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慶
王文慶(1882年—1925年2月3日),學名軍,號文卿,又號文慶,浙江臨海東塍鎮嶺根村人。中國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政治人物。[1]
生平
編輯1900年,王文慶入東湖書院。後來,他留學日本,畢業於法政大學。在日本留學期間,他結識了陶成章、龔寶銓、魏蘭等革命人物。1904年初,他隨陶成章到台州聯絡會黨,於八仙岩上洞天會見了張任天。1905年,他經陶成章介紹,在日本加入光復會,後又加入中國同盟會。[1]
1906年,王文慶回國,在紹興府、金華府、衢州府、處州府等地聯絡會黨。同年冬,他和秋瑾共同到金華和蘭溪,與龍華會的首領蔣樂山等人謀劃響應湖南的萍瀏醴起義。12月底,萍瀏醴起義失敗,他們的浙江起義計劃也敗露了,他遂逃往日本。[1]
1907年,他和陶成章等人繼續策划起義,並歸國在上海主持啟東學校,同秋瑾的大通學堂、徐錫麟的安徽巡警學堂相呼應,策動安徽、浙江的起義。各地起義失敗後,他逃往南洋,任教於檳港中華學校,和孫中山、黃興、趙聲等人來往。[1]
宣統三年(1911年)春,他應黃興電召,率泗水華僑青年赴廣州參加黃花崗起義。他們到達廣州後,起義已經失敗,他開展了營救被捕革命黨人的活動。後來,他策反了杭州的新軍官兵參加光復會。同年夏末,他一度回到臨海縣籌辦革命的聯絡機關——台州國民尚武會。武昌起義爆發後,他成為杭州起義的主要組織者之一,策動了杭州新軍起義,並率領一些敢死隊員參加戰鬥。杭州光復後,浙江軍政府成立,他出任浙江省臨時參議會議員。同年11月,他參加了南京之役,率領尹銳志敢死隊300人以及從台州開來的光復軍500人,在馬群展開激戰,並攻打天保城、雨花臺。[1]
南京光復以後,他參與籌備南京臨時政府。1912年,他當選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任命王文慶為南洋宣慰使,但王文慶辭未就職。1915年袁世凱稱帝後,王文慶等革命黨人積極參加反袁鬥爭。1916年4月,浙江宣佈獨立,王文慶出任浙江省臨時參議會議長、省長。後改任政務廳廳長。1917年,他響應孫中山的號召,南下廣州護法,任護法國會議員。1918年,他奉命到福建策反侵擾廣東邊境的浙軍,出任援閩浙軍副司令。1922年黎元洪任大總統後,王文慶不與黎元洪合作,避居上海。1923年曹錕賄選,王文慶發電聲討。1924年,王文慶隨孫中山到上海,繼續從事革命。[2][1]
1925年2月3日,王文慶因胃癌在上海福民醫院逝世,享年43歲。[1]
王文慶逝世後,章太炎起草了《發起開會追悼王文慶通告》,其中讚譽王文慶「光復舊勳」、「名滿東南」。 章太炎、蔣伯器、王心一等旅居上海的浙江人士以及海內外人士參加了王文慶的追悼會。不久,其靈柩自上海運到臨海,葬於嶺根村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