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黻宸
陳黻宸(1859年—1917年7月31日),幼名芝生,一名崇禮,後名黻宸,字介石,晚年更名芾,齋名飲水齋、燭見知齋,浙江瑞安人,清末民初教育家、史學家和政治人物。他曾經在多所知名學堂任教,出版過多部報紙和雜誌,在清朝末年預備立憲過程中出任浙江諮議局議長,中華民國建立後為國會議員。
生平
編輯陳黻宸出生於一個文人家庭。陳黻宸最初在自己的家鄉設立學堂以及在不同的學堂和書院教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經宋恕推薦赴上海,在葉翰創辦的上海速成教習學堂任教。同年,和陳虬、汪康年、蔡元培等人組織保浙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應楊文瑩的邀請,赴杭州任教於養正書塾(1901年更名杭州府中學堂),其間學生有湯爾和、馬敘倫等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杭州發生學潮、馬敘倫等人被開除後,陳黻宸辭職離開杭州,赴上海應趙祖德之聘主編《新世界學報》,寫了許多深受矚目的文章,受到梁啓超的讚揚。[1]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陳黻宸中進士,受聘赴北京京師大學堂任教,在此後兩年中陸續兼任京師編譯局總纂和京師譯學館教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兼任旅京浙學堂正總理。同年10月,經兩廣總督岑春煊奏請,陳黻宸調任廣州任兩廣方言學堂監督。[1]
宣統元年(1909年)10月14日,陳黻宸當選浙江諮議局議長。此後在議長任上,他反對政府把商辦的浙江鐵路收歸國有,多次要求召開議會。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發生後,陳黻宸組織省城民團,湯壽潛任民團局總理,陳黻宸任副總理,湯爾和、樓守光、馬敘倫分管上、中、下城巡守。該民團曾向浙江巡撫增韞申領武器,但未獲批准。杭州脫離清廷後,陳黻宸親自勸降了杭州旗營協領貴林,還被浙江都督湯壽潛任命為浙江都督府民政長,但是此後不久辭職,到上海任世界宗教會會長。
民國元年(1912年)初,陳黻宸在溫州組織民國新政社,創刊了《東甌日報》。3月,推舉章炳麟任民國新政社社長,他任副社長。[1][2][3]
民國二年(1913年)春,陳黻宸當選民元國會眾議院議員,並任北京大學教授。同年10月,陳黻宸聯合國會內的政德會、集益會、相友會、憲政公會、超然議員社這五個政團的議員組織大中黨。袁世凱解散國會後,大中黨也解體。民國四年(1915年),陳黻宸反對袁世凱稱帝。民國六年(1917年)5月初,因反對中國對德國宣戰,遂帶頭在國會彈劾段祺瑞。[1]在任議員期間,陳黻宸也在北京任教寫書,馮友蘭是他的學生,金毓黻是他的旁聽生。
民國六年(1917年),陳黻宸因弟弟去世而回老家,並於7月31日在老家逝世。[1]
著作
編輯- 《獨史序目》
- 《史地原理》
- 《中國通史》
- 《諸子通義》
- 《老子發微》
- 《莊子發微》
- 《列子發微》
- 《中國哲學史》
- 《經學大同說》
- 《地史原理》
- 《史學總論》
上述各書被收入《陳黻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