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立場
階級立場通常也簡稱「立場」,是一個文化大革命時期常用的名詞。從馬列主義、文革意識形態的階級、階級鬥爭學說出發,由於經濟地位(擁有生產資料與否和在勞動組織、分配中所處位置)不同,社會人群被劃分為階級,這一事實影響、決定了人們認識、處理問題時的基本觀點、政治立場和所抱的態度、階級感情。這種學說認定,人們對自己所屬的階級的社會性質和政治立場具有理性的自覺意識:經濟地位──階級──階級立場──政治態度──社會行為,是一條必然的線性因果鏈。它類似於政治立場或黨性概念,主張「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
理論
編輯作為帶根本性的認識方法,世界都要通過它的透鏡進入人們的視界,而政治(敵對雙方你死我活的對峙、決戰)就像一副過濾鏡,給所有鏡像濾去了色彩:要麼全白要麼全黑,連灰色的過渡都沒有。它的過濾同時具有變形、整理的功能。在這樣功能的作用下,具體、立體的世界蛻變成了一個抽象、扁平的圖像。連事實也可以納入黨性要求處理的範圍,劃分為符合立場(革命)和不符合的兩種,失去了超然的獨立性,而成為應該根據需要(革命)捏弄的橡皮泥。[注]
「立場堅定鬥志強」是對雷鋒精神之某一側面的描寫,「XX的階級立場到哪裏去了」是對站錯隊的自己人的詰問,「這是XX的階級立場決定的」則是對運動對象的斥責、批判乃至終審判決。階級立場,作為對人們行為從現象到本質(敵我陣營的對峙、對壘)的解釋模式,是理論(觀念)聯繫實際、並向實際轉化的中介。它是一種標準、一種邏輯工具,是觀察、解釋人們行為動機的根據。
作為標準,它把人們的行為政治化,或者不管人們的行為是在什麼範圍(連技術專業、私人生活都不例外)、具體涉及什麼,總是首先把它納入政治的框架,作為嚴厲的指控,成了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藉口、序曲;或者不問實際情況,不問是非曲直,總是固執一個出發點,「緊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簡單採取與敵對面相反的做法。這是形而上學、泛政治化、並把政治道德化的認識模式,也可以說是一種政治過敏症、政治偏見。它的非理性特徵,滿足於非此即彼、簡單化的二值判斷,偏向情緒化的反應方式,容忍不講事實根據和形式邏輯的臆斷、武斷,成為了文革中那麼多以偏概全、無限上綱、捕風捉影、無中生有的冤假錯案的認識論根源。
因此人性論、人道主義、人的尊嚴這些流傳千年的超越階級的道德、價值,就統統失效了。甚至被當成瓦解階級、階級鬥爭學說的最兇惡的敵人。於是,憐憫、同情心、愛,被宣判為偽善、虛假、居心險惡的觀念形態,必須克服的資產階級思想、沒落意識形態的殘餘。
作為邏輯工具,它認定階級立場具有先天性,可以通過生命的衍續來傳遞,並且無法改變,成分論的政策就包含了這樣的假設,甚至還為違反人道的武鬥提供了理由(先天的敵意無法改變,只有暴力用來懲戒、威懾)。它是濫用對抗性範疇的一種思想—行為模式,為文革中的社會歧視和普遍暴力,提供了合法性辯護。
[注]站在無產階級立場運用唯物辯證法方法其實是對「馬克思主義話語」的運用,因此認識就被納入主義政治的軌道。由於以主義視野為唯一正確的觀察事物的視野,從而取消了視界的多元性,導致思想方法認識方法上的專制主義。同時以主義視野所「見到」的現實為唯一本質的現實,從而取消了現實呈現的豐富性,導致現實的遮蔽。將主觀話語構造的現實說成「存在」的現實,從而將主觀的東西說成了客觀的東西。
參考資料
編輯- 王以忠 《周恩來:外交幹部任何時候都要站穩階級立場》 「環球視野」第21期
- 余虹《革命·審美·解構》 第四章《「現實」的神話:革命現實主義及其話語意蘊》 「文化研究:中國與西方」 20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