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採訪
隱秘採訪,也稱隱性採訪、秘密採訪或暗訪[1]。是指新聞工作者/記者在完成採訪人物中將自己身份和意圖隱藏的一種採訪方式。隱秘採訪多用於特定採訪環境,記者為弄清事實真相,隱藏身份而裝扮成為特定對象圈中成員或普通社會成員的身份「闖入」新聞事件的採訪方式。多用於調查性新聞報道中。
隱秘採訪的類型
編輯從實踐看,分為三種類型:
- 偵察型:帶有偵查員的性質。
- 體驗型:指記者作為被服務的對象,去體驗某些服務行業的工作,不亮明記者身份。
- 驗證型:[2]。
應注意的問題
編輯- 應處理好兩個關係:一是暗訪與明察的關係,把暗訪與明察結合起來;二是處理好勇於冒險和善於保護自己的關係。
- 隱秘採訪有顯性採訪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不能濫用,它受法律和道德兩者的制約。
-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運用隱秘採訪時,還要注意不要侵犯企業法人的商業秘密。[3]。
歷史經典
編輯爭議與批評
編輯由於社會環境的複雜多變,顯性採訪得不到良好採訪效果或無法取得事實真相,隱性採訪具有其獨特的作用。最常見於揭露醜聞或黑幕的批評性報道中。
隱性採訪中偷拍的手段受到一些爭議和指責,暗訪的濫用帶來諸多法律糾紛。許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都有不同規定,中國大陸目前沒有新聞法出台,涉及侵權的行為還存在比較模糊的界定。其操作的倫理也引起不少爭議,其手段的合法和合理性都有來自各方的不同聲音。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節目有一個內部信條:
無論如何,秘密調查都是一種欺騙。新聞不是欺騙的通行證,我們不能以目的的正當為由而不擇手段。秘密調查不能用作一種常規的做法,也不能僅是為了增添報道的戲劇性而使用[4]。只有同時符合下述四條原則,才能採用秘密調查:
- 有明顯的證據表明,我們正在調查的是嚴重侵犯公眾利益的行為;
- 沒有其他途徑收集材料;
- 暴露我們的身份就難以了解到真實的情況;
- 經製片人同意[5]。
註釋
編輯- ^ 藍鴻文. 《新闻采访学》.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377 (中文(簡體)).
- ^ 藍鴻文. 《新闻采访学》.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380 (中文(簡體)).
- ^ 藍鴻文. 《新闻采访学》.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382 (中文(簡體)).
- ^ 陳力丹. 《新闻理论十讲》. 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273. ISBN 978-7-309-06036-2 (中文(簡體)).
- ^ 徐迅. 记者暗访,可别走得太远了 ....... 京華傳媒網. [2008-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