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烺光(英語:Francis L. K. Hsu,1909年10月28日—1999年12月15日),中華民國旅美學者,著名人類學家,為心理人類學創始人之一,1977至1978年間擔任美國人類學會會長。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1909年10月28日生於中國遼寧莊河。1923年入南開中學,1933年從上海滬江大學社會系畢業,同年進入入輔仁大學研究所,後輟學在北京協和醫院從事社會工作。

留學 編輯

1937年考取中英庚子賠款奬學金,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就讀人類學,師從馬林諾夫斯基

任教 編輯

1941年取得博士學位,受費孝通邀請返國任教。1943年受拉爾夫·林頓邀請赴美訪問,此後便留在美國各大高校任教。

1944年至1945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講師。1945年至1947年在康乃爾大學代理助理教授。1947年受聘為西北大學正式助理教授,十年後升為教授,並在1957年至1976年二十年間擔任人類學系主任。

退休 編輯

1978年西北大學退休,隨即被三藩市大學聘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並且擔任夏威夷大學美國東西方中心資深研究員。1982年再度退休,不過仍堅持從事講演以及學術工作。

1986年心肌梗塞,還持續論文寫作,後又兩次中風,不得不停止學術研究。

病逝 編輯

1999年12月15日病逝於三藩市,享年91歲。

主要成就 編輯

心理人類學創始人,將文化與人格研究的方法論進行了更新與換代,就人類對於大規模文明社會研究的知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理論對於本土心理學的發展、心理文化學的產生,具有深刻的影響。提供了非西方世界的、對人類行為研究的視角,對行為科學研究,有重大參考價值。

他對於「喜洲」時空的靜態化處理,則是描繪文化傳承中的」祖蔭「概念經典。

研究歷程 編輯

許氏是多產又充滿精力的學者。在研究視角上,他強調社會與文化因素對人類心理的影響,創立了心理人類學這一門學科;堅持以「比較分析法」(comparative approach)從事大規模文明社會研究。他最早以中國與美國為研究對象,後來又陸續加了入了印度與日本兩個社會,曾花了大量時間在昆明(1941-1942、1942-1943)、夏威夷(1949-1950、1970-1971)、印度(1955-1957)、日本(1964-1965)等地從事田野調查。得到洛克斐勒基金會、溫納格倫基金會、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卡內基基金會等資助,從事學術研究。一輩子出版近20本專著,發表學術論文超過130篇,並且編著了9本書籍。

榮譽與職務 編輯

第62屆(1977-1978)美國人類學會主席、西北大學榮譽教授、第12屆(1978)中央研究院院士。擔任《家庭比較研究期刊》(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副編輯、《社會精神學刊》(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國際理事會顧問。

著作 編輯

主要著作有《中國人與美國人》、《宗族、種姓與社團》、《家元:日本的真髓》、《徹底個人主義的省思》、《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驅逐搗蛋者──魔法.科學與文化》、《文化人類學新論》、《美國夢的挑戰》、《邊緣人》等,並且主編了《心理人類學:對文化與人格的探索》 、《文化與人格的面向》 、《親屬與文化》 、《中國的新社會結構》 、《文化與自我》 、《移山:中國文化變遷》等書。

譯著 編輯

1934年左右翻譯《天文淺說》(Astronomy in a Nutshell)與《地震學》 (The Study of Earthquakes)。前者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後者譯稿毀於戰火中。

著述 編輯

  1. 1943年:《雲南西部的魔法輿科學》Magic and Science in Western Yunnan. New York: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55 pages).
  2. 1948年:《祖蔭下:中國文化與人格》Under the Ancestors』Shadow:Chines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00 pages).
  3. 1952年:《宗教、科學及人類危機:研究轉變中的中國對西方世界的影響》Religion, Science and Human Crises: A study of China in Transi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west.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New York: Grove Press (142 pages)
  4. 1953年:《中國人與美國人:兩種生活方式》Americans and Chinese: Two Ways Of Life. New York: Abelard-Schuman, Inc. (457 pages).
  5. 1963年:《宗族、種姓與社團:中國、印度及美國三種生活方式之比較》Clan, Caste and Club: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Hindu and American Ways of Life. Princeton:Van Nostrand and Co. (335 pages).
  6. 1967年:《祖蔭下》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with a new Chapter,「Kinship, Personality and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s (370 pages).
  7. 1969年:《文化人類學新論》The Study of Literate Civilization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23 pages).
  8. 1970年:《中國人輿美國人:偉大文明社會中的目標與實現》Americans and Chinese:Purpose and Fulfillment in Great Civilizations. Updated and enlarged 2nd edition of Americans and Chinese:Two Ways of Life, 1953.New York: Natural History Press (493 pages).
  9. 1971年:《祖蔭下》Under the Ancestors』Shadow. (Reprint of 1967 version.)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70 pages).
  10. 1971年:《美國蘿的挑戰:在美國的華人》The Challenge of the American Dream:The Chinese in the United States.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160 pages).
  11. 1974年:《中國日誌》China Day by Day, with Eileen Hsu-Balzer (許儀南)and Richard Balz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11 pages).
  12. 1974年:《日本經濟奇跡》Japan: Economic Miracle five sound filmstrips with cassettes. Series No.6907K,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ducational Corporation, Chicago.
  13. 1974年:《日本:家元精神》Japan: Spirit of Iemoto, five sound filmstrips with cassettes. Series No.6908K,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ducational Corporation, Chicago.
  14. 1975年:《家元:日本的真髓》Iemoto: The Heart of Japa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Schenkman.
  15. 1981年:《中國人與美國人:通往不同的途徑》Americans and Chinese: Passage to Differences. An updated and enlarged third edition.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534 pages).
  16. 1983年:《徹底個人主義的省思:心理人類學論文集》Rugged Individualism Reconsidered:Essays in Psychological Anthropology. (a collection of some essays from 1948 to 1979) .Knoxville: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Press (467 pages).
  17. 1984年:《驅逐搗蛋者:魔法、科學輿文化》Exorcising the Trouble Maker:Magic, Science and Culture. Greatly revised and enlarged new edition of Religion, Science and Human Crises (1952, 1971), incorporating new field data from the New Territories of Hong Kong.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64 pages).

著作的中文版 編輯

  1. 1997年:《邊緣人:許烺光回憶錄》中文版,徐隆德博士譯,台北南天書局. (301 pages).
  2. 1997年:《美國夢的挑戰》中文版,單德興博士譯,台北,南天書局. (186 pages).
  3. 1997年:《驅逐搗蛋者》中文版,王芃博士、徐隆德博士譯,台北,南天書局. (182 pages).
  4. 1999年:《邊緣人:許烺光回憶錄》My life as a Marginal Man : Autobiographical Discussions with Francis L.K. Hsu, with George L. T. Hsu and Francis Hsu’s Family. 台北,南天書局. (248 pages).
  5. 2000年:《文化人類學新論》中文版,張瑞德博士譯,台北,南天書局. (219 pages).
  6. 2000年:《家元:日本的真髓》中文版,於嘉雲博士譯,台北,南天書局. (254 pages).
  7. 2001年:《祖蔭下》中文版,王芃博士、徐隆德博士譯台北,南天書局. (333 pages).
  8. 2002年:《中國人與美國人》中文版,徐隆德博士譯,台北,南天書局. (587 pages).
  9. 2002年:《宗族、種姓與社團》中文版,黃光國博士譯,台北,南天書局. (353 pages).
  10. 2002年:《徹底個人主義的省思》中文版,許木柱博士譯,台北,南天書局. (593 pages).

許烺光研究 編輯

許烺光心理文化學研究會是由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尚會鵬教授發起的一個學術團體。成立宗旨,在於聯合國內乃至於全世界對許烺光(Francis L. K.Hsu)的心理文化學理論感興趣者,形成一個定期交換意見、討論心得、分享成果的一個團體,進而發展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學術理論。已有兩個研究成果出版,許烺光研究論叢1《中國人與日本人》、許烺光研究論叢2《心理文化學-許烺光學說的研究與應用》。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