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寺路 編輯
靜安寺路(英語:Bubbling Well Road),是中國上海市南京西路在1862年-1945年之間所使用的路名。它起初作為上海公共租界的第一批越界築路而開闢,正式劃入租界後,成為東西橫貫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主幹道。該路東起西藏中路,接南京路,西到大西路(延安西路),全長3,866米,相傳是30年代上海灘傳奇人物丁力母親的住居所在。
歷史
編輯1862年以前,靜安寺路沿線尚為一片郊外的水稻田,如同江南其他地區一樣,也有無數的小河浜縱橫其間;在大片精耕細作的農田中間,散佈有不少村落,如王家厙(今石門路一帶)。
郊區越界築路
編輯靜安寺路的起源與兩件事有關:外僑賽馬和太平天國戰爭。
上海開埠不久,一批熱衷於賽馬的英國僑民於1848年在當時的租界外租地82畝(今南京路、河南路、寧波路、山西路圍合的區域,同年劃入租界),興建了上海第一個跑馬廳,前往外灘的通道被稱為花園弄,即南京路的前身。1853年,小刀會佔領縣城,2萬華人湧進租界[1],造成地價暴漲,於是跑馬總會將第一跑馬廳高價賣出,而在租界西部空地上新建了佔地171畝的第二跑馬廳,其界限即今湖北路、海口路、北海路、西藏中路、六合路、芝罘路和浙江中路構成的圓弧形。
1860年-1862年,李秀成率領太平天國大軍,連續攻陷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杭州、湖州、嘉興、寧波等蘇南浙北的大部分城市,這些地方以富裕著稱,有產者眾多;加之歷來科舉鼎盛,大批士子恐為激烈反儒的太平天國所不容,於是數以十萬計的居民聞風而逃,蜂擁前往上海租界避難。致使上海租界內人口增加了10倍以上。精明的外商抓住時機,在公共租界西部(大致從河南路到西藏路)尚未開發的地段上建造大批中西合璧的連排式房屋[2]租給這些富裕的中國難民,興起19世紀上海規模最大的一次房地產熱潮。於是,跑馬總會又將第二跑馬廳以十倍於原價的價格出售,在原址上開闢密集的街道,以興建更多的石庫門房屋。
1862年,跑馬總會在公共租界西部界限泥城浜[3]以西購買了466畝土地,將跑馬廳遷到那裏[4]。同時,利用出售第二跑馬廳的部分餘款,在第三跑馬廳的北側修築了一條用於驅馳馬車的大道,東面經過泥城浜上的木橋連接租界內的大馬路(南京路),西面一直通往7華里外古老的靜安寺。這條新辟道路被命名為Bubbling Well Road,中文名稱為湧泉路或靜安寺路。靜安寺路是上海最早的一批越界築路之一。
19世紀後半葉,在公共租界向西伸展的幾條越界築路中,新閘路由於臨近水路要道蘇州河,航運便利,形成由石庫門里弄構成的人口密集的街區,聚集了大批中下層市民。與新閘路不同,靜安寺路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仍然大體保持着低密度的郊區風貌,沿線只有少數中外上流社會的鄉村別墅,以及一些休閒、娛樂場所。在斜橋一帶,中國高級官員盛宣懷、邵友濂等均建有規模宏大的公館。
高檔住宅區
編輯1899年5月,上海公共租界大規模拓展,拓展的方向為西、北、東三面。其西部界限從西藏路一直向西推進了3公里多,直到靜安寺以西的五聖廟(今國際貴都大酒店門前),於是當時的整條靜安寺路都被劃入界內。
1900年的義和團事變結束以後,中外關係趨向緩和,外商對華投資大幅度增加。從20世紀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的十餘年間,在上海經商致富的洋行大班們(多數是英國人)紛紛選擇靜安寺路興建大型獨立式花園別墅,不久這條馬路沿線就形成上海最早的一片高級花園住宅區。
向商業區演變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上海進入工商業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這時,位於靜安寺路南面、1914年新拓展的上海法租界西區在戰後的10年間得到大規模開發,迅速形成在環境、設施等方面比靜安寺路更為完善的新住宅區,取代了靜安寺路上海最佳住宅區的地位。同時,上海公共租界本身也繼續向西越界築路,這樣形成的愚園路、大西路、虹橋路也吸引了不少上流社會人士前去定居。
此後20年間——1920年代和1930年代,靜安寺路兩側風貌迅速發生變化,從以獨立式花園住宅為主演變為以公寓和新式里弄為主。斜橋盛公館和邵公館均拆除改建為新式里弄,邵公館在1929-1930年改建為同和里(688弄)。
隨着人口密度的增加,沿路陸續開設眾多商店,漸漸形成上海西區的商業中心。不過,靜安寺路商業街的氣氛與東面喧囂的南京路(今南京東路)截然不同,經營方向趨向高檔,以高級舞廳、電影院、咖啡館和時裝店聞名。1934年在靜安寺路東段派克路(Park Road,今黃河路)口落成了遠東第一高樓國際飯店(Park Hotel)。
這一時期,靜安寺路本身也繼續越界向西修築。1918年,靜安寺路向西越界延伸至地豐路。1921年,靜安寺路繼續向西延伸(今延安西路),與大西路呈銳角斜交。
孤島時期
編輯1937年8月13日,空前激烈的淞滬會戰爆發,在持續3個月的戰事期間,上海租界以外的地區幾乎全部化為廢墟,上百萬來自閘北、南市以及虹口日本勢力範圍[5]的大批商賈和難民為避難蜂擁而入形勢如同「孤島」的租界,靜安寺路附近人口更為稠密,不少名店從市內其它地段遷入靜安寺路營業,商業更趨繁榮。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立刻進佔租界,靜安寺路的鼎盛時期就此結束。
改名南京西路以後
編輯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1945年國民政府正式接收上海租界,將靜安寺路更名為南京西路。
管理
編輯越界築路時期
編輯靜安寺路最初由跑馬總會開闢、管理,使用這條大道的車馬必須付費。1866年,跑馬總會將靜安寺路移交給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進行管理維修。1863年7月,工部局每天派2名巡捕到租界外靜安寺路巡邏。1882年,靜安寺路上行駛的馬車數量大增,工部局增派4名巡捕。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工部局以上海形勢不穩定為由,在卡德路正式設立捕房,並增加1名印籍巡長和15名印捕。
租界時期
編輯1899年,靜安寺路劃歸租界管理。這時,上海公共租界實行分區制度,西藏路以西新拓展的部分,包括靜安寺路,被歸為該租界的西區。靜安寺路地區分屬3個捕房管理:
- 靜安寺捕房:1895年,卡德路捕房改名為靜安寺捕房。1903年,該捕房遷至位於租界邊緣的愚園路7號新址。該捕房轄區東以同孚路、卡德路、麥根路為界,與新閘路捕房轄區相連,南臨洋涇浜,北至蘇州河,西到租界邊界。1933年轄區調整後,靜安寺捕房轄區東界改為慕爾鳴路和麥特赫斯脫路起,北界改為新閘路。
- 新閘路捕房:該捕房成立於1899年,該捕房轄區西以同孚路、卡德路和麥根路為界,與靜安寺捕房轄區相鄰,東以泥城浜(西藏路)為界,與老閘捕房轄區相鄰,南臨洋涇浜,北至蘇州河。1933年其轄區南界改為靜安寺路,西界改為麥特赫司脫路(含該路)。
- 成都路捕房:該捕房成立於1932年,位於靜安寺路與威海衛路之間的成都路360號,轄區南至愛多亞路、呂宋路及福煦路(公共租界南部邊界),北至靜安寺路,東至西藏路(不含),西至慕爾鳴路(含)。
市政建設
編輯靜安寺路最初為土路,長約3.22公里。自1869年-1896年,靜安寺路陸續鋪設碎石路面。1891年,馬路兩側種植了懸鈴木。
1914年,卡德路以東路段改用瀝青碎石修築。1927年,靜安寺路全路改鋪瀝青混凝土路面。這時,靜安寺路路幅寬達50呎(15.25米)。
1865年,位於泥城浜和蘇州河口的大英自來火房正式向公共租界供應煤氣,不久,靜安寺路列入煤氣供應範圍,不僅供沿線居民使用,工部局還在沿路安裝了煤氣路燈。
1883年8月1日,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楊樹浦水廠開始供水,其供水範圍也包括當時位於租界以外的靜安寺路。
1882年7月26日,英國人立德祿開辦的上海電氣公司南京路電廠開始供電。以後在與煤氣公司的競爭中逐漸佔據優勢。
住宅
編輯1862年以前,靜安寺路沿線只有王家厙(音:shè)等一些分散的村落,民居都是中國江南傳統風格,常常沿着小河浜呈帶狀分佈。這些小型村落在後來的城市建設中均被改建,已無蹤跡可尋。
花園別墅
編輯19世紀後期,靜安寺路闢築不久,在該路的中段斜橋(今吳江路、石門路口)一帶,有3座名門望族興建的豪華的花園式公館:斜橋盛府——盛宣懷公館(靜安寺路北側,今成都路兩側、鳳陽路以南);斜橋李府——李鴻章的五弟李鳳章公館;斜橋邵府或道台花園——邵友濂公館(靜安寺路北側,今石門路以東、鳳陽路以南)。距李府不足百米,還有浙江湖州南潯鎮巨商、「四象」[6]之一劉錦藻宅第,院內有四幢豪華的西式洋樓。這些家族多年比鄰而居,互通婚姻,在清末民初顯赫一時。
從20世紀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的十餘年間,在上海經商致富的洋行大班們(多數是英國人)紛紛選擇靜安寺路興建帶網球場的大型獨立式花園別墅,不久這條馬路沿線就形成上海最早的一片帶狀分佈的高級花園住宅區,如滄洲別墅(1900年建,已拆除,今錦滄文華大酒店處)、英國滙豐銀行大班住宅(1906年建,已拆除,今上海商城處)。不過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則是猶太房地產大亨哈同在1909年建成的愛儷園(今上海展覽中心處)。大班們常常在下午帶着妻子,乘坐敞篷馬車,互相拜訪,喝漫長的英國式下午茶,是這條馬路上的典型風景。[7]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靜安寺路上便很少新建花園住宅,只有永安公司老闆郭氏兄弟的2幢花園住宅(1926年,今市外辦)是個例外。
公寓大樓
編輯在1919年-1941年的20多年間,靜安寺路上由東向西落成了數十幢高級公寓:東萊大樓(1927年)、靜安新村(1938年)、靜安大樓(1931年)、同孚大樓(1934年)、德義大樓(1930年)、麥特赫斯脫大樓(今泰興大樓,1933年)、大華公寓(1932年)、中央公寓(1931年)、重華公寓(1911年)、花園公寓(1926年)、平安大樓(1925年)、安登別墅(1937年)、愛林登公寓(今常德公寓,1935年,張愛玲舊居)。
新式里弄
編輯同一時期,沿靜安寺路兩側,房地產商陸續建造了大批新式里弄,如靜安別墅(1926年)、延年坊(1928年)等。
娛樂業
編輯19世紀
編輯靜安寺路上第一座休閒、娛樂場所是1862年遷到此處的上海跑馬廳。跑馬廳位於靜安寺路東端,佔地466畝,由旅居上海的外僑組織跑馬總會(SHANGHAI RACE CLUB)進行管理。賽馬日期從同治二年(1863年)到民國8年(1919年)每年舉行兩次。春季賽馬於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秋季賽馬於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每次進行4天。1920年以後,增加了幾天預賽,有時也在周末和節日舉行賽馬。1945年,上海市政府計劃接管跑馬廳,不同意跑馬廳再開賽馬,跑馬總會則提出要求,要在郊區以10倍的土地建成新賽馬場與之交換,雙方未能達成協議。1951年8月28日,上海軍管會接管跑馬廳,將其改建成人民公園和人民廣場。1954年,跑馬總會大樓也被改為上海圖書館。
靜安寺路上第二座休閒、娛樂場所是1879年英國人福布斯(Francis Blackwell Forbes)[8]、格羅姆和凱爾在此創辦的英國鄉下總會(Country Club)。該年7月,建造了俱樂部樓。俱樂部內設有舞廳、桌球房、酒吧間、網球場和高爾夫球場等,專供英國僑民娛樂。[9]
1882年,無錫人張叔和在靜安寺路斜橋總會以西(後來的麥特赫司脫路口,今泰興路口)購買了一座英國僑民的別墅,改建為味蓴園,俗稱張園,面積達60畝。1885年,張園對外開放,在綠草如茵的優雅環境中,設立許多在當時新奇的遊樂設施,如彈子房、電氣屋、照相室、網球場,可以在安塏第跳舞、宴客或演講集會,可以在「海天勝處」看戲,還可以聽說書、評妓、購物,吸引了大批熱衷於追逐新鮮事物的上海華人居民,樂此不疲。張園是晚清時期上海頗有盛名的公共活動場所,名列當時上海私家花園中的三大名園(另兩園為愚園[10]、徐園)之冠。從市區乘坐馬車來張園遊玩,是晚清時期上海各界最受歡迎的一項活動。直到1918年,由於市中心區已經開設更新穎的遊樂設施,張園被出售改建為里弄住宅。
20世紀
編輯- 電影院:
1914年,西班牙商人拉莫斯(Ramos)在靜安寺路和白克路口開設了奧令配克影戲院(Olympic,今新華電影院),這是第一家開在西區的電影院。1917年,拉莫斯又在卡德路(今石門二路)口投資興建卡德大戲院。1928年底,豪華型影戲院大光明開業。1930年,大華飯店露天影戲院(原大都會娛樂中心,今已拆除建梅龍鎮廣場)開張營業。1939年2月,平安大戲院(今平安迷你電影院)由美商雷華影片公司葛安農、勃力倆人在西摩路(今陝西北路)口投資建成開業。1930年代末,被譽為「遠東最新型的藝術影宮」美琪大戲院籌建。1930年代,重建的大光明大戲院因其宏大的規模,被譽為「遠東第一」電影院。
- 舞廳:
1930年代,靜安寺路舞廳業發展迅猛。繼大華舞廳後,先後開業的有被譽為「遠東最高樂府」百樂門舞廳、新仙林舞廳、大都會舞廳、維也納舞廳(今市化工職防所和555商廈)、上海麗都花園、夜總會舞廳(今春蘭集團上海總部)等。百樂門、新仙林、大都會、維也納、喜臨門、夜總會舞廳等娛樂場所紛紛開業。1949年以後,社會風尚轉變,這些舞廳紛紛停業。
- 西僑青年會:
- 新世界遊樂場:
商業
編輯靜安寺路的西端,即靜安寺門前一段,在1881年以後形成一處廟會集市。在1862年太平天國進攻上海的戰事中,太平軍一直攻打到靜安寺才受阻撤退,寺廟就在這時毀於戰火。到1881年(清光緒七年),靜安寺被修復,那年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附近的鄉民開始來到寺前,設攤出售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該處廟會集市前後一共存在了83年之久,直到1963年才告結束。
從1920年代起,隨着人口密度的增加,靜安寺路沿街陸續開設百餘家服務於周邊上層居民的商店,漸漸形成上海西區的商業中心。尤其是1932年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後,由於靜安寺路地處租界,安全較有保障,來此開業的商店大幅增加,市面益趨繁榮,全街已擁有商店378家。其中在西摩路(今陝西北路)附近,集中分佈了10多家皮貨店;哈同路(今銅仁路)至赫德路一段,則聚集了11家木器店。不過,靜安寺路商業街的氣氛與東面喧囂的南京路(今南京東路)截然不同,經營方向趨向高檔,以高級舞廳、電影院、咖啡館和時裝店聞名。該路和位於法租界的霞飛路的風格類似,是上海主要的2條以高檔、時尚為特色的商業街。
在1937年-1941年的孤島時期,靜安寺路附近人口更為稠密,從市內其它地段遷入靜安寺路營業的名店有雷允上、徐重道中藥店,公成、泰昌食品店,梅龍鎮酒家等,並在大華路、麥特赫司脫路和愚園路口開設了大華、南海、靜安、百樂4大商場,靜安寺路的商業達到繁盛的頂點,兩側店鋪增加到475家。西部租界邊緣的靜安寺周邊地區聚集了近百家各類店鋪,形成滬西鬧市。
- 服飾業:鴻翔公司(1917年)、亨生西服店(1933年)、開開公司(1936年)、第一西比利亞皮貨公司、湯姆生皮鞋店(1930年);
- 西餐、西點、咖啡館:
靜安寺路從慕爾鳴路到小沙渡路之間是西餐、西點、咖啡館的集中區域,分佈有10多家這類店鋪,包括皇家、地地司(DDS)、麗娜、康生、凱司令(1928年)、泰利、新沙華、喜臨門、飛達、來喜等。
- 中西藥業:聖喬其藥房(1929年,俄國人開辦)、華懋藥房、屈臣氏藥房、九和堂(1934年)、雷允上、徐重道;
- 其他:得利車行(1922年)、南京理髮店(1933年)、白玫瑰理髮店(1934年)、正章洗染公司(1925年)。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駐租界。此後日本為應付戰場的擴大,實行物資統制,食米、棉布、火柴、肥皂、煤球等生活日用品實行配給或限量供應,導致商業頓時萎縮,靜安寺路沿線商店大批歇業。為節約用電,當局限制霓虹燈;不久為防備美軍空襲,又實行燈火管制,夜間一片漆黑,「夜上海」的繁華景象消失。
抗日戰爭結束後,南京西路一度恢復繁榮,又有一批新店開設,如高美時裝店、第五街皮鞋店、富麗綢布店、萬象照相館等。
1948年,國共內戰進入白熱化,造成物資緊缺,物價飛漲,南京西路也出現搶購風潮。下半年戰爭形勢逆轉,上海富裕階層大量外遷,以經營中高檔商品為主的南京西路商業失去客源,不少店鋪關門歇業。
交通
編輯1862年以前,如同江南水鄉其它地方一樣,上海人出門遠行都是乘船,在附近地區一般靠步行,只有官員或婦女外出時乘坐轎子。上海人去靜安寺進香一般都是乘船,往返需要一天時間。由於河道密如蛛網,所以雖然河道很狹窄,進香船隻眾多,但並不容易造成堵塞。
人力車
編輯晚清時期,許多前往張園遊玩的上海人都是乘坐兩種人力車:江北車(獨輪車)和黃包車。
1862年,李鴻章組建的淮軍在英國軍艦護送下進入上海,從東側攻打太平軍。戰爭結束後,淮軍從安徽家鄉帶來用來運輸輜重的木製獨輪車被上海人所接受,有數以千計的江北車在街頭川流不息地奔走,成為上海一段時期內的主要運輸和代步工具。這種貨客兩用的手推獨輪車被上海人稱為「江北車」或「羊角車」。由於車輛超載或貨物綑紮不牢,獨輪車造成的傷人事故時有發生,因此1888年,租界當局還公佈了《手推車規章》,規定江北車裝物的體積和重量(一次載重不得超過450斤)。
1873年,一位叫米納(Menard)的法國人將一種來自日本的人力二輪車引進上海,並向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申請開展人力車客運服務,得到批准。由於這種人力車比江北車輕便得多,並且在陰雨天氣也可行駛,車上還有篷帳,下雨不濕衣服,因此很快受到市民歡迎,被稱為「黃包車」。黃包車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是上海主要的客運車種。
馬車
編輯上海原來沒有馬匹,更沒有馬車。來到上海的西方僑民愛好養馬和賽馬,於是有許多馬匹源源不斷地運抵上海。其中大部分馬匹被淘汰下來,不能入選為賽馬,於是在1867年,一位叫帕梁特(B·Pallant)的西班牙人就收購被淘汰的賽馬創辦了龍飛馬車行(Shanghai Horse Bazaar Motor Company)[11]。不久,一位叫陶善鐘的浦東顧家路人利用自己曾在跑馬廳任調馬師時建立的關係,以低廉的價格收購馬匹,開設「善鍾車行」。這兩家車行控制了上海80%以上的馬車。馬車車速較快,因此尤受前往靜安寺路等郊區遊玩的各界人士歡迎。但快速奔馳的馬車比人力車更容易造成傷人事故,因此,在1899年公共租界出台的《巡捕房職務章程》中,第三十項為《馬路章程》,共17條,詳細規定行人與車輛之間的行為準則和處罰條例,如車輛靠左側行駛、右側超車[12]、路口減速等。
有軌電車
編輯1908年,英商上海電車公司在上海公共租界開闢了8條有軌電車線路[13]其中最早開闢的一條是3月5日開通的一路,線路從靜安寺車棧(赫德路,今常德路80號)經愛文義路、卡德路(今石門二路)、靜安寺路、南京路(今南京東路)至廣東路外灘的上海總會,線路總長6.04公里,從此靜安寺路的交通大為便利。
汽車
編輯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時(leing)將兩輛汽車帶進上海。汽車從此逐漸進入少數上海居民的家庭,另有一些汽車出租行經營出租汽車業務。
1924年,英國商人阿諾爾特組建中國公共汽車公司,開闢靜安寺至外灘的公共汽車線路(9路)。1934年4月1日,該公司又從英國引進雙層公共汽車,投入從靜安寺到虹口公園的線路。至1937年,民國13年10月,由英汽開闢從靜安寺至外灘的汽車線路,營業一個月後延伸至外白渡橋。
與靜安寺路交匯的道路
編輯- 西藏路(Thibet Road)——今西藏中路
- 派克路(Park Road)——今黃河路
- 梅白格路(Myburgh Road)——今新昌路
- 馬霍路(Mohawk Road)——今黃陂北路
- 成都路(成都北路)
- 青海路(Tsinghai Road)
- 斜橋弄(Love Lane)——今吳江路
- 白克路(Burkill Road)——今鳳陽路
- 卡德路(Carter Road)——今石門二路
- 同孚路(Yates Road)——今石門一路
- 麥特赫司脫路(MedhurstRoad)——今泰興路
- 慕爾鳴路(Moulmein Road)——今茂名北路
- 大華路(Majestic Road)——今南匯路
- 戈登路(Gordon Road)——江寧路
- 西摩路(Seymour Road)——今陝西北路
- 小沙渡路(Ferry Road)——今西康路
- 哈同路(Hardoon Road)——今銅仁路
- 赫德路(Hart Road)——今常德路
- 海格路(Avenue Haig)——今華山路
- 地豐路(Tifong Road)——今烏魯木齊北路
- 大西路(Great Western Road)——今延安西路
沿路古典建築
編輯- 南京西路104號——華安大樓(今金門飯店 ), 建於1926年
- 南京西路150號——西僑青年會(今上海體育大廈 ),建於1928年
- 南京西路170號——國際飯店,建於1934年
- 南京西路216號——大光明電影院,建成於1928年
- 南京西路325號——跑馬總會(今上海美術館,1933年)
- 南京西路702-722號——上海猶太總會(春蘭集團),建於1911年
- 南京西路770-778號——德義大樓,建於1928年
- 南京西路801號——同孚大樓(原中國銀行西區分行),建於1935年
- 南京西路868-882號——大華公寓,郭紹虞舊居,建於1932年
- 南京西路934號——麥脫赫斯脫大樓(今泰興大樓),建成於1934年
- 南京西路962號——上海少年兒童圖書館(原上海兒童私立圖書館 ),建於1941年
- 南京西路1025弄——靜安別墅,建成於1932年
- 南京西路1081弄20號——虞洽卿舊居
- 南京西路1400—1418號——郭宅(今市政府外事辦公室),原永安公司創始人郭樂、郭順舊居,建於1924年
- 南京西路1522弄住宅——花園住宅,原由上海房地產商程霖生擁有
- 南京西路1550號——程霖生公館(今上海市公安局靜安分局 )
- 常德路195號(南京西路常德路口)——常德公寓,張愛玲舊居,建成於1936年
- 南京西路1686號——靜安寺。
現狀
編輯該路大部分路段至今仍然基本保持租界時代大約20米的路幅,綠化良好,只有小沙渡路(西康路)和哈同路(今銅仁路)間的一小段在1954年修建中蘇友好大廈(今上海展覽館)時拓寬,1984年,這一段鋪設彩色行人路板。
該路仍是上海綠化較好的馬路之一,東端是由跑馬廳改建的上海人民公園,西端是由萬國公墓改建的靜安公園。
雖然南側建成了延安高架路,該路仍是上海東西交通幹道之一,有20餘條公交線路途經該路,兩側各種機構眾多。
該路自1980年代後,新建了一批現代化的高層旅遊賓館和商務樓——上海商城(波特曼香格里拉酒店)、錦滄文華大酒店、靜安希爾頓酒店、上海國際貴都大飯店、上海賓館、靜安賓館和百樂門大酒店。
該路仍是上海重要商業街之一,雖然在1949年以後店鋪大量減少,經營檔次和服務質量明顯降低,但自1992年以後,該路重現了昔日霓虹燈閃爍的夜景,多數店鋪得到改造,同時新建從南匯路(原大華路)到西康路(原小沙渡路)的梅龍鎮廣場、中信泰富和上海恒隆廣場三大商廈,形成上海的高檔商業中心之一。
註釋
編輯- ^ 而外僑只有300多人
- ^ 石庫門的起源
- ^ 今西藏中路
- ^ 今人民廣場和人民公園
- ^ 受到數十萬中國軍隊的猛烈進攻
- ^ 當地稱家產在1000萬兩銀子以上的富戶為「大象」
- ^ 見費惟愷:《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三章
- ^ 存档副本. [2021-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9).
- ^ 舊址今為上海有線電視台。
- ^ 1890年,寧波富商張氏在靜安寺東側建造。
- ^ 存档副本. [2021-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30).
- ^ 該條例採用英國交通習慣
- ^ 1路,靜安寺至上海總會;2路,楊樹浦至上海總會;3路,卡德路至虹口公園;4路,北站至上海總會再迂迴至北站;5路,卡德路至芝罘路;6路,靜安寺至北站;7路,卡德路至茂海路(今海門路);8路,北站至東新橋(今浙江中路延安東路)。
- ^ 此路的西藏路至成都路和卡德路至哈同路兩段已被列為重要景觀路段和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
參閲
編輯- 《劍橋中華民國史》
- 《上海公共租界史稿》
- 《上海名街志》
- 《靜安區志》
- 《上海租界志》
- 《中國租界史》
- 《上海市政工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