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
新朝(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又称新莽[注 1],是中国历史上两汉之间的短暂朝代,为西汉权臣王莽政变所建立,仅一代皇帝,建都常安(即原长安,今西安)[3]。
新 | |||||||||
---|---|---|---|---|---|---|---|---|---|
9年—23年 | |||||||||
京城 | 常安(即长安) | ||||||||
国君姓氏 | 王 | ||||||||
君主 | 王莽(9年—23年) | ||||||||
兴衰 | |||||||||
• 9年1月10日[1] | 王莽篡汉称帝,建国号“新”。 | ||||||||
• 23年10月6日 | 绿林军攻陷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 ||||||||
通币 | 王莽币 | ||||||||
| |||||||||
今属于 |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鲜 越南 |
西汉末年,人民被豪强欺压而急需改革,儒者信奉谶纬学说认为将改朝换代,当时汉室外戚王莽博得雅名,获得人民与儒者的支持,使他以伪造符瑞的方式,于汉初始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9年1月10日)废孺子婴篡位称帝,国号为“新”[4],终结了西汉211年的统治。
王莽称帝后进行许多改革,主要有改革官制、改变地名、推行王田制、禁止奴婢买卖、五均六筦(国营事业、所得税与借贷)及改革币制等。然而,王莽改制大多遵循《周礼》等古制,没有明确的解决问题。新制政令繁杂,名称不断变动。而且朝令夕改,用人不当,改革最终失败[5]。17年因为天灾不断,而人民因为改革失败而经济破产,最后爆发民变,赤眉军、绿林军等起义军相继而起。新莽军相继在成昌之战、昆阳之战惨败。地皇四年(23年),绿林军拥立刘玄称更始帝,同年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亡。汉建武元年(25年),西汉远房皇族的刘秀脱离更始帝宣布登基建立东汉,称光武帝。同年赤眉军攻入长安,拥立刘盆子称帝,由此降于赤眉军的更始帝不久后被杀。刘秀击溃赤眉军后,最后于36年重新一统天下[6]。
新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透过篡位取得政权的先例。王莽积极推动古制,也使得古文经持续发展。而王莽的失败代表复古思想的破灭,使得汉儒变法禅让的政治理论至此消失,渐变帝王万世一统的思想[7]。东汉班固所写的《汉书》视王莽为逆臣贼子,以至于新朝一度被称呼为“亡新”[8][9][10][11],《资治通鉴》更直接把新朝归入“汉纪”。因传统帝王史观下,鄙弃用篡位的方式取得政权,所以后世史学家对王莽的评价皆差,直到清末之后,中国进入共和制,评价才逐渐中立[注 2][3]。因其为西汉和东汉之间的建立的政权,与武周相似,部分视其历史为汉朝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
编辑王莽代汉
编辑西汉自汉宣帝驾崩后,其政治与社会结构变动剧烈,使西汉走向灭亡。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元、成、哀、平等几位皇帝或怠于政事、或软弱无能,政权先后由宦官石显与外戚(担任大司马或大将军)王氏、傅氏等集团掌控。地方豪强与商贾再度兴起,控制地方吏治与经济,并且与中央官员密切结合。他们一方面垄断富利,一方面兼并大量土地,以致大量百姓转为佃农、流民或奴婢。儒家集团的政治力量超过崇尚务实的法家,最终独占朝政,而法家势力衰退瓦解。最后是儒家提倡改制运动,他们加入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推演天变灾异的现象,形成谶纬学说。并且认为王朝德衰,应该禅国让位。汉帝孤立无援,地方刘姓诸侯国削弱,中央功臣列侯耗尽,又无能臣干将扭转局势,其政权最终被外戚王莽夺取[3]。
汉成帝继位后,怠忽政事,喜好女色[注 3],最后死在“温柔乡”中。在汉成帝怠忽职守期间,国事由皇太后王政君的哥哥大司马王凤管理,他们开启王氏集团执政的开端。王凤的能力颇强,执政后广收人才,儒法两家人才与之合流,一致拥戴听命;而王家兄弟分别位居要津,奠定王家不可动摇的政治势力。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凤去世,其兄弟如王音、王商、王根先后以大司马一职掌握朝政。形成“王凤专权,五侯当朝”的局面。此时王家因长期安逸而浮华奢侈,但王凤之侄王莽节俭朴实,酷好儒术,礼贤下士,渐得王凤与皇太后王政君的重视,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受封为新都侯[注 4],并于前8年担任大司马一职[3]。
然而隔年汉成帝去世,其侄汉哀帝继位。汉哀帝祖母傅太皇太后擅权谋且强势,其与丁太后、外戚傅喜、丁明把持朝政。傅太皇太后与王莽不合,王莽退位而隐居新野,王氏外戚衰退。汉哀帝本身幼体弱多病,政事又被被傅太皇太后把持,所以转而宠幸董贤(汉哀帝本人为双性恋)。汉哀帝还封董贤为大司马,并想让帝位。这些都激起普遍反感,当时地方百姓备受地方豪强、地主欺压,国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间“再受命”说法四起。此时王氏势力尚在,王莽本人更受儒生怀念与人民的拥戴。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王莽奉王政君之命,重返朝廷担任大司马[3]。
返回政局的王莽积极推行篡位之路,他拥立年仅九岁的汉平帝为傀儡,并且陆续受封安汉公、宰衡[注 5]等崇高之职。他以王舜、王邑为心腹,甄丰、甄邯、孙建为将领,平晏与刘歆为参谋。打击何武、公孙禄等反对他的大臣与傅、丁、卫(汉平帝母家)等外戚势力。王莽又积极施行善政,拢络人民。民间有灾害即捐钱赈灾,扩充太学以征求各地人才,甚至操弄谶纬、杜撰古史以获取禅位的合法性。到了汉元始五年(5年),朝中一片都是王莽势力,王莽受封“九锡”,汉平帝十分不满。同年,汉平帝猝死[注 6],王莽迎立宗室孺子婴为“皇太子”[15]。最后借由众大臣以谶纬之事推举,王莽得以对内称“假皇帝”,对外称“摄皇帝”。汉初始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9年1月10日),王莽建国号“新”,即新朝,以初始元年十二月朔为正月之朔,改元始建国[16],西汉灭亡[3]。
崇古改制
编辑王莽是儒家学派巨子,且以新圣自居,所以积极改制西汉末年乱象,意图回复到儒家歌颂的夏商周三代盛世。改制的内容上从典章制度、法律与教育,下到人民习俗、经济制度等,十分全面。虽然王莽积极的改革,但大多依据《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对于西汉末年的乱象未能完全对症下药。由于乱象未能改善,不久地方爆发叛乱,颠覆新朝[5]。
首先他依《周礼》改官名为西周官名,例如改大司农为羲和(后为纳言)、改郡太守为大尹等等。地方制度也效仿周代的封建制度,许多地名经过多次改名。由于官员和百姓无所适从,最后还是回复原名,平白增加无谓的烦恼。经济方面,王莽于9年推行改革,内容大多与汉武帝推行的制度相似,不过王莽是依据《周礼》来制定。土地制度方面,耕地收为国有,推行王田制,限制豪强百姓只能有一定土地大小。然而这些措施与现实状况差异过大,地方豪强不可能因为一道法令而服从;由于土地过小而不能负担一户生活,连人民都反对这个改革。三年后,王莽接受区博的建议取消王田制。而奴婢问题,因为王莽无意废除奴婢制度,而又禁止自由买卖,导致豪强在黑市贱卖奴婢,这个措施最后也废除了。在改革财政方面,为了防止商人剥削,王莽建立五均六筦与赊贷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类似后世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以五均官掌管工商业的利得税(类似所得税),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以提升国家收入。然而,这些政策多是由薛子仲、张长叔等富商大贾执行。他们以变法为名义,勾结地方官员榨取百姓,使得地方贫富更加悬殊,国家经济更加失调。最后是货币改革,这是最失败的政策。王莽依据古制,陆续推行刀货、贝货等新币,到2年共有黄金、银货、龟宝、贝货、钱货、布货等。这些数种货币扰乱新朝财政,到14年又尽数废除,以致农商失业,经济崩溃[5]。
对外方面,王莽依据儒家大一统思想,认为世界上应该只有一个王号,所以将诸侯“王”改称“公”,将四周属国由“王”改为“侯”。为了宣示新朝的威德,王莽收回原汉朝发给四周各国的“玺”,换成新朝的“章”。这些措施,使汉家诸侯穷困潦倒,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君王先后拒绝臣服新朝。11年,由于匈奴不愿臣服新朝,王莽发兵三十万北伐,战事连年不决。隔年,王莽强迫高句丽协助伐匈奴,反而使高句丽反叛,屡次侵扰东北。同时间西南夷的钩町叛变,王莽屡次派兵都未能平定。不久西域发生内乱,王莽派王骏西征未果,反而使西域各国正式与新朝断绝关系。王莽为了报复,又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下句丽”[5]。
王莽改革并非是依据孔孟思想的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迷信谶纬和复古论,照搬儒学经书如《周礼》等改革,政策多迂通而不合实情。其政治纯属“书生政治”,仅关注政策的制订方式,对于实施方式与效率并不在意,政策朝夕相改,官员百姓到最后都敷衍了事。百姓本来期盼王莽能带领他们脱离西汉末年的乱象,但反而使百姓跌入黑暗的深渊,最后引发民变,促使新朝灭亡[5]。
新末民变
编辑新朝执政不当引发民怨,17年全国发生蝗灾、旱灾而饥荒四起,农民纷起反抗叛乱,开启新末民变。瓜田仪等人于会稽长洲(今江苏苏州)起事[注 7]。同年琅邪女子吕母因县宰冤杀其子,率众攻陷海曲县,而后引兵入海为寇[18]。在灾情最严重的青州、徐州与荆北地区,则分别在17年于荆北兴起绿林军、18年于青徐地区兴起赤眉军,史称赤眉、绿林起义。河北在马适求之乱后,也陆续出现其他民变军,有的以山川土地为号,或以军容为号[注 8],其中以铜马军最强。当大臣举报各地民变时,王莽认为至只是民贼作乱。他不愿承认执政错误,反而迁怒大臣,并且造作“威斗”、“华盖”以粉饰太平。为了防止州郡叛变,不许州郡擅自发兵平乱,导致乱事扩大。而中央军纪律败坏,四处掠夺,战斗力又不强,时常有数十万大军被义军击溃之事。在这些义军中,以赤眉军与绿林军对局势影响最大[5]。
赤眉军由樊崇所建立,18年他率饥民在莒县起事,众皆将眉毛染红[20],即赤眉军。乱军由农民组成,大多不识字,组织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从事和卒史等名称[21],大多延用汉朝乡官的名称。赤眉军收编吕母部属后,在泰山山区扩大势力。21年王莽派太师牺仲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出兵讨伐,但在隔年被赤眉军击溃而死。王莽再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兵东征,所经之路都纵兵掠夺。关东人民都称“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双方爆发成昌之战,最后王匡惨败,廉丹被杀,赤眉军扩张到青、徐、豫、兖等州(约今山东、河南与江苏北部)。只有翼平连率田况率领百姓守卫青徐部分地区,一度阻挡赤眉军入侵[22]。
绿林军源自荆北民变。17年荆州北部发生饥荒,王匡、王凤率领饥民于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绿林山起事,称绿林军。新莽荆州军被绿林军击败后,王莽遣司命将军孔仁守豫州,派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进入荆州平乱。隔年绿林山瘟疫爆发,王常、成丹率兵转入南郡,称下江兵[注 9],王匡、王凤率兵东进新市,称新市兵,并北上攻打宛城。途中于平林(今湖北随县东北)获得陈牧、廖湛率众加入,即平林兵。下江兵被严尤击败后,也北上南阳会合新市兵。南阳当地豪强刘𬙂、刘秀也举兵响应,称舂陵兵。23年二月,绿林联军击破新莽军甄阜、梁丘赐等将,包围宛城,占领昆阳,史称蓝乡之战。绿林诸将拥护刘玄为更始将军,最后称帝[注 10],建元更始,史称更始帝,即玄汉。王匡、王凤、朱鲔、刘𬙂等人被封将相[5]。
王莽得知宛城被围后,于23年五月派王邑、王寻率领四十二万新莽军围攻昆阳,目标宛城。6月刘秀率军于昆阳击溃新莽军,王寻败死,王邑逃至洛阳,宛城也被刘𬙂攻陷,史称昆阳之战。四方豪杰得知后,纷纷杀掉州郡守,自称将军,用更始年号。战后刘𬙂、刘秀人气大增,更始帝以违抗命令为由处死刘𬙂。刘秀得知后亲赴谢罪,不敢为刘𬙂服丧。更始帝心有所惭,遂拜刘秀为破虏将军,封武信侯。更始帝派遣王匡攻洛阳,申屠建、李松攻武关,三辅震动。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以求天救,只要民众哭得够哀伤,就可加官进爵。但于地皇四年十月初三日(23年10月6日),更始军仍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杀死于未央宫的渐台[注 11],新朝亡[5][25]。
光武一统
编辑新朝亡后,更始帝定都洛阳,由于局势混乱,就派刘秀巡视黄河以北。刘秀在河北势力单薄,恰巧地方实力派王郎于河北称帝,刘秀只能暂避锋芒。24年初,刘秀获得刘植、耿纯拥护,联合上谷耿况、渔阳彭宠包围王郎,同年四月攻陷邯郸,王郎亡,刘秀被更始帝封为萧王。而后刘秀率吴汉、邓禹等将领平定铜马等河北诸民变军,被关西人号为铜马帝。最后在25年六月于鄗城(今河北柏乡)即皇帝位,史称光武帝,国号为汉,史称东汉[5]。
24年更始帝迁都至长安,他建国后昏庸无能,滥封诸侯[26],将政事委托给岳父赵萌,政治混乱[27],反而使人民怀念王莽。当时李轶、朱鲔自立于山东,王匡、张卬横暴三辅。而在汝南、颍川的赤眉军,因为粮食不足,加上更始帝分封不给国邑,于25年由樊崇和徐宣兵分二路进逼长安。进军途中因为信仰城阳景王刘章,拥立景王后裔刘盆子为帝,史称“赤眉汉”,改元为建世。更始帝得知赤眉军入侵时,还杀害申屠建、陈牧、成丹等将领。同年九月,赤眉军攻陷长安,更始帝不久被杀,玄汉亡。光武帝乘机南下洛阳,并定都之(改称雒阳)。赤眉汉政治混乱,诸将跋扈,刘盆子与其兄练习投降的词说。27年关中缺粮,赤眉军引兵东归。光武帝率军与东归途中的赤眉会战于华阴,赤眉军大败,刘盆子与樊崇投降[5]。
27年光武帝领有河北大部、河洛与关中等地,但天下仍然群雄割据。当时约有数个势力,燕代之地的九原卢芳、渔阳彭宠;关东淮水的睢阳刘永、青州张步、东海董宪、鲁佼彊与庐江李宪;荆州陇蜀等地有天水隗嚣、河西窦融、成都公孙述、汉中延岑、南郡秦丰与夷陵田戎;以及南海邓让等势力[6]。光武帝采取先东后西的战略,先安抚燕郡、代郡的势力,于27年到30年间集中力量消灭刘永(自称天子)为首的关东势力[注 12]与庐江的李宪(自称天子)[6],东方大定。而后南向征服秦丰、田戎等等荆州诸侯,诸侯残部投奔蜀地。同时,渔阳彭宠也被人刺杀。河西窦融与南海邓让也于29年归顺东汉。最后西向对付受荆陇诸侯拥护的成家帝公孙述[注 13]与天水隗嚣、九原卢芳等。光武帝于34年平定天水隗嚣,于36年由吴汉攻克成都,灭成家。隔年九原卢芳亡命入匈奴,东汉统一天下,进入东汉时期[6]。
疆域与行政区划
编辑新朝疆域大致上与西汉相同,但在末期疆域萎缩,只新设了西海郡(郡治龙耆城,今青海民和县)而已。辽东地区撤消了真番、临屯二郡。在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部分西南夷成半独立状态,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西域诸王与新朝中断关系,使得新朝势力退出西域。这些疆域直到东汉前期才陆续收复领土[28]。
新朝的行政区划大致与西汉后期相同,但由郡县制上加州牧,并且与分封制结合。王莽推行复古改制,乱设行政区划,改了许多新地名。并且网罗汉宗室功臣后裔、封建官僚,改郡封国。在设置行政区划方面,王莽修改西汉十三部,据《尧典》分成十二州,裁撤朔方、司隶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又据《禹贡》改为九州。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后又恢复旧称。地名的混乱,十分困扰人民。9年更改地方官制的名称为古称[注 14]。14年后大规模更动,结合分封制和郡县制,郡县首长与受有茅土的诸侯二合一,将郡太守(新朝称大尹)分成卒正(侯爵)、连率(伯爵)与大尹等。地方军事单位的都尉,分成属令(子爵)、属长(男爵)等[30]。
在官职的部分,14年设立州牧、部监以监督地方各郡,地位等同三公。设监,地位同上大夫,监督五郡事务[31]。更置牧监副,秩元士,冠法冠,行事如汉刺史。[32]。随着六队、六尉等的建立,新朝也派出监察官员对这些队、尉进行监察。17年,王莽选用能吏侯霸等分督六尉、六队,如汉刺史,与三公士郡一人从事[30]。
政治体制
编辑新朝官制上承西汉官制,正值王莽改制,所以新朝官制多变,官名及职责也十分复杂。自西汉居摄年间起,王莽便开始推行改制。他附会周礼官制,恢复五等爵制,滥加封赏,滥改官名,如宰衡、太阿之职。建国后,在中央置四辅、三公、四将、六监、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等。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四将(更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合称“十一公”。是9年新朝建国初年,王莽按照哀章所献金匮内记录所封王舜、平晏、刘歆、哀章、王邑、甄丰等等十一位高官。其中四辅位列上公,对映五岳其中的四岳。四辅与三公对映日月星辰。由于《书·尧典》中,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14年王莽将这些称号对映到四辅,例如太师牺仲景尚[34]。
新朝九卿与西汉九卿大为不同,王莽修改九卿成新朝用的官名,其中将水衡都尉更名为予虞。将宗伯移除,光禄勋、卫尉、太仆被列入六监,加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最后凑成九卿。每卿有大夫三人、每大夫有元士三人,合称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六监位皆上卿,包含原光禄勋、卫尉、太仆、中尉、执金吾,但都改成新朝官名,并且新设大赘。最后设五司大夫为监察官[34]。
10年更始将军甄丰之子甄寻不满父亲封赏过低,作符命,言新室要如西周分陕,立二伯。以甄丰为右伯,平晏为左伯,如周召故事[35],王莽即从之。而后甄寻作符命欲娶黄皇室主为妻,符命案爆发,甄寻逃亡,甄丰自杀。最后甄寻、刘歆之子刘棻、刘泳,王邑弟王奇,及刘歆门人丁隆等数百人或流放、或被斩。更始将军也被宁始将军姚恂取代。大封宗室及功臣后裔二百人为侯。为了杜绝反新势力,10年王莽听从孙建建议,废除刘姓诸侯,并将部分拥护刘姓诸侯(刘歆、刘龚、刘嘉等三十二人)赐姓王。”改定安太后号曰黄皇室主,绝之于汉[34]。
外交
编辑王莽建立新朝后,为了宣示新朝的威德,派遣使者四出,东到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的玄菟、乐浪、高句丽及夫余;南到西南边境;西到西域。收回旧日汉朝授予外族的印绶,改受新朝的印绶,并把所封的王贬为侯,所用的玺改为章,这样就引起西南夷钩町王及匈奴的叛变,西域诸国也逐渐与王莽破裂关系[5]。
在北方方面,匈奴与西汉和平约有30多年,直到新朝建立为止。王莽推行改王为侯的政策,并将“匈奴单于”称号改为“恭奴善于”,后改为“降奴服于”。为了弱化匈奴,王莽分匈奴居地为15部,强立呼韩邪子孙十五人俱为单于(如孝单于、顺单于 (助)、顺单于 (登)等)。匈奴乌珠留单于因此而叛变,王莽就于11年征发士兵三十万人,大举进攻匈奴。由于战事连年不决,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北方边界,又变成了“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的悲惨情况;而新朝北部的人民也因为战乱而相聚为盗,动乱开始形成[5]。王莽为了讨伐匈奴,于12年强令高句丽、乌桓出兵,两国皆不愿而叛变,西域地区也陆续叛新投匈。新朝灭亡后,匈奴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认为有机可趁,扶持九原卢芳与渔阳彭宠,其中卢芳还被封为汉帝。另一方面,率军东掠并、燕,西侵凉、朔,对当时的新成立的东汉威胁很大[36]。
东北方面,高句丽是东北强国,役属沃沮、东濊。高句丽叛变新朝后侵扰东北各郡,新朝辽西太守田谭战死[5]。王莽派严尤出兵斩其王,但高句丽别种濊貊仍旧屡次寇边。直到东汉初年,还入侵右北平、渔阳、上谷等幽西数郡。而乌桓与鲜卑连和,乌桓叛变新朝后投奔匈奴,在东汉中期匈奴衰退后与鲜卑瓜分漠北领地[36]。
西域方面,到汉哀帝、汉平帝时,西域已有五十五国。王莽建立新朝后,西域诸国大多不服统领,而匈奴势力也进入西域的塔里木盆地。13年亲近匈奴的焉耆就杀西域都护但钦,投奔匈奴阵营。王莽于16年派五威将王骏、李崇与郭钦等西征西域,最后被焉耆率领姑墨、尉犁、危须等连军击溃,王骏被杀,西域与新朝断绝往来[5]。西域北道诸国沦入匈奴势力范围,只有位于西域南道的莎车率领南道诸国抗衡匈奴。到东汉初年,以莎车王延与其子康最支持汉朝[37],但汉光武帝为了要全力对内,不能支援南道诸国。不久全西域地区被匈奴占领[36]。而西羌的部分,王莽用政治手段领有西海郡(今青海海宴附近)。到新末汉初,西羌迁入境内掠夺,隗嚣招怀其酋豪,陇西数郡都成五谿羌、先零羌的势力范围[38]。
同时间位于四川松潘一带的武都参狼羌也被蜀地的公孙述煽动,发起叛乱。这些羌族于35年至37年被东汉马援所平定,到光武末年,烧当羌又崛起,成为东汉一朝的西患[36]。在北方、西方一片叛乱之际,12年西南夷的钩町(今云南广南一带)也发生叛变,钩町王攻杀牂柯太守周韶,跟者益州蛮夷也攻杀太守程隆。越巂、遂久、仇牛、同亭、邪豆之属,陆续叛变。王莽屡次派兵讨伐,宁始将军廉丹率领的大军水土不服,数十年拖延未果[5]。而后以文齐为太守,他开垦南中,劝降西南夷,与其恢复关系。公孙述占据蜀地后,文齐据南中不愿投降。到东汉时才归顺汉光武帝[39][40]。
军事制度
编辑军事制度承袭西汉,但王莽更改官制名称为古称。为了平定叛乱,王莽采取“以军领政”的方式控管地方。他命令原为文官的“七公六卿”都兼称将军[注 15],监督地方官吏,以便稳定地方治安。11年并州、平州发生民变,派著武将军逯并驻守平乱。22年由于绿林军在荆北作乱,派司命将军孔仁驻守豫州,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平定荆州,此为兼称将军的实例。以军领政的方式还有于10年命中郎将、绣衣执法各五十五人,分别驻守大郡,监督地方。中郎将不仅涉内政,兼有对外职责。王莽所封的太子四友,就有中郎将廉丹。此外还在内置司命军正,外设军监十二人。20年,新末民变期间,王莽见四方盗贼多,复欲厌之,又置前后左右中大司马之位,赐诸州牧号为大将军,各郡的卒正、连帅、大尹为偏将军,属令为裨将军,县宰为校尉。然而部分军人在地方胡作非为,扰乱地方行政,以军领政的方式还是失败[30]。
在建立新军方面,王莽陆续建立猪突豨勇、理军等新军,但无大用。与匈奴发生战争的期间,王莽招募天下丁男、死罪囚、吏民奴而编成的新军“猪突豨勇”。又令公卿以下至郡县黄绶皆保养军马,多少各以秩为差[41]。又招募自称有竒技术可以攻匈奴的人,然而大多夸大其词,但王莽仍拜为“理军”,赐以车马[42]。此外还设立捕盗都尉以平定三辅盗贼。23年王莽拜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号曰“九虎”,率领北军精兵数万人前往关东平乱。这些士兵的妻子与儿女还留在宫中当人质。以上介绍的这些新军,除捕盗都尉外,其余大多无用[30]。
人口
编辑新朝时期没有具体的人口调查,估计17年全国有5600万人。由于王莽改制失败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和14年黄河下游改道,致使17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之后烽火遍地,军阀割据和混战,造成黄河流域大量人口死亡,其余为躲避战火大量向长江流域迁徙。东汉初年,江南地区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州、荆州、扬州与益州等四州。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43]。
年代 | 户数 | 口数 | 备注 |
---|---|---|---|
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 | 12,366,740户 | 59,594,978人 | |
新朝王莽天凤四年(17年) | 约5600万人 | ||
东汉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 4,279,634户 | 21,007,820人 |
经济
编辑新朝的经济政策有部分是遵循古制,有部分是重建西汉汉武帝时的经济政策[40]。立国初年,西汉末年的土地与奴婢问题依旧存在[44]。为了稳定统治,王莽附会《周礼》上的古制,先后下令改制。针对土地被豪强强烈并购与大量贫穷人口转为奴婢的问题,王莽建立了王田制与禁止奴婢买卖(私属制)。王田制于9年推行,视全国土地为朝廷所有,称为“王田”,王田不得任意买卖。恢复井田制,限定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不得超过九百亩(一井),超过的土地须分给宗族乡邻。如果无地者由政府授田,每夫一百亩,这是与后世均田制极为类似[40]。针对奴婢问题,王莽推行私属制,禁止奴婢自由买卖。然而地方大地主激烈反对土地转让,王莽虽然派张邯、孙阳到地方强力推行,反而使地方大乱[45]。三年后,王莽接受区博的建议于取消王田制。而私属制,因为王莽禁止奴婢买卖,地方豪强竞相于黑市卖奴婢,使价格低落,最后也宣布废止[7]。
为了稳定物价、鼓励生产、增加国家税收与打压商人,早在汉武帝时就向商人和工匠征税,但王莽的制度更加完整[40]。他建立五均六筦政策、贡所得、征荒地税与赊贷。这是新朝在民生及财政的重要革新,也说是一种国家社会主义政策的推行。“五均”就是把盐、铁、酒、货币、山林川泽等五类收归国有以控制经济,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五均官还针对渔、猎、畜牧、巫、医以及养蚕、纺织等业,均收取所得纯利的十分一,称“贡”,即现代的所得税。“六筦”即六管,就是前面的五均与贡所得等六项由官府管理,对每一项制定条例与处罚。此外,为了鼓励生产,对荒地征荒地税,鼓励开垦荒地。对贫穷或需资金周转的人,给予赊贷[注 16]。这些政策虽然出自好意,但推行者多是薛子仲、张长叔等大商人。这些商人到处和地方官吏勾结以榨取百姓,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且改革步骤太快,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经济更加崩坏[44]。
针对货币,王莽先后五次改币。7年,王莽附会周代铸大钱之说,加铸契刀、错刀、大钱与汉代五铢钱共为四品。9年,除大钱外的货币均废除,并铸小钱与大钱通用,并严禁盗铸。隔年,另造二十八种货币:黄金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钱货六品、布货十品。钱、布共为铜制,所以总称“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后因人民抵制繁杂的莽币,改用汉五铢钱。在官府无法禁止的情况下,王莽又尽废诸币,改行货币、货泉两品,并于许民间铸大钱(限期六年)。这样反复的改革币制,让新朝的经济混乱,加速人民破产[44]。
-
大泉五十
-
货泉
文化
编辑思想
编辑新朝思想上起西汉,下承东汉。西汉末期盛行谶纬学说,谶纬是神学与庸俗经学的混合物。儒生好谈灾异、祥瑞,常以自然现象来附会人事的祸福,后来成为王莽建立新朝的依据。早在西汉时,儒生就多信奉阴阳家“五德终始”之说,盛言“天运循环,贵贱无常”,相信“汉历当终,新王将兴”。由于社会改革的要求及天运循环的理论相结合,儒生鼓吹禅让、改元易号以更始,这些都成为王莽建立新朝时所依靠的理论[7]。
前78年汉昭帝时,眭弘便附会董仲舒之言,认为汉帝应该寻到贤人,禅让帝位给他,自退位为王,如同夏代尧、周代商故事[46],他将董仲舒半人半神的神学目的论演变为谶纬神学。汉成帝时,又有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敎我此道。”甘忠可传授给重平夏贺良、容丘丁广世、东郡郭昌等。甘忠可弟子夏贺良等对汉哀帝陈说西汉中衰,当更受命[47]。于是汉哀帝改元太初元将,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后因无嘉应,汉哀帝遂诛杀夏贺良等人。谶纬学说到新莽时达到高峰,王莽崇尚古制,也利用谶纬学说以取得帝位。他假借符命、祥瑞,伪造禅让的根据,如制作了“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的石碑、“金匮神嬗”书言王莽为真天子等谶纬[7]。
西汉末年也有人对阴阳家提出质疑,扬雄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之学说,强调如实的认识自然现象,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方士的学说。他主张要回复儒学五经的本来面目,为东汉注重文字本身的真实性的训诂学开启了先河[48]。
新莽的覆灭代表儒学家复古思想的破灭,也使汉儒变法禅让的政治理论至此消失,渐变帝王万世一统的思想。先秦学术注重矫正社会的病态,建立大同世界。由于王莽新政的失败,说明以古代礼法改革的方式不通。魏晋以后,思潮不向整体利益求答案,转为寻求人性及生存的意义,玄学及佛学遂取代先秦诸子的思想地位[7]。
文学与文字
编辑新莽时期,王莽与刘歆等儒者提倡古文经,使古文经与今文经抗衡,即古今文之争。王莽还于五经以外增设乐经,增加古文经博士和博士弟子的人数五人。并且扩建太学和太学生宿舍,于地方学校广招生徒,征求各地异才[7]。
古今文之争源自秦始皇焚毁经书事件,后来儒者凭记忆书写经书,成为今文经。在西汉时于孔壁发现古经书,称为古文经。西汉的五经(乐经已失散)博士仍以今文经为主。西汉晚期,今文经学派如刘向等人受阴阳家影响,偏向怪力乱神,到西汉末年出现谶纬学说。古文经学派则在西汉末年由巨儒刘歆(刘向之子)与王莽提倡。汉成帝时,刘向负责整理古文经,刘向去世后由刘歆继承。刘歆最后完成编目,即《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书,集结古代学术思想与著作的内容。刘歆在整理古籍中发现先秦时期的蝌蚪文,主要有《春秋左氏传》、《古文尚书》、《逸礼》等等,并认为《毛诗》与其他家派不同,可列为古文。最后刘歆大力提倡古文经,并建议立古文经博士、学官,得以和今文学家抗衡,这受到今文学家的抵制,即今古文之争。新朝成立后,王莽为上述古文立古文经博士。虽然东汉成立后古文经博士被废,但不排斥古文经,而且民间研究风气大盛,三国时期古文终于取代今文,成为学术正统[7]。
王莽改定文字为新莽六书,即古文、奇字、篆书、佐书、缪篆、鸟虫书,可分成古代文献文字、通用文字与应用文字等。古文为孔壁经书的战国文字,奇字是有非孔壁古文的战国文字,均属古代文献文字。王莽为了拉抬古文经学的地位,所以将古文及奇字分列六书的前二位。篆书即秦朝小篆、佐书即秦朝隶书,为新莽时期的通用文字,两个都广泛运用,一般日常文书也是用佐书。缪篆为小篆变体,较为权威、庄重的场合使用,如铜器、印章、石刻、货币、瓦当等;鸟虫书即秦体虫书,用于旗帜和符信,与缪篆都是应用文字[49]。
语言学研究方面,扬雄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50]。王莽当政后,拉拢扬雄,任他为中散大夫。扬雄还写过《剧秦美新》,指斥秦朝,美化新朝[51]。
艺术
编辑新朝艺术属于汉朝艺术的一个时期,比较有特色的有印章、书法与墓画。新莽的印章属于秦汉印章的系统,但其工艺水平高,古代玺印无出其右。新莽印章具有自己的风格,分成缪篆与鸟虫书两类,在制度、印文、字数、名称诸方面,与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印章有较大的区别,其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堪称秦汉印章中最大的靓点[52]。
书法方面,《王俊幕府档案简》为起草正式文书的底稿,这是完全成熟的草书。而《郁平大尹冯君孺久墓题记》与《张伯升柩铭》相似,属于缪篆。字形总体为方扁形,偏旁结构很明确地分为方、圆两类,方形结构以直线衔接建构而成,圆形结构以曲线纠结盘绕形成,两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53]。
西汉末年到新莽时期,墓室内绘制的壁画的面积增大,增入了世俗生活宴乐的内容。墓例有洛阳金谷园和偃师辛村的新莽墓,金谷园墓前室穹隆顶在白地上以朱墨等色满绘彩云,四壁影作枋柱,以象征木结构建筑。后室顶脊及柱头斗子间分绘日月神灵异兽。辛村墓则除日、月及辟邪画面外,其最有名的有《壁画宴乐图》与《西王母图》。并且绘有多幅门吏、庖厨、宴饮、六博等世俗生活的画面[54]。
除了墓画,自西汉宣、昭两帝萌芽的画像石也有充足的发展,以河南唐河出土的天凤五年的“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为经典之作。该区画像石的内容丰富,约有30余。主要描述墓主生活的迎宾拜谒、驯虎骑象、乐舞杂技,反映儒家伦理道德的历史故事,反映仙人思想的羽人、应龙、四首人面虎以及镇墓辟邪神怪如蹶张、青龙、白虎、朱雀、铺首衔杯等。由于主题明显、内容丰富又质朴,而且纪年明确,所以十分被重视[55]。
君主年表
编辑肖像 | 庙号 | 谥号 | 名讳 | 在世时间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年号使用时间 | 陵寝 |
---|---|---|---|---|---|---|---|---|
- | - | 王莽 | 前45年-25年 | 9年-23年 | 始建国 | 9年-13年 | 王莽墓 | |
天凤 | 14年-19年 | |||||||
地皇 | 20年-23年 |
新朝末期地方势力
编辑各地势力 | 统治区域 | 统治时间 | 各地势力 | 统治区域 | 统治时间 |
黄河以北地区 | |||||
马适求 | 钜鹿(河北平乡) | 20年 | 迟昭平 | 平原(山东平原) | 21年—? |
汉帝王郎(后自称刘子舆) | 冀州,邯郸(河北邯郸) | 23年—24年 | 西平王,汉帝卢芳(后自称刘文伯) | 朔方与并州北部,九原(内蒙古包头) | 25年—36年 |
萧王,汉帝刘秀 | 于河北建立东汉、扩充至洛阳与关中,最后统一天下。鄗县(河北柏乡北方)、雒阳 | 24年—25年—36年统一天下 | 燕王彭宠、彭午 | 幽州西部,渔阳(北京密云) | 26年—29年 |
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 | |||||
吕母 | 海曲(山东日照) | 17年—22年 | 赤眉兵樊崇,后立刘盆子为傀儡帝 | 泰山、扩充至关东、关中建立赤眉汉、黄河两岸,莒县(山东莒县)、长安 | 18年—25年—27年 |
力子都/檀乡兵 | 东海、扩充至徐州、兖州,东海(山东郯城) | 18年—26年 | 汉帝刘望 | 汝南(河南平舆西北) | 23年 |
梁王,汉帝刘永、刘纡 | 关东地区,睢阳(河南商丘) | 23年—25年—29年 | 海西王董宪 | 徐州北部,郯县(山东郯城) | 24年—30年 |
齐王张步 | 青州,剧县(山东寿光南方) | 24年—32年 | 爰曾、刘诩 | 黄河下游,东平(山东东平) | 24年—? |
佼彊 | 鲁(山东曲阜) | 26年—29年 | |||
淮河、长江、汉江以南地区 | |||||
绿林兵新市兵王匡,后立刘玄为帝 | 荆州北部、扩充至关中建玄汉,绿林山(湖北随州西南方)、新市(湖北京山)、宛(河南南阳)、长安 | 17年—23年—25年 | 下江兵王常,后并入绿林兵 | 南郡(湖北江陵) | 22年并入绿林兵 |
平林兵陈牧,后并入绿林兵 | 平林(湖北随州东北方平林关) | 22年并入绿林兵 | 舂陵兵刘𬙂,后并入绿林兵 | 舂陵(湖北枣阳南方) | 22年并入绿林兵 |
淮南王,淮南帝李宪 | 淮南地区,舒县(安徽卢江) | 23年—27年—30年 | 周成王田戎 | 荆西地区,夷陵(湖北宜昌) | 24年—29年 |
楚黎王秦丰 | 荆州中部,黎丘(湖北襄樊东南方)、南郡(湖北江陵) | 21年—29年 | 邓让 | 交州,南海(广东广州) | 9年—29年 |
关中、巴蜀、西凉地区 | |||||
西州大将军,朔宁王隗嚣、隗纯 | 陇西地区,平襄(甘肃通渭) | 23年—33年 | 蜀王,成家帝公孙述 | 益州,成都(四川成都) | 23年—36年 |
武安王延岑 | 汉中地区,蓝田(陕西蓝田) | 24年—29年 | 河西五郡大将军,凉州牧窦融 | 河西地区,张掖(甘肃金塔东方) | 24年—29年 |
铜马兵、青犊兵与尤来兵,后立孙登为傀儡帝 | 上郡(陕西榆林南方鱼河堡) | 23年—26年 |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由于新朝易被误解为“新的朝代”,且新朝为王莽所建,故史学家常称新朝为“新莽”[2]。
- ^ 清末之后,胡适认为:“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12]。”;史学家钱穆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 不达政情,又无贤辅,徒以文字议论政治[13]。”
- ^ 汉成帝喜好女色,先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飞燕、赵合德等赵氏姐妹。其中赵氏姐妹为避免其他妃嫔生下皇子,与其争夺权力,就残害杀死诸皇子,史称“燕啄皇孙”[3]。
- ^ 封国位于南阳新野之都乡(今河南新野南)[3]。
- ^ 宰衡出自商朝伊尹任职的阿衡,与周朝周公任职的大宰,意旨王莽是汉朝的辅政之臣,地位等同伊尹和周公[3]。
- ^ 关于汉平帝的死因,一说被王莽毒杀,另一说是病死[3][14]。
- ^ 关于瓜田仪起事,王莽派储夏劝降,然而瓜田仪突然发病而死,其众力战不降[17]。
- ^ 共有铜马、大肜、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共数百万人[19]。
- ^ 下江兵的诞生有另一个说法,《汉书》说张霸、羊牧于云杜起事,后转入南郡,称下江兵[23]。
- ^ 刘𬙂、刘秀为长沙定王发的后代,为南阳当地望族,且具人缘。刘𬙂为人豪迈不肯让人,同时御众过严,王匡、王凤就改立平林兵的刘玄为帝,而刘𬙂最后被刘玄所杀[5]。
- ^ 王莽头颅后来被各代收藏,直到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大火,王莽之头焚毁[24]。
- ^ 刘永在玄汉成立后被更始帝封为梁王,在得知玄汉混乱后开始自立,册封张步、董宪为王,领有青徐豫兖四州。25年刘永得知玄汉被灭后,自称天子[6]。
- ^ 公孙述于25年称帝,国号成家,受天水隗嚣、汉中延岑、南郡秦丰与夷陵田戎等诸侯拥护[6]。
- ^ 如郡太守改称大尹,都尉改称大尉,县令、长改称宰,御史改称执法[29]。
- ^ “七公”是指十一公中除了四将之外的四辅、三公。“六卿”是指九卿中除了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之外的六卿[30]。
- ^ 针对穷人遇到丧葬、祭祀借贷的金钱为“赊”,不取利息;针对需资金周转的商人借贷则为“贷”,每年纳十分之一为息[7]。
参考文献
编辑- ^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新王莽始建國年間 西元9年1月15日(星期二). [2014-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7).<
-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63–64. ISBN 7-5622-2277-0.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邹纪万(1993年):《中国通史·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六节〈西汉中衰与政权结构的变动(元帝~王莽篡汉)〉,第72页—第84页。
- ^ 《廿二史札记》:“王莽建号曰新,亦以初封新都侯故也。”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邹纪万(1993年):《中国通史·秦汉史》第一章〈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变迁〉,第七节〈王莽托古改制的迷梦〉,第85页—第93页。
- ^ 6.0 6.1 6.2 6.3 6.4 6.5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 上册》第六章〈汉帝国的盛世〉,五〈东汉的建立及其初期政治〉,第146页—第154页。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傅乐成(1993年):《中国通史 上册》第六章〈汉帝国的盛世〉,四〈外戚政治与王莽篡位〉,第146页—第154页。
- ^ 王充《论衡》卷十九<恢国>:汉伐亡新,光武将五千人,王莽遣二公将三万人战于昆阳,雷雨晦冥,前后不相见。
- ^ 王充《论衡》卷二十一<死伪>:亡新改葬元帝傅后,发其棺,取玉柙印玺送定陶,以民礼葬之。
- ^ 《后汉书》卷三十六:及亡新王莽,遭汉中衰,专操国柄,以偷天下,况己自喻,不信群臣。
- ^ 《文心雕龙》卷四:观隗嚣之檄亡新,布其三逆,文不雕饰,而意切事明,陇右文士,得檄之体矣!
- ^ 胡适,《王莽》、《再说王莽》,1922年、1929年
- ^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1996年
- ^ 韩复智(1996年):《剑桥中国史─秦汉篇》第2章〈前汉政治史的模式〉,第5节〈改造和衰落(公元前49—公元6年)〉
- ^ 《资治通鉴·卷第三十六》:“泉陵侯刘庆上书言:“周成王幼少,称孺子,周公居摄。今帝富于春秋,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群臣皆曰:“宜如庆言。””
- ^ 《汉书·王莽传上》:“初始元年十一月戊辰,莽至高庙拜受金匮神嬗,御王冠,谒太后,还坐未央宫前殿,下书曰:“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属。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予甚祗畏,敢不钦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其改正朔,易服色,变牺牲,殊徽帜,异器制。以十二月朔癸酉为建国元年正月之朔,以鸡鸣为时。服色配德上黄,牺牲应正用白,使节之旄旛皆纯黄,其署曰‘新使五威节’,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此处王莽采五德终始说,依五行相生来解释,以汉朝为火德,新朝为土德;刘邦为赤帝,王莽为黄帝、虞帝之后。”
- ^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同年上谷储夏自请愿说瓜田仪,莽以为中郎,使出仪。仪文降,未出而死。师古曰:‘上文书言降,而身未出。’莽求其尸葬之,为起冢、祠室,谥曰瓜宁殇男,几以招来其余,然无肯降者。”
- ^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初,吕母子为县吏,为宰所冤杀。母散家财,以酤酒买兵弩,阴厚贫穷少年,得百余人,遂攻海曲县,杀其宰以祭子墓。引兵入海,其众浸多,后皆万数。莽遣使者即赦盗贼,还言‘盗贼解,辄复合。问其故,皆曰愁法禁烦苛,不得举手。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挟铜,奸吏因以愁民。民穷,悉起为盗贼。’莽大怒,免之。其或顺指,言‘民骄黠当诛’,及言‘时运适然,且灭不乆’,莽说,辄迁之。”
- ^ 《后汉书·卷1·本纪·光武帝纪第一上》:“诸贼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彊盛为号。铜马贼帅东山荒秃、上淮况等,大肜渠帅樊重,尤来渠帅樊崇,五校贼帅高扈,檀乡贼帅董次仲,五楼贼帅张文,富平贼帅徐少,获索贼帅古师郎等,并见东观记。”
- ^ 《东观汉记·樊崇》:“樊崇欲与王莽战,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
- ^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初,四方皆以饥寒穷愁起为盗贼,稍稍群聚,常思岁熟得归郷里。众虽万数,亶称巨人、从事、三老、祭酒,不敢略有城邑,转掠求食,日阕而已。诸长吏牧守皆自乱鬬中兵而死,贼非敢欲杀之也,而莽终不谕其故。”
- ^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唯翼平连率田况素果敢,发民年十八以上四万余人,授以库兵,与刻石为约。赤眉闻之,不敢入界。后况自请出界击贼,所向皆破。莽以玺书令况领青、徐二州牧事。使者至,见况,因令代监其兵。况随使者西,到,拜为师尉大夫。况去,齐地遂败。”
- ^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是时,南郡张霸、江夏羊牧、王匡等起云杜绿林,号曰:下江兵”,众皆万余人。武功中水乡民三舍垫为池。......晋灼曰:‘本起江夏云杜县,后分西上,入南郡,屯蓝田,故号下江兵也。’”
- ^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武库火,华惧因此变作,列兵固守,然后救之,故累代之宝及汉高斩蛇剑、王莽头、孔子屐等尽焚焉。时华见剑穿屋而飞,莫知所向。”
- ^ 班固. 《漢書·卷九十九下·王莽傳下》 (中文).
三日庚戌,晨旦明,群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西出白虎门,和新公王揖奉车待门外。莽就车,之渐台,欲阻池水,犹抱持符命、威斗,公卿大夫、侍中、黄门郎从官尚千余人随之。王邑昼夜战,罢极,士死伤略尽,驰入宫,间关至渐台,见其子侍中睦解衣冠欲逃,邑叱之令还,父子共守莽。军人入殿中,謼曰:“反虏王莽安在?”有美人出房曰:“在渐台。”众兵追之,围数百重。台上亦弓弩与相射,稍稍落去。矢尽,无以复射,短兵接。王邑父平、鹊恽、王巡战死,莽入室。下𫗦时,众兵上台,王揖、赵博、苗䜣、唐尊、王盛、中常侍王参等皆死台上。商人杜吴杀莽,取其绶。校尉东海公宾就,故大行治礼,见吴问绶主所在。曰:“室中西北陬间。”就识,斩莽首。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肌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公宾就持莽首诣王宪。宪自称汉大将军,城中兵数十万皆属焉,舍东宫,妻莽后宫,乘其车服。
- ^ 《后汉书·卷十一·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长安为之语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 ^ 《后汉书·卷十一·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更始纳赵萌女为夫人,有宠,遂委政于萌,日夜与妇人饮宴后庭。群臣欲言事,辄醉不能见,时不得已,乃令侍中坐帷内与语。”
- ^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
- ^ 《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第六十九》:“改郡太守曰大尹,都尉曰太尉,县令长曰宰,御史曰执法。”
- ^ 30.0 30.1 30.2 30.3 30.4 阎步克,诗国:王莽庸部、曹部探源,中国社会科学2004第6期
- ^ 《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第六十九》:“莽以《周官》、《王制》之文,置卒正、连率、大尹,职如太守;属令、属长,职如都尉。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见礼如三公。监位上大夫,各主五郡。公氏作牧,侯氏卒正,伯氏连率,子氏属令,男氏属长,皆世其官,其无爵者为尹。”
- ^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 ^ 33.0 33.1 33.2 傅乐成(1993年):《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第二章〈两汉州制新考〉,八〈王莽新朝州制悬测〉,第144页—第161页。
- ^ 34.0 34.1 34.2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
- ^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中》:“颜师古曰:‘分陕者,欲依周公、召公故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陕即今陕州,是其地也。’”
- ^ 36.0 36.1 36.2 36.3 翦伯赞(2003年):《秦汉史》第八章〈东汉王朝的继起及其历史形势〉,五〈东汉的建立及其初期政治〉,第438页。
- ^ 《后汉书·卷第七十八·西域传》:“康率傍国拒匈奴,拥韂故都护吏士妻子千余口,檄书河西,问中国动静,自陈思慕汉家。”
- ^ 《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初王莽世,羌虏多背叛,而隗嚣招怀其酋豪,遂得为用。及嚣亡后,五谿、先零诸种 数为寇掠,皆营堑自守,州郡不能讨。”
- ^ 《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以广汉文齐为太守,造起陂池,开通溉灌,垦田二千余顷。率厉兵马,修障塞,降集群夷,甚得其和。及公孙述据益土,齐固守拒险,述拘其妻子,许以封侯,齐遂不降。闻光武即位,乃间道遣使自闻。蜀平,征为镇远将军,封成义侯。于道卒,诏为起祠堂,郡人立庙祀之。”
- ^ 40.0 40.1 40.2 40.3 韩复智(1996年):《剑桥中国史─秦汉篇》第3章〈王莽,汉之中兴,后汉〉,第2节〈王莽的统治(公元9—23年)〉
- ^ 《汉书·食货志下》:“匈奴侵寇甚,莽大募天下囚徒人奴,名曰猪突豨勇,壹切税吏民,訾三十而取一。又令公卿以下至郡县黄绶吏,皆保养军马,吏尽复以与民。”
- ^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下》:“又博募有竒技术可以攻匈奴者,将待以不次之位。言便冝者以万数:或言能度水不用舟楫,连马接骑,济百万师;或言不持斗粮,服食药物,三军不饥;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莽辄试之,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莽知其不可用,苟欲获其名,皆拜为理军,赐以车马,待发。”
- ^ 赵文林/谢淑君(1988年):《中国人口史》第二章〈西汉和新莽时代的人口〉,二〈以黄河中下游为集聚中心的人口分布〉。
- ^ 44.0 44.1 44.2 地球社编辑部:《中国文明史 秦汉史 上册》。
- ^ 《汉书·食货志上》:“犯令,法至死,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奸,天下謷謷然,陷刑者众。”
- ^ 《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说曰:‘先师董仲舒有言,虽有继体守文之君,不害圣人之受命。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襢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
- ^ 《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寻遂白贺良等皆待诏黄门,数诏见,陈说:‘汉历中衰,当更受命。成帝不应天命,故绝嗣。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得道不得行,咎殃且亡,不有洪水将出,灾火且起,涤荡民人。’”
- ^ 邹纪万(1993年):《中国通史·秦汉史》第四章〈汉人的学术与信仰〉,第二节〈经学史学与诸子学〉,第206页—第212页。
- ^ 王廣瑞.《「新莽六书」--王莽时期文字研究》. 北京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2014-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5).
- ^ 《风俗通义·序》:“周秦常以岁八月遣𬨎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
- ^ 《昭明文选‧扬雄‧剧秦美新》
- ^ 趙宏. 遠邁秦漢摹印極規——談新莽時期的印章藝術. 書畫世界. 2005, (6). [2013-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5).
- ^ 中国书法史教学网 西汉新莽时期书法. [2013-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 ^ 楊泓. 中國墓室壁畫和中國美術史研究. 中國史研究(大邱). 2005, (35). [2013-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5).
- ^ 闪修山. 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研究补遗. 中原文物. 1991, (3). [2013-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2).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8-22
参考书目
编辑- 《中国通史 秦汉史》,邹纪万,九州出版社 ISBN 957-0325-32-X
- 《中国通史 上册》,傅乐成,大中国图书公司,ISBN 978-957-521-143-1
- 《剑桥中国史─秦汉篇》,费正清、崔瑞德著,韩复智译,南天书局有限公司,ISBN 978-957-638-349-6
- 《中国史研究丛书 秦汉史》,翦伯赞,云龙出版社,ISBN 978-986-7938-16-9
- 《中国文明史 第三卷 秦汉时代 上册、中册与下册》,地球社编辑部著,地球出版社,ISBN 978-957-9585-84-2
外部链接
编辑中国朝代和政权 |
---|
前朝: 汉 · 西汉 |
新 9年 — 23年 玄汉 23年 — 25年 赤眉汉 25年 — 27年 |
后朝: 汉 · 东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