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炮
英國首次使用大炮是在1327年與蘇格蘭人的戰爭中[1]。在都鐸王朝時代,英國建成了第一座裝載大炮的要塞,供都鐸海軍使用。在英國內戰中,大炮被廣泛應用於野戰和圍城戰。
英國大炮第一次在境外使用是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克雷西之戰,英國軍隊用原始火炮大敗法國騎兵。隨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和北美十三殖民地的建立,北美洲的英軍使用火炮對抗新法蘭西的法國殖民者和鎮壓後來的美國獨立運動。從十八世紀至今,英國皇家炮兵團已成為英國軍事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英國海軍於18世紀至十九世紀中期使用短距臼炮。與同時期西方的其他武裝力量相比,英國大炮擁有更大的射程和破壞力。
歷史
編輯早期發展
編輯在英國,大炮是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第一次被小規模使用。單詞「Ribaldis」 第一次出現,是在1345年至1346年的私人衣櫥中,那時英國正為克雷西戰役做準備[2]。 「Ribaldis」被認為可以發射巨大的箭頭和簡易的葡萄彈。因為它們十分重要,所以被王室直接控制。[2]根據當時的法國詩人讓·弗魯瓦薩爾(約1337-約1405年),英國人的火炮導致「熱那亞人的兩三次釋放」,大概就是指兩三個個別的炮擊坑。當時的火炮結構原始,裝填起來需要時間。類似的大炮在同年也利用於圍攻加來的戰役中。到了十四世紀末期,名為「ribaudekin」的配件已經在火炮的輪子上安裝了[2]。
都鐸王朝時期
編輯在中世紀末期,英國火炮的發展出現了革命性的變化,導致許多城堡相繼被炮火轟塌。在16世紀,英國的火炮發展迅速。亨利八世在1539年至1540年修築亨利克要塞,以應對西班牙和法國的威脅。這些炮兵要塞由王國在戰略要地建造,以形成第一個強大的炮台,但是,儘管它們看起來很像真正的城堡,但它們僅具有軍事功能而不是供人居住。[3]在迪爾城堡仍然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堡壘之一。超過200隻炮口和槍眼安裝在炮台表面,並且堡壘形成了一個射擊平台,其形狀可以允許設置多條火線。此外,低弧形堡壘可以偏轉炮彈[4]大炮是英國對外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炮也被用於都鐸海軍。法國的「蛇炮」在 16 世紀後期被英國海軍使用, 並且比以前用於海戰的弩炮具有顯着優勢。[2][5]「蛇炮」的槍管較長,結構較輕,可沿平坦彈道遠距離發射實心圓形炮彈。最早能夠在舷側全部發射大炮的艦艇之一是瑪麗玫瑰號艦艇,它於 1510 年至 1512 年在樸茨茅夫建造,配備了 78 門火炮(1530 年代升級後為 91 門)。它是最早在英國海軍服役的專用戰艦之一,被認為從未用作商船,船上共有200 名水手、185 名士兵和 30 名炮手。[6]隨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殖民地之間的競爭發展起來,大炮在海戰中的重要性增加了。許多商船配備大炮,英國私掠船與西班牙珍寶船隊的大帆船交戰,其活動助長了第一次英西戰爭——儘管這不是主要因素。[7]1559 年伊利沙伯一世即位時的艦隊審查顯示,英國海軍由 39 艘船組成。1588 年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率領無敵艦隊進攻英國,在海上進行一周的連續戰鬥後,被英國皇家海軍擊潰。
十七世紀
編輯十七世紀中葉,約翰·羅伯茨 (英語:John Roberts) 在他的作品《完整的大炮》(英語:The Compleat Cannoniere, printed London 1652 by W. Wilson)英國內戰時期的炮手進行了描述,包括計算方式和軍械本身。當時英國戰列艦的下層艦艇通常配備半炮——一種發射 32 磅實彈的艦炮。一門完整的大炮發射 42 磅的炮彈,但實際上有一種所謂的「皇家大炮」可以發射 60 磅的炮彈,但上述炮彈在十八世紀停產,因為它們太笨重。[8]
隨着十三殖民地的建立,北美大陸的英軍裝備大炮以對抗新法蘭西的法國殖民者。然而,雖然法國人寡不敵眾,但他們的防禦工事和大炮卻優於英國的。1690年,當來自英屬馬薩諸塞的34艘艦艇炮擊魁北克時,法國的炮台將其擊退,這嚴重損壞了艦船的船體,並使英國旗艦的顏色黯然失色。岸邊的英國黃銅野戰炮對樹林中的法國民兵完全無效,英國人只好自發的撤退,使五門大炮被遺棄在岸邊。法國的勝利表明要奪取魁北克,就必須引進「舊英格蘭」的大炮。[9]
十八世紀
編輯在 18 世紀之前,炮兵團由皇家授權,用於特定戰役,並在結束後再次解散。然而,在 1716年5月26日,喬治一世的下詔英國陸軍在伍爾維奇組建了兩個正規的野戰炮兵連,每個連 100 人。1722年4月1日,這些在直布羅陀和梅諾卡島的炮兵連與獨立的炮兵連合併,組成皇家炮兵團,並迅速擴大,到1757年下轄24個連,分為兩個營,包括一個成立於1741年的學員連。[10] 當法國人於1760年返回時,守軍不得不將他們的野戰炮幾乎全部留在撤退到城市中。 然而,英國的大炮證明是有效的,因為法國炮台上的重型大炮使他們能夠堅持足夠長的時間進行增援。[9]
到1771年,皇家炮兵連共有 4個營,共有32個連,還有兩個無效連,由受僱於駐軍任務的年長和不稱職的人組成。1793年1月,皇家騎炮兵 (RHA) 的兩支部隊被召集起來為騎兵提供火力支援,並於1793年11月加入另外兩支部隊。所有RHA人員都上馬了。 1801年,皇家愛爾蘭炮兵被吸收。[10]
駐軍薩凡納的巴巴多斯國家大炮收藏。此外,皇家海軍在 1779 年採用了短距臼炮,較低的初速是為了在擊中敵艦結構時產生更多致命的碎片; 事實上,這些往往是造成地方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11]它要短得多,重量僅為同等長炮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例如,32 磅炮的重量不到 1 噸,但 32 磅長炮的重量超過 3 噸。短距臼炮以通常的海軍艦炮口徑製造,但它們不計入該系列艦船的額定艦炮數量。 因此,這一時期皇家海軍艦艇的分類可能會產生誤導——因為它們攜帶的彈藥通常比所描述的要多。
短距臼炮最初非常成功並被廣泛採用於1810年代和1820年代,更多地強調了遠程炮火的準確性,而不是側翼的重量。短距臼炮的小火藥裝藥只能在相對有限的距離內發射重型炮彈。 短槍管、低初速和短射程也增加了卡羅納將燃燒的棉絮噴射到附近可燃材料上的風險,從而增加了起火的風險。 1850 年代,威廉·喬治·阿姆斯特朗和約瑟夫·惠特沃斯開發出鋼製夾套大炮後,卡羅納從皇家海軍中消失了。[12]
維護
編輯1771年的《大英百科全書》描述了18世紀英國大炮的使用情況。每門大炮配備兩名炮手、六名步兵和四名炮兵。右邊的炮手負責給炮彈上膛並裝上火藥,而左邊的炮手則從彈匣中取出火藥,並隨時準備在軍官的指揮下開火。在大炮的每一側站有三名士兵,敲打大炮並用海綿擦拭大炮,並拿着燈籠和勺子。左邊的第二名士兵,提供 50 發炮彈。[13]
裝彈前,大炮會用海綿徹底清洗,以去除所有火花、污物和污垢。然後加入火藥粉、一團紙或乾草,然後將彈藥扔進去。之後,炮手將使用象限儀和鉛直錘瞄準設定的高度。在 45 度時射程最大,大約是水平發射時射程的十倍。水平線上方的任何角度都稱為隨機拍攝。炮兵軍官必須確保大炮得到充分利用。每隔十或十二輪,就要用海綿浸水使炮身冷卻。[13]
據說在1770年代末期,英國一門24磅大炮可以在夏天發射90至100次,在冬天發射60支75次。 由於一門12或16磅炮比一門24磅大炮更易於操作,所以一門12或16磅炮發射的次數可能稍多。《大英百科全書》稱在有些情況下,這些大炮在九小時內發射200發炮彈,有的甚至5個小時內發射138枚炮彈。[13]此時引入短距臼炮(英語:carronades)也導致火炮更易於操作,所需火藥量不到長炮的一半,與安裝在海軍駐軍馬車上的長炮相比,可以使用更少的人員操作它們。[14]
炮隊組成
編輯在拿破崙戰爭期間,一個英國炮隊由五個已編號的炮手組成,這比上世紀的炮隊需要的炮手少。
- 1號炮手一般是個軍士,是炮隊的首領,負責瞄準。
- 2號炮手被稱作「海綿人」(英語:spongeman),他在兩次射擊之間用海綿蘸水清潔炮管,在下一次發射之前,熄滅任何剩餘的餘燼。
- 3號炮手負責裝填彈藥。
- 4號炮手被稱作「通風管」(英語:ventsman)用拇指按在通風孔上,以防止可能引起火焰散開的氣流。
發射操作
編輯3號炮手將火藥先裝入粉末袋,然後裝入彈丸。然後 2 號炮手使用夯錘,或將海綿倒轉,將其打入。同時,4 號炮手用拇指按在通風孔上,以防止可能引起火焰散開的氣流。裝藥後,4號將火藥從排氣孔中刺出,並用粉末填充排氣孔。在 1號的命令下,5 號用他的火柴開火。[15]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列表
編輯- ^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Medieval Warfare and Military Techn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229. ISBN 9780195334036.
- ^ 2.0 2.1 2.2 2.3 Nicolle, David. Crécy 1346: Triumph of the longbow (2000). Osprey Publishing. ISBN 978-1-85532-966-9.
- ^ Creighton, O.H. Castles and Landscapes: Power, Community and Fortification in Medieval England. Equinox Publishing. 2005: 51. ISBN 978-1-904768-67-8.
- ^ Wilkinson, Phillip. Castles (Pocket Guides) (1997). DK Children. ISBN 978-0-7894-2047-3.
- ^ Culver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2008-07-19].
- ^ Mary Rose Official Website. 2007 [2008-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4).
- ^ Dawson, Tudor. The Tudor Century. Nelson Thornes. 1993: 303–304. ISBN 978-0-17-435063-7.
- ^ Nelson, Arthur. The Tudor Navy: The Ships, Man, and Organization, 1845-1603. U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1: 40. ISBN 978-1-55750-816-4.
- ^ 9.0 9.1 Chartrand, Rene. French Fortresses in North America 1535–1763: Quebec, Montreal, Louisbourg and New Orleans (Fortress 27) (2005). Osprey Publishing. ISBN 978-1-84176-714-7.
- ^ 10.0 10.1 Duncan, Francis. History of the Royal Regiment of Artillery: Compiled from the Original Records. Brassey's UK. 2003. ISBN 978-1-85753-080-3.
- ^ Heidler, David Stephen; Heidler, Jeanne T. Naval Ordnance. Encyclopedia of the War of 1812 1st. US Naval Institute Press: 370. 2004. ISBN 978-1-59114-362-8.
- ^ Yust, Walter. A New Survey of Universal Knowledg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858. 1951.
- ^ 13.0 13.1 13.2 Cannon, Gunnery.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 ^ The Historical Maritime Society. The Historical Maritime Society. [2008-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6).
- ^ Holmes, Richard. Redcoat British Soldier in the age of Horse and Musket (2002). W.W. Norton & Company. ISBN 978-0-393-05211-4, pp. 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