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占谷馬來語Tok Janggut;1853年—1915年6月25日;中國大陸譯為托章古特[1],又稱督央谷督江谷,意譯鬍鬚公),原名為哈芝莫哈末哈山·慕那斯[註 1],是一名於1915年在英屬馬來亞吉蘭丹發動吉蘭丹叛亂英語Kelantan rebellion的馬來武士。他因蓄有及胸的長鬚而人稱為「督占谷」,在馬來語中意思為鬍鬚公。

生平

編輯

督占谷於1853年在吉蘭丹巴西富地縣甘榜冷令(Kampung Nering)出世。早期在麥加接受教育的督占谷在當時是馬來武術師傅。其父親慕那斯是邦里瑪英語Panglima,曾奉侍於吉蘭丹皇宮[2]

吉蘭丹叛亂

編輯

1909年英國殖民地政府通過和暹羅簽署英暹條約,將吉蘭丹納入其殖民地的一部分後,開始對吉蘭丹的行政進行改革。這使督占谷感到不滿並帶領當地的馬來人對抗英殖民政府。[3]:9

起因

編輯

英殖民政府後來於1915年4月29日任命拉蒂夫(Encik Latiff)取代恩姑勿剎(Engku Besar)成為吉蘭丹的地方領袖,雖然他是馬來人,但因其非道地吉蘭丹馬來人,而吉蘭丹當地的語言和文化又與其它馬來區域迥異,當地人視他為外人,他自己又認為自己比當地農民的身份來的高,結果因傲慢的態度以及嚴厲的推行稅務制度而不受歡迎。[4][3]:78

於是遭解職的恩姑勿剎召集督占谷、哈芝賽益(Haji Said)、仄沙哈美寶(Che Sahak Merbol)和彭古魯阿當(Penghulu Adam)討論吉蘭丹的緊張局勢。在會議上,與會者簽署了一項協議,禁止其中任何一人與英國人合作。他們之後發起的獨立鬥爭獲得了多數吉蘭丹居民的支持並開始拒絕繳稅,使英國在巴西富地縣的歲入在一年內減半。[3]:57

1915年,拉蒂夫發現督占谷是這項鬥爭的幕後推手,便派遣蘇萊曼中士(又稱仄萬「Che Wan」)和六名警察逮捕他。警察發現督占谷身邊有2,000名追隨者持械保護。督占谷並沒有逃跑,而是站在原地拒絕逮捕。雙方激烈爭執之際,督占谷用馬來短劍(keris)刺死蘇萊曼,群眾將警察繳械,讓他們逃回拉蒂夫處。[3]:58

叛亂

編輯

拉蒂夫試圖在周圍的村莊集結兵力對付督占谷,但因督占谷已帶領其追隨者進攻巴西富地而失敗。拉蒂夫為避開督占谷逃離巴西富地,並前往哥打峇魯覲見吉蘭丹蘇丹申訴。督占谷的部隊在巴西富地打敗英國部隊,並控制當地長達三天,宣佈巴西富地脫離英國獨立。恩姑勿剎登基為巴西富地蘇丹(Sultan of Pasir Puteh),而督占谷則成為首席大臣。當吉蘭丹蘇丹從拉蒂夫得知督占谷的叛亂後,便宣佈督占谷為叛徒,並召集州內的官員開會。[3]:59隨後蘇丹下令反叛者須在七天內投降,否則他們將被逮捕並判處死刑。他們拒絕投降,蘇丹便懸賞500元酬勞以逮捕恩姑勿剎、督占谷、哈芝賽益、哈芝依斯哈(Haji Ishak)、彭古魯阿當等人。[3]:61

 
督占谷死後被倒掛在架子上面準備在哥打峇魯遊街示眾

英國決定派遣一艘戰艦從新加坡載送1500英國士兵去吉蘭丹平亂。1915年5月10日登陸哥打峇魯後,英軍指揮官會見蘇丹。2日後向巴西富地開拔進軍,13日夜,英軍進入巴西富地。督占谷此前得知消息後,爲避免正面衝突。和其他反叛領導者躲進森林軍。英軍在14日完全找不到叛軍,連續4天找不到對手後,於5月17日返回哥打峇魯,一週後即登艦返回新加坡;因這時正值一戰,傳言有德國海軍在區域出沒,對新加坡有威脅。探知英軍撤離的消息後,督占谷等人便離開森林。哥打峇魯政府知曉後,與英國顧問官商量,再次向新加坡求援,這次新加坡決定派遣由英籍軍官率領,含小股新加坡馬來裔志願軍的印度軍團,再度往吉蘭丹平亂。叛軍便再次躲藏起來。憤怒的印度軍團將而欖鎮燒成白地,也把督占谷等人的屋子燒毀,並掠奪他們的財物和恩姑勿剎的大象。1915年6月25日夜,督占谷帶領他的1,000名追隨者手持火器和傳統武器,從而欖鎮進攻印度軍團駐扎的巴西富地,但在一陣交火和叫戰後即撤退。次日印度軍團沿着撤退方向進攻。雖然叛軍勢衆,但是印度軍團訓練和裝備佔優,督占谷的支持者和同鄉紛紛陣亡後,督占谷的其他追隨者見此開始潰散四逃,督央谷負隅頑抗召來印度軍團的猛烈攻擊後陣亡。[3]:61-62

結束

編輯

所有死者獲得埋葬,惟獨督占谷的屍體在哥打峇魯和巴西富地被拖屍示眾,並在哥打峇魯倒吊屍體,以儆效尤。最終督占谷也和其他喪生的追隨者一樣被埋葬起來,只不過督占谷是單獨埋葬於道北縣吉蘭丹河旁的的巴西北根。[5][3]

註釋

編輯
  1. ^ 原文為馬來語Haji Mohd Hassan bin Munas,大辭典中沿用新華社對外國穆斯林的標準翻譯,即哈吉·穆罕默德·哈森·本·穆納斯[1]

參考

編輯
  1. ^ 1.0 1.1 郭國榮. 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3: 2767. ISBN 7-5001-0221-6. 
  2. ^ Abdul Latip Talib. Tok Janggut. PTS Litera Utama. 2011. ISBN 96-740-8079-1.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Cheah Boon Kheng. To' Janggut: Legends, Histories, and Perceptions of the 1915 Rebellion in Kelantan. NUS Press. 2006 [2019-03-14]. ISBN 9971-69-316-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3). 
  4. ^ Sejarah Malaysia. web.archive.org. 2009-01-20 [2017-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0. 
  5. ^ Makam Tok Janggut. 道北縣議會. [2019-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6) (馬來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