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範
錢範為中國古代鑄造金屬貨幣(尤指最終的流通貨幣,即子錢)所使用的模具,最遲出現於商代[1],分為母範(或稱模)和子範(或稱範)兩種。子範直接用來鑄造錢幣,錢文陰文反書,範面開溝漕以便灌注金屬溶液,其材質有銅、鐵、土或滑石等;母範用以翻製子範(如陶子範可用銅母範在半乾的土坯上壓印),錢文陽文正書,其材質多為銅或石[2]。此外學者認為可能存在另一種用以翻製母範的錢範,被稱為原母或祖範,錢文陰文反書,但尚未有實物發現。因為錢範的不同以致錢幣有版別之分,錢範的製造技術水平也造成了錢幣的生產數量、效率和質量上的差異[1]。
歷史
編輯春秋戰國時期鑄造錢幣只用子範,其範最初多為陶製,將幣形的正反面分別刻在細泥片上,曬乾或燒製成陶後,疊合澆灌銅液鑄錢,每範僅用一次。戰國末年出現可反覆使用的雕製石範(多為質地較軟的滑石料)和銅範[3],其中銅範在澆鑄錢幣前須在範面上塗上一層含碳的液體,既作為高溫銅液與銅範間的隔離膜,又便於脫模,但此類錢範雕刻比較耗費人工,且鑄造的錢幣數量難以提高。漢中葉以後改用模壓工藝,即以母範製子範,至新朝時已廣泛配合疊鑄法大量鑄造錢幣[1]。隋、唐以後則採用翻砂工藝(即砂範),利用母錢印範翻砂,利用散砂可無數次造形[4]。
形製
編輯西漢以前的鑄錢為平板直澆式,故錢範多呈長鏟形,一正一背對稱扣合,澆注口位於上部(多呈喇叭形),澆注道或經錢體向下,或單道、雙道自上而下貫通到底,靠熔液壓力充填整個型腔。隨着漢初疊鑄工藝的出現(一說此工藝出現於戰國齊),開始採用圓盤形錢範(也有方形和六角形等),仍為兩片扣合,澆注口位於圓盤中心,供疊放時上下各層垂直相通,錢幣模型圍繞中心呈放射狀排列[5]。如錢幣正反兩面均有文字,則採用雙面錢範,即同一個錢範上面文、背文都有,如錢幣背平,則採用只有面文的單面錢範[6]。
圖集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渐进的西汉钱范》. 蘇州日報. [2014-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阮智富、郭忠新. 《现代汉语大词典 (下册)》.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9.
- ^ 趙德馨. 《中国经济史辞典》. 武漢: 湖北辭書出版社. 1990.
- ^ 何林. 《钱币学词汇简释》. 北京: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
- ^ 《齐刀铜范母与叠铸工艺》. 周衛榮. 中國錢幣博物館(原載《中國錢幣》2002年第2期). [2014-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6).
- ^ 《“大布黄千”钱母范赏析》. 吳玲. 《中國文物報》2008年04月23日. [2014-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8月26日).
- ^ 《罕见钱范,为古钱币研究提供佐证》. 滁州在線. [2014-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