭述、姜自騶、蔡金台、周爰諏、張星吉、姚丙然、陳昌紳、華學瀾、吳慶坻、劉啟襄、吳鴻甲、王蔭槐、王榮商、於齊慶、馮芳澤、丁秉乾、張燮堂、連捷、楊士驤、孫錫第、宋伯魯、王廷相、朱延熙、淩彭年、葛振元、陳志喆、劉玉珂、徐嘉言、羅光烈、沈曾桐、周承光、陳遹聲、李端榘、陸壽臣、宋滋蘭、韓培森、柯劭忞、楊天霖、李煥堯、陳文塽、李瑋堂、徐世昌、盛沅、徐受廉、李子榮、劉學謙、余贊年、孫綜源、鹿瀛理、高熙喆、孔憲教、高覲昌、仇繼恆、江希曾、沈維善、丁良翰、馬芳田、余朝紳、吳炳、尹殿揚、渠綸閣、徐敏中、闊普通武、林鑒中、賀沅、瑞洵、陳田、梅汝鼎、林仰崧、李子茂、張元奇、鍾大椿、承德、榮慶、淩芬、陳兆葵、莊鍾濟、楊森、王新楨、謝崇基、宋育仁、葉在琦、王榮先、景厚、王守訓、黃紹曾、格哷鏗額、俱著改為翰林院庶吉士。
-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九):光緒十五年。己丑。夏四月……○癸卯。引見丙戌科散館人員。得旨、修撰趙以炯、編修馮煦、業經授職。二甲庶吉士孫錫第、韓培森、熊亦奇、陳遹聲、華學瀾、姜自騶、秦綬章、徐受廉、朱延熙、曾宗彥、榮慶、余贊年、張元奇、於齊慶、王廷相、馮芳澤、秦夔揚、孫綜源、宋伯魯、張星吉、蔡金台、楊天霖、吳慶坻、王蔭槐、姚丙然、江希曾、周承光、吳鴻甲、陳田、高覲昌、彭述、淩彭年、王榮商、劉玉珂、周爰諏、張燮堂、吳炳、童祥熊、徐世昌、鹿瀛理、劉學謙、柯劭忞、羅光烈、沈曾桐、承德、陳兆葵、闊普通武、俱著授為編修。
- ^ 民國·趙爾巽等,《清史稿》(卷467):「廷相,字梅岑,直隸承德人,本籍山東。少劬學,以孝稱。 光緒十三年進士,以編修督山西學政。口外七廳洊飢,有司匿不聞,為上流民殘弊狀,獲賑如腹地。二十三年,轉御史,敢言事。時宗室、覺羅官學久廢不葺,廷相謂培材宜自近始,請依八旗官學新章,求實際,議行。國用患不足,計臣議加賦,廷相力申李鴻藻議,為民請命,事遂寢。二十四年元旦,日食,疏請勤修省,條上七事,而尤以進賢退不肖為國家治亂之源。因劾張蔭桓媚外人、交近侍,並以浙江學政徐致祥秩滿調安徽,外似優隆,內實屏絕。嚴旨下吏議,敕還原衙門行走。拳亂起,秉衡出禦聯軍,廷相從。及敗,尋秉衡不遇,還至倉頭橋,赴河死。子履豐,拯之不及,從之,遇救免。贈五品卿,予世職,賞履豐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