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法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1年5月12日) |
雅法(希伯來語:יָפוֹ, ⓘ;阿拉伯語:يَافَا ⓘ)是位於以色列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港口城市之一。在1949年與位於其北側的特拉維夫合併成為特拉維夫-雅法市。
歷史
編輯古代史
編輯雅法古城的歷史非常悠久,有人類居住的文物記錄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7500年[1]。從青銅時代開始,雅法因其天然的港灣地形而被人類所用。在公元前1440年的古埃及書信中就有提到雅法被圖特摩斯三世所征服。古埃及統治雅法一直到大約公元前800年。在阿馬爾奈文書中也有提及雅法的埃及名字。
在希伯來聖經中所提到的約帕即現今之雅法,位於耶路撒冷西北約30英里(50公里),也是從海路到耶路撒冷的朝聖者的第一站,約帕這個名字是腓尼基語,解作「美麗」,約在主前760年,先知約拿在約帕僱船逃到他施去,為要躲避耶和華的命令(拿1:3),約帕(雅法)在希伯來聖經中被提到的有(書19:46,代下2:16,拉3:7,拿1:3,徒9:36,徒9:38,徒9:42-43,徒10:5,徒10:8,徒10:23,徒10:32,徒11:5,徒11:13)[2]。
在經歷了迦南人和非利士人的統治後,雅法被大衛和他的兒子所羅門所征服。這裏也成為了一個中轉港,方便他們從泰爾運送雪松木過來建造第一聖殿。在公元前701年的希西家王統治時期,亞述帝國國王辛那赫里布侵犯了雅法地區。
猶太人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猶太國家,雅法作為聖地耶路撒冷的海上門戶而繁榮,希臘人、埃及人、腓尼基人等都在此經商。羅馬帝國後來征服了猶太國家和黎凡特地區,雅法也就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一個城市。
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駐紮在雅法。後來它成為塞琉古帝國的港口城市,直到公元前143年左右被馬加比家族接管,並由哈斯蒙尼王朝統治。
第一次猶太羅馬戰爭期間,雅法被塞斯蒂烏斯·加盧斯佔領並燒毀。羅馬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斯寫道,8400名居民被屠殺。從重建的港口活動的海盜激怒了維斯帕薌,他夷平了這座城市,並在原地建立了一座城堡,並在那裏安置了羅馬駐軍。
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兩部分,雅法所在的地中海東岸地區被東羅馬帝國控制。但東羅馬帝國並不像原先的羅馬帝國那麼強盛,其對黎凡特地區的控制能力也不強。公元636年,阿拉伯人征服了雅法,雅法逐漸變成一個伊斯蘭教城市。不過由於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者的懷柔政策,對於非穆斯林居民只徵收額外賦稅,並沒有屠殺或強迫改宗,因此猶太人和基督徒可以繼續居住在這個城市裏。阿拉伯帝國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穩定,加上陸路貿易帶來的利潤,雅法和耶路撒冷都經歷了長期的繁榮,歐洲的商人(大多來自於威尼斯共和國和熱那亞共和國)經常造訪這裏與本地人進行貿易活動,雅法也成為了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的港口。
中世紀
編輯雅法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爭奪的目標。由於耶撒冷也是基督教的聖地,因也就成為了十字軍的首要目標。1099年,雅法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過程中被佔領。在阿伯人的威脅下,控制雅法和耶路撒冷的十字軍國家很不穩定。1187年,薩拉丁征服了雅法。1191年9月10日,即阿爾蘇夫戰役三天後,這座城市向獅心王理查投降。儘管薩拉丁在1192年7月的雅法戰役中努力重新佔領這座城市,但這座城市仍然掌握在十字軍手中。1192年9月2日,《雅法條約》正式簽署,保證兩軍停戰三年。
公元1229年,腓特烈二世在新的雅法條約中簽署了為期十年的休戰協議。 他加固了雅法城堡,並在城牆上刻了兩塊銘文,一塊是拉丁文,另一塊是阿拉伯文。2011 年破譯的銘文將他描述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並註明日期「我們的主耶穌彌賽亞化身1229年」。
1515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了雅法,從此該城被奧斯曼帝國控制了400多年。
鄂圖曼帝國
編輯大航海時代開始後,雅法的貿易港地位受到衝擊。奧斯曼帝國對歐洲的攻擊、地中海東部海盜活動猖獗等因素的作用下,加上18世紀歐洲工業化進程加速,兩次工業革命在西北歐的爆發導致了地中海地區失去了歐洲的經濟中心的地位,雅法衰落為一個小村鎮,到1806年,雅法的人口只有2500人。[3]1799年,拿破崙的軍隊佔領了雅法。
1886年,雅法的人口達到了1.7萬,過多的人口導致城市擴張並拆除了城牆,同時雅法的北方出現了一個猶太人定居點:特拉維夫。很多猶太人因為城內房價過高而外遷到特拉維夫生活,而城內仍然是阿拉伯人社區。隨着猶太復國主義的興起,猶太人回鄉運動蓬勃發展,很多歐洲猶太人開始移居巴勒斯坦地區。
1914年一戰爆發,奧斯曼帝國擔心猶太人會和協約國合作,因此驅逐了雅法和特拉維夫的猶太人。1918年奧斯曼帝國戰敗,其阿拉伯地區各省份被英法託管,雅法所在的巴勒斯坦成為英國託管地,猶太人得以重返該地。
近現代
編輯在1917-1920年間,有數千猶太人居住在雅法。在1920-1921年遭受阿拉伯人攻擊後,尤其是1921年5月的暴動,許多猶太人逃到特拉維夫,並在那裏安頓下來。在1922年底,雅法大約有32000人,特拉維夫有15000人。到了1927年,特拉維夫的人口增加到了38000人。
1930年代德國納粹黨對猶太人的迫害導致前往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激增,雅法作為巴勒斯坦託管地的主要港口之一接納了大量猶太移民。由於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衝突加劇,1936年爆發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起義,這進一步打擊了雅法的猶太人社區,很多猶太人逃離雅法並加入了各種軍事組織,例如哈加納、伊爾貢等猶太復國主義軍事組織、自衛組織等。這也為二戰後一系列暴力事件埋下了伏筆。
根據1945年人口統計顯示,雅法人口為94,310人,其中穆斯林50,880人,猶太人28,000人,基督徒(大部分是希臘東正教徒)15,400人。[4]根據聯合國大會第181號決議,雅法成為規劃中的阿拉伯人國家的飛地。不過該飛地不包括雅法北部猶太人居住的地區。[5]阿拉伯人對此強烈反對。
1948年4月25日,伊爾貢對雅法發動攻勢。[6]後來英國軍隊介入,迫使伊爾貢進攻暫停。同時哈加納佔領了雅法以東的村莊。[7]由於迫在眉睫的危險和陸地交通被猶太人軍事組織封鎖,許多阿拉伯人從海路逃離雅法(很多人逃到了加沙和汗尤尼斯)。1948年5月14日,由於英國警察和軍隊從雅法撤離,雅法向哈加納投降。此時只有4000名穆斯林仍然留在雅法。[8]
1949年10月4日,以色列政府決定將雅法併入特拉維夫[9]。1950年8月19日,特拉維夫更名為特拉維夫-雅法。[10]
猶太人接管雅法後,雅法所有的街道名稱都被更改。[11]
註釋
編輯- ^ Excavations at Ancient Jaffa (Joppa). Tel Aviv University. [2011-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9).
- ^ Judges 5:17. [2011-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 ^ Tel Aviv History. Yahoo UK Travel. [2007-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5).
- ^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1945, p. 27
- ^ A/RES/181(II)(A+B), Resolution 181 (II). Future government of Palestine (UN Partition Plan details),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29 November 194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6 April 2013, The area of the Arab enclave of Jaffa consists of that part of the town-planning area of Jaffa which lies to the west of the Jewish quarters lying south of Tel-Aviv, to the west of the continuation of Herzl street up to its junction with the Jaffa-Jerusalem road, to the south-west of the section of the Jaffa-Jerusalem road lying south-east of that junction, to the west of Miqve Israel lands, to the north-west of Holon local council area, to the north of the line linking up the north-west corner of Holon with the north-east corner of Bat Yam local council area and to the north of Bat Yam local council area. The question of Karton quarter will be decided by the Boundary Commission, bearing in mind among other considerations the desirability of including the smallest possible number of its Arab inhabitants and the largest possible number of its Jewish inhabitants in the Jewish State.
- ^ Morris, page 95.
- ^ Morris, page 100.
- ^ Morris, page 101: 'On 18 May Ben-Gurion visited the conquered cit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mmented:"I couldn't understand: Why did the inhabitants of Jaffa leave?"'
- ^ סיפוח יפו לת"־חוק א . הספרייה הלאומית. 1950-06-14 [2023-10-23] (希伯來語).
- ^ Arnon Golan (1995), The demarcation of Tel Aviv–Yafo's municipal boundaries, Planning Perspectives, vol. 10, pp. 383–398.
- ^ ידיעות עירית תל אביב. הספרייה הלאומית. 1951-10-14 [2023-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8) (希伯來語).
參考書目
編輯- Barron, J. B. (編). Palestine: Report and General Abstracts of the Census of 1922. Government of Palestine. 1923.
- Chelouche, Y.E. Arashat Hayai: 1870–1930 (英語:Reminiscences of My Life: 1870–1930). Tel Aviv: Babel. 2005. ISBN 965-512-096-1. OCLC 62317894 (希伯來語).
-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Village Statistics, April, 1945. Government of Palestine. 1945 [2023-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2).
- Hadawi, S. Village Statistics of 1945: A Classification of Land and Area ownership in Palestine.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Research Center. 1970 [2023-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8).
- Hütteroth, Wolf-Dieter; Abdulfattah, Kamal.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Palestine, Transjordan and Southern Syria in the Late 16th Century. Erlanger Geographische Arbeiten, Sonderband 5. Erlangen, Germany: Vorstand der Fränkischen Geographischen Gesellschaft. 1977 [2023-10-23]. ISBN 3-920405-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7).
- Lebor, Adam. City of Oranges. Arabs and Jews in Jaffa. New York: W.W. Norton & Co. 2007. ISBN 978-0-7475-8602-9.
- Levine, Mark. Overthrowing Geography, Jaffa, Tel Aviv, and the Struggle for Palestine, 1880–1948.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ISBN 0-520-23994-6.
- Le Strange, G. Palestine Under the Moslems: A Description of Syria and the Holy Land from A.D. 650 to 1500. London: Committee of the Palestine Exploration Fund. 1890. OCLC 1004386.
- Mills, E. (編). Census of Palestine 1931. Population of Villages, Towns and Administrative Areas. Jerusalem: Government of Palestine. 1932.
- Morris, B. The Birth of the Palestinian Refugee Problem, 1947–1949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ISBN 0-521-33028-9.
- Petersen, Andrew. A Gazetteer of Buildings in Muslim Palestine (British Academy Monographs in Archaeology) 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61–175 [2023-10-23]. ISBN 978-0-19-727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9).
- Šārôn Rôṭbard, Šārôn. ʻÎr levānā, ʻîr šeḥôrā (英語:White City, Black City). Tel Aviv: Babel. 2005. ISBN 978-965-512-096-7. OCLC 260080254 (希伯來語).
- Segev, T. 1949, the First Israelis. New York: Henry Holt. 1998. ISBN 0-8050-5896-6.
- Thomson, W.M. The Land and the Book: Or, Biblical Illustrations Drawn from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the Scenes and Scenery, of the Holy Land 2 1.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859.
- Weill-Rochant, Catherine. L'atlas de Tel Aviv : 1908–2008. Paris: CNRS Éditions. 2008. ISBN 978-2-271-06658-9 (法語).
- Yahav, Dan. Yafo, kalat ha-yam : me-ʻir roshah li-shekhunot ʻoni, degem le-i-shiṿyon merḥavi. Tel Aviv: Tamouz. 2004. OCLC 59707598 (希伯來語).
- Yavin, Shmuel. Bauhaus in Jaffa: Modern Architecture in an Ancient City. Tel Aviv: Bauhaus Center Tel Aviv. 2006. ISBN 965-906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