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與有機化學年表

這張生物和有機化學年表記錄了從 1600 年至今的重大事件[1]

1600-1699年

編輯

1700-1799

編輯
  • 1767年 – 卡斯帕爾·沃爾弗 認為,發育中的小雞的組織是從無到有的,而不僅僅是雞蛋中已有結構的簡單加工。
  • 1768年——拉扎羅·斯帕蘭扎尼再次反駁了自發發生,他證明,如果首先加熱(殺死任何有機體)並在帶塞的燒瓶中冷卻,則沒有有機體在豐富的肉湯中生長。 他還證明了,哺乳動物的受精需要卵子和精液。
  • 1771年 – 約瑟夫·普里斯特利證明植物會產生動物和火焰消耗的氣體。 這種氣體就是氧氣。
  • 1798年——托馬斯·馬爾薩斯在《人口原理論文》中討論了人口增長和糧食生產。

1800-1899

編輯
  • 1801年——讓-巴蒂斯特·拉馬克開始對無脊椎動物分類學進行詳細研究。
  • 1802年——現代意義上的生物學一詞由Gottfried Reinhold Treviranus(Biologie oder Philosophie der lebenden Natur)和Lamarck(Hydrogéologie)獨立提出。 這個詞是由 Karl Friedrich Burdach 於 1800 年創造的。
  • 1809年——拉馬克提出了基於後天特徵遺傳的現代進化論。
  • 1817 年 – 皮埃爾-約瑟夫·佩爾提埃約瑟夫·別奈梅·卡旺圖分離出葉綠素。
  • 1820 年 – 克里斯蒂安·納斯 (Christian Friedrich Nasse) 制定了納斯定律:血友病僅發生在男性中,並由未患病的女性遺傳。
  • 1824 年 – J. L. Prevost 和 J. B. Dumas 證明精液中的精子並不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是寄生蟲,而是受精的媒介。
  • 1826年——卡爾·馮·貝爾證明哺乳動物的卵子位於卵巢中,結束了長達200年的對哺乳動物卵子的探索。
  • 1828年——弗里德里希·維勒合成了尿素; 首次從無機原料合成有機化合物。
  • 1836 年 – 泰奧多爾·施萬在胃壁提取物中發現了胃蛋白酶; 首次分離出動物酶。
  • 1837 年 – 泰奧多爾·施萬證明加熱空氣可以防止空氣腐敗。
  • 1838年——馬蒂亞斯·施萊登提出所有植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 1839年—— 泰奧多爾·施萬提出所有動物組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施萬和施萊登認為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粒子。
  • 1843 年 – 馬丁·巴里在《倫敦皇家學會哲學彙刊》上發表的一篇一頁紙的論文中報道了兔子的精子和卵子的融合。
  • 1856年——路易斯·巴斯德指出微生物產生發酵。
  • 1858年——查爾斯·達爾文阿爾弗雷德·華萊士獨立提出了通過自然選擇的生物進化論(「改良遺傳」)。 達爾文只有在其著作的後期版本中才使用「進化」一詞。
  • 1858年——魯道夫·菲爾肖(Rudolf Virchow)提出細胞只能由預先存在的細胞產生; 「Omnis cellula e cellulla」,所有細胞都來自細胞。 細胞學說認為,所有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施萊登和施萬),而細胞只能來自其他細胞(魏爾肖)。
  • 1864年——路易斯·巴斯德反駁了細胞生命的自發產生。
  • 1865年——格雷戈爾·孟德爾在豌豆植物中證明遺傳遵循明確的規則。 分離原理指出,每個生物體的每個性狀都有兩個基因,當生物體產生卵子或精子時,這些基因就會分離。 獨立分類原理指出,一對中的每個基因在卵子或精子的形成過程中獨立分佈。 孟德爾在遺傳學方面的開創性基礎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這讓他永遠感到失望。
  • 1865年——奧古斯特·凱庫勒認識到苯是由碳和氫原子組成的六角環。
  • 1869 年 – 弗雷德里希·米歇爾在細胞核中發現了核酸。
  • 1874 年 –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約瑟夫·列貝爾(Joseph-Achille Le Bel )提出了有機分子的三維立體化學表示,並提出了四面體碳原子。
  • 1876 年 – 奧斯卡·赫特維希(Oscar Hertwig)和 赫曼·福爾(Hermann Fol)在海膽卵中獨立描述了精子進入卵子以及隨後卵子和精子細胞核聚變形成單個新細胞核的過程。
  • 1884 年 – 赫爾曼·埃米爾·費舍爾開始詳細分析糖的組成和結構。
  • 1892 年 – 杜里舒(Hans Driesch) 分離了 2 細胞海膽胚胎的各個細胞,並表明每個細胞都會發育成一個完整的個體,從而反駁了預成理論,並表明每個細胞都是「全能的」,包含了發育所需的所有遺傳信息。 形成一個個體。
  • 1898 年 – 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使用過濾實驗證明煙草花葉病是由比細菌更小的東西引起的,他將其命名為病毒。

1900-1949

編輯

1950-1969

編輯
  • 1951 年 – 羅伯特·羅賓遜約翰·康福斯(牛津大學)的研究小組發表了膽固醇的合成方法,而羅伯特·伍德沃德(哈佛大學)則發表了可的松的合成方法。
  • 1951 年 – 弗雷德里克·桑格漢斯·塔皮完成了胰島素氨基酸序列的色譜分析。
  • 1952 年 – 艾爾弗雷德·赫希瑪莎·蔡斯證明 DNA 是噬菌體病毒的遺傳物質。
  • 1952 年 – 羅莎琳·富蘭克林 (Rosalind Franklin) 根據 X 射線繞射研究得出結論,DNA 是直徑為 2 nm 的雙螺旋,糖磷酸骨架位於螺旋外側。 她懷疑這兩個糖磷酸主鏈彼此之間存在着特殊的關係。
  • 1953 年 – 在檢查了富蘭克林未發表的數據後,詹姆斯·沃森 (James D. Watson) 和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 Crick) 發表了 DNA 雙螺旋結構,其中一個糖磷酸主鏈與另一個的方向相反。 他們進一步提出了一種機制,通過該機制該分子可以自我複製並用於傳遞遺傳信息。 他們的論文,結合好時蔡斯實驗和查格夫的核苷酸數據,最終說服了生物學家,DNA 是遺傳物質,而不是蛋白質。
  • 1953 年 – 斯坦利·米勒證明,當模擬閃電穿過含有水、甲烷、氨和氫的容器時,可以形成氨基酸
  • 1954 年 – 多蘿西·霍奇金發現了維生素 B12 的三維結構。
  • 1955 年 – 瑪麗安娜·馬納戈塞韋羅·奧喬亞發現了第一個核酸合成酶(多核苷酸磷酸化酶),它將核苷酸連接在一起形成多核苷酸。
  • 1955 年 – 阿瑟·科恩伯格發現了 DNA 聚合酶。
  • 1958年——約翰·格登利用核移植技術克隆了非洲爪蛙; 首次使用完全分化的成體細胞的細胞核克隆脊椎動物。
  • 1958 年 – 馬修·梅塞爾森 (Matthew Stanley Meselson) 和富蘭克林·史達 (Franklin W. Stahl) 在梅塞爾森-斯塔爾實驗中證明 DNA 複製是半保守的
  • 1959 年 – 馬克斯·佩魯茨提出了含氧血紅蛋白結構模型。
  • 1959 年 – 塞韋羅·奧喬亞阿瑟·科恩伯格因其工作而獲得諾貝爾獎。
  • 1960 年 – 約翰·肯德魯 (John Kendrew) 描述了肌紅蛋白(肌肉中的攜氧蛋白)的結構。
  • 1960 年 – 四位獨立的研究人員(S. Weiss、J. Hurwitz、Audrey Stevens Niyogi 和 J. Bonner)發現了細菌 RNA 聚合酶,它可以在 DNA 的指導下聚合核苷酸。
  • 1960年——羅伯特·伍德沃德合成了葉綠素。
  • 1961 年 –海因里希·馬特伊(J. Heinrich Matthaei) 使用格倫伯格-馬納戈(Grunberg-Manago) 1955 年製造多核苷酸的酶系統破解了遺傳密碼的第一個密碼子(氨基酸苯丙氨酸的密碼子)。
  • 1961 年 – 約安·奧羅發現氰化銨的濃溶液可以產生核苷酸腺嘌呤,這一發現為生命起源理論開闢了道路。
  • 1962 年 – 馬克斯·佩魯茨約翰·肯德魯因其對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結構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獎。
  • 1966 年 – 通過反覆試驗工作,遺傳密碼被完全破解[2]
  • 1966 年 – 石坂公成發現了一種新型免疫球蛋白 IgE,它會引起過敏並在分子和細胞水平上解釋過敏機制。
  • 1966年——琳·馬古利斯提出內共生理論,認為真核細胞是原始原核細胞的共生結合體。 理查德·道金斯稱該理論為「二十世紀進化生物學的偉大成就之一」。
  • 1968 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使用放射性磷作為示蹤劑,通過色譜法破譯了 120 個鹼基長的 RNA 序列。
  • 1969年——多蘿西·霍奇金破譯了胰島素的三維結構。

1970-1989

編輯
  • 1977 年 – 沃特·吉爾伯特艾倫·馬克薩姆 提出了一種快速 DNA 測序技術,該技術使用克隆、鹼基破壞化學物質和凝膠電泳。
  • 1977 年 – 卡爾·烏斯喬治·福克斯通過分析16S核糖體RNA,發現了古細菌,這是不同於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第三個生命域。
  • 1977 年 – 弗雷德里克·桑格和 Alan Coulson 提出了一種使用雙去氧核苷酸和凝膠電泳的快速基因測序技術。
  • 1978 年 – 弗雷德里克·桑格提出了病毒 PhiX174 的 5,386 個鹼基序列; 首次對整個基因組進行測序。
  • 1981 - 描述了第一個現存的remipedes 物種,一種新的甲殼類動物。
  • 1982 年 – 史坦利·布魯希納提出傳染性蛋白質或朊病毒的存在。 他的想法在科學界受到廣泛嘲笑,但他於 1997 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 1983 年 –凱利·穆利斯發明了「PCR」(聚合酶鏈式反應),這是一種快速複製 DNA 序列的自動化方法。
  • 1984 年 – 亞歷克·傑弗里斯設計了一種基因指紋識別方法。
  • 1985 – 哈羅德·克羅托、 J.R. Heath、S.C. O'Brien、羅伯特·柯爾理查德·斯莫利發現了巴克明斯特富勒烯分子的異常穩定性並推斷出其結構。
  • 1986 年 – Alexander Klibanov 證明酶可以在非水環境中發揮作用。
  • 1986年——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斯坦利·科恩因發現神經生長因子(NGF)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obin, Allan, and Dusheck, Jennie, (1998), Asking About Life,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pg 267, ISBN 003072046X
  2. ^ Tobin, Allan J.; Dusheck, Jennie. Asking about life. /. Fort Worth: Saunders College Pub. 1998. ISBN 978-0-03-072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