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 (天津市)

隆福寺,位於天津市薊縣孫各莊鄉隆福寺村北,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是清代皇家祭祀陵墓的專用寺廟之一。清朝曾在寺旁建有隆福寺行宮。

隆福寺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天津市薊縣孫各莊鄉隆福寺村北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歷史

編輯

隆福寺位於薊縣縣城東北約50華里(約30公里)處的葛山(又稱「隆福山」)下。葛山是清東陵的靠山昌瑞山的余脈。葛山腳下有小魚嶺、大魚嶺,兩嶺之間為隆福寺及隆福寺行宮。隆福寺及隆福寺行宮東鄰清東陵的門戶西峰口,西鄰黃花山下的六王陵以及端慧皇太子園寢。[1]

隆福寺始建於唐朝初年,遼朝天慶金朝正隆年間多次修葺。清朝乾隆九年(1774年)奉旨重修,改寺(漢傳佛教寺院)為喇嘛廟(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原寺(漢傳佛教寺院)遷到遵化馬蘭峪塔山。該寺內懸掛乾隆帝御題「浩然正氣」、「真如本相」、「無住慈雲」匾額三塊。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隆福寺西側建隆福寺行宮。行宮主要建築為乾隆帝御題六景:「翠雲山房、翠微室、碧巘丹楓、天半舫、挹霞呌月、翼然亭」。[2][3][1]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又重修擴建隆福寺行宮,到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修完工。[1]

《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七《京畿薊州四》記載:[4]

《日下舊聞考》卷一百十七《京畿薊州四》記載的隆福寺及行宮

增:隆福寺,在州東六十里。(《薊州志》)臣等謹按:隆福寺內有泰和三年呂卿雲重修碑記,乾隆九年奉勅重修,刑部尚書臣汪由敦撰記。寺內恭懸皇上御書關聖殿額曰:「浩然正氣」,佛殿額曰:「真如本相」,又額曰:「無住慈雲」。

增:隆福寺之右恭建行宮。(《薊州志》)臣等謹按:隆福寺右行宮,皇上御題六景曰云翠山房、曰翠微室、曰碧巘丹楓、曰天半舫、曰挹霞呌月、曰翼然亭。

增:乾隆十年御製題翠雲山房詩:(於隆福寺右建行宮一區,為止頓之所。峭壁環抱,松柏特秀,題曰翠雲山房,而系以詩)勝地偏宜六轡停,山靈為我列雲屏。心於靜會塵應遠,耳與神謀籟可聽。一室虛生無限白,四時不改總長青。土階何意希堯儉,陋矣端惟有徳馨。

增:乾隆十二年御製隆福寺行宮六景詩:
(林巒積翠,蔚為行雲。朝飛暮凝,在我幾牖。山噓氣為雲,而山以雲而潤。昌黎雜說中,龍以雲靈,妙合斯旨。)底事名山無定容,夕陰朝晦變千峰。沾衣常帶蒙蒙雨,作蓋還依落落松。夢入楚王春一枕,詩成張尉酒千鍾。穀神當令豐隆讓,不信昌黎善說龍。(右翠雲山房)

(山鄰田盤,高僅及其半。隨意點綴,殊引人入勝。因取爾雅語名吾室。劉禹錫云:山不在高,良然。)岩腰卜築綠雲圍,絕勝江樓坐翠微。視聽之娛足以極,沖容而靜於焉歸。天倪道筦參元要,木疏禽經辨是非。疑有廣成丹鼎跡,幾回翹首眄林扉。(右翠微室)

(山中雜樹蓊蔚,而楓居多。秋晴經霜,朱紫絢爛,與青山白雲相映。荊關得意筆,殆難為工。)錦樹經秋設色工,絕非畫裏碧兮紅。頓教絢爛雲霞上,卻在尋常指顧中。愛聽鳴禽聲逈別,每看過鹿友相同。朝嵐夕靄山容幻,妙悟隨時景不窮。(右碧巘丹楓)

(依岩為樓,極目無際。杜甫詩云:春水船如天上坐,未若此橫出雲表。真泛虛舟矣。)虛舟何處不堪拏,雲水由來總一家。興到真教輕杜句,眼空直擬泛張槎。幾群鸞鶴隨吟管,四面芙蓉入綠紗。佳處會心原不遠,高眠風月棹煙霞。(右天半舫)

(東山初吐,流光入帷。開軒招之,冉冉欲下。挹流霞與同賞,結契獨深。)橫陳西嶺據崇台,不設窗櫺面面開。寫霧出楹招便止,高山得月喚應來。聊因曠朗堪成伴,詎為淋漓共舉杯。識得住行原一貫,幽情暢敘幾徘徊。(右挹霞呌月)

(出西軒面橫嶺,亭中設便坐,近納嵐翠,遠延野綠,彷佛香山來青景色。)峰有飛來亭豈無,天然踞此不南圖。藉松為幄陰偏秀,倚石成章興迥殊。茶鼎煙飛雲半野,棋枰聲雜瀑千珠。寄言縱目搜吟客,莫認琅邪岩畔途。(右翼然亭)

臣等謹按:隆福寺行宮御製諸詩,謹繹有關紀述者,恭載卷內,余不備錄。

增:汪由敦隆福寺碑略:隆福寺在薊州,東去孝陵一舍而近。因山為基,堂廡略具,山僧三數人,香燈僅續,少過之者。天子以朝陵,數經其地。乾隆九年,建行殿於寺之西,因命撤而新之。山門翼然,石磴雲疊,殿宇深靚,階墀周浄。明年春,皇帝有事於孝陵,禮成至行宮駐蹕,入寺禮佛,將作以寺工落成,礱石請記重修時日。臣由敦承旨,敬為之記。按寺故有金泰和三年文林郎守左拾遺兼應奉翰林文字同知雲騎尉賜緋魚袋呂卿雲碑記,言是山名葛山,寺創於唐初,曰智嘉禪師者,恆誦持妙法蓮花經,選勝至此,穴岩以居。夜半聞鐘聲,心異之,尋至山腹,見廢寺故基,壁間有龍福院額,逐結茅其地,持誦弗輟。階前伏蠆,日聞經聲,忽得解脫,中夜化為女子,禮師稱謝,且言使左右五里永絕蠆毒,以報其徳。已果有驗,由是遠近信向寶施雲集此,建寺所由也。閱遼至金天慶正隆屢加修葺,其見於碑刻者如此。臣謹惟昌瑞山安奉祖陵,佳氣鬱蔥,靈秀鍾聚,茲山其餘支也,山之名曰葛,不列於圖經志乘,蓋前人所略而弗載,非寺碑幾莫得而詳矣。臣叨與扈從,得以文字之役載名翠墨,被天章之餘光,與卿雲相次。他日誌畿輔紀名藍者,尚其有考於文。(《薊州志》)臣等謹按:葛山之名,《薊州志》及各書俱不載,賴金時呂卿雲碑可考,足以補圖經之□矣。

《乾隆御製文三集》卷十一《重修葛山隆福寺碑記》記載:「癸卯(乾隆四十八年)秋,往盛京瞻謁福陵、昭陵,見實勝寺在前處以喇嘛,默思其義,蓋以國家定製,中外蒙古諸王公凡過陵者無不瞻拜。而蒙古敬佛,用以起敬延福,奠安洪基,意深遠矣。歸而命內府就此寺用盛京實勝寺之例,拓而新之。以為昌瑞山前屏,而由西峰口赴京,諸蒙古視若盛京之實勝寺。」文中還闡述隆福寺的名字如下:「所謂隆也,吉蠲考享詒爾雙福,群黎百姓,遍為樂爾德。所謂福也,夫不以一人之福為福,而合倔兆人之福以為福,此名與實,之所以副爾非侈,風陵松柏之頌為也。然則承是隆福者,其亦唯一日二日兢兢業業,以無忘我祖。櫛風灑雨之勞,丕顯丕承之緒,以勤思中外億兆生靈託命之重。庶幾隆者益隆,而福亦垂裕萬年矣,是為記。」隆福寺於「甲辰春鳩庀材」(乾隆四十九年春重修開工),「丙午秋竣」(乾隆五十一年秋重修完工)。[1]

清朝時,隆福寺行宮為皇帝謁東陵時駐蹕之所。《畿輔通志》卷十五記載,清朝皇帝、后妃謁東陵時,自北京紫禁城出發後,「沿途以駐蹕行宮之所凡四」,即煙郊行宮白澗行宮桃花寺行宮、隆福寺行宮。隆福寺行宮是到東陵之前的最後一處行宮,也是謁陵畢後還京的第一處行宮。[1]

隆福寺是清朝皇家祭陵用的三大廟之一(其他兩座是今遼寧瀋陽實勝寺河北易縣永福寺)。[5]清朝規定,隆福寺歸理藩院管轄。《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九七四記載:隆福寺設有滿族喇嘛20名,派滿洲大喇嘛1名,擇選德木齊、格斯貴各1名,教習喇嘛3名。《陵寢易知》記載,隆福寺還設有10名看廟兵。隆福寺由滿洲大喇嘛住持,通習滿文經卷。隆福寺內全部費用都由清廷承擔,隆福寺是皇家喇嘛廟。[1]

《陵寢易知》「射」「御」卷記載,看守隆福寺行宮設「千總一員、委署把總一名、兵七名」,其餘辦事人員多名,負責隆福寺及行宮的安全、環境衛生等事宜。隆福寺村的西營在清朝設有里營衙門、外營衙門,分別看守隆福寺和隆福寺行宮。隆福寺村現有滿族村民大部分是當年看守隆福寺和隆福寺行宮的人員的後裔,原來多屬滿洲鑲黃旗滿洲鑲白旗[1]

隆福寺曾為清朝帝后入葬前的暫安之所。[1]

  • 咸豐帝孝德皇后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初九日,咸豐帝孝德皇后的梓宮自北京奉移隆福寺暫安,同時還有三名常在的棺槨奉移隆福寺暫安。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從隆福寺奉移至定陵地宮與定妃園寢地宮永安。[1]
  • 同治帝孝哲皇后光緒元年(1875年)九月,同治帝孝哲皇后的梓宮自北京奉移隆福寺暫安。其間等待陵寢竣工。光緒五年(1879年)三月,從隆福寺奉移至惠陵地宮永安。[1]
  • 慈禧皇太后宣統元年(1909年)九月二十七日,慈禧皇太后的梓宮自北京出發,九月三十日(第四宿)移入隆福寺蘆殿暫安,十月初一日移入菩陀峪定東陵隆恩殿暫安,十月初四日移入地宮永安。在此期間,同治帝的三位皇貴妃及光緒帝的后妃等人送葬。[1]

隆福寺及隆福寺行宮於中華民國時期因年久失修和土匪、村民破壞而被毀,現存建築基址。[2][3][1]

建築

編輯

隆福寺及隆福寺行宮,自東向西分佈。東山坡前是隆福寺,南北長約160米,東西寬約40米,周圍有3米多高的圍牆。隆福寺西側是隆福寺行宮,行宮和隆福寺之間有一條天然水溝相分隔。行宮佔地面積大約50多畝。行宮分為行宮中路、行宮西路。中路與西路四周統一建有3米多高的圍牆,中路與西路之間有一條人工水溝相分隔,有一堵矮牆,牆上有一座垂花門。行宮外還有不少附屬建築。[1]

清宮《奏銷檔》四〇一號(乾隆五十三年一至二月)記載,乾隆五十一年秋重修完工後的隆福寺建築有:「山門一座,天王殿一座,重檐真如大殿一座,萬善正覺殿一座,法堂一座,大悲輪藏重檐殿二座,圓通、地藏、伽藍、祖師配殿四座,鐘鼓樓二座,六方重檐碑亭二座,金剛殿二座,配殿二座。」[1]

隆福寺現存遺址自南向北依次為:[1]

  • 山門:面闊五間
  • 前殿:面闊五間
    • 碑亭:兩座
    • 東、西配殿:分別位於前殿前的東西兩側
  • 重檐大殿:面闊五間
  • 其他建築:庫房、經房、禪房、法堂等20多間。除此之外的其他建築已無地面遺址。[1]

隆福寺行宮分為中路、西路。行宮中路、西路共有殿樓房亭七十九間,遊廊七十二間:[1]

  • 行宮中路:分為東、西兩平台,西台比東台高出約1米。東台是皇帝理政及休息之所。行宮中路有宮門三間、內奏事樓六間、二宮門三間、順山殿六間、上用殿前後三排二十三間、穿堂一間、淨房三間、遊廊二十六間。西台以及半山腰是行宮御題六景,為帝后賞景之所。
  • 行宮西路:主要為皇后、嬪妃晏寢之所。行宮西路位於行宮中路的西南方,有遊廊和垂花門通往行宮中路。行宮西路的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倒坐房九間,西側有配房三間,順山殿東西各三間,中間樓三間,上用殿五間,西值房八間,敞亭一座,八方亭一座,遊廊四十六間,垂花門一座。
  • 其他:行宮西南方另有暫安殿。行宮外圍設有軍機處六間,看守房六間。隆福寺外圍設有守護營房、馬隊營房、炮台、御馬圈、靶場、火藥庫、白棚底等附屬設施。[1]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