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亞馬來國民黨

历史政党(1945—1948)

馬來亞馬來國民黨馬來語ڤرتي كبڠسأن ملايو ملايا),於1945年10月17日在霹靂怡保成立。該黨是馬來亞日佔時期結束後出現的第一個馬來亞政黨。

馬來亞馬來國民黨
Parti Kebangsaan Melayu Malaya
ڤرتي كبڠسأن ملايو ملايا
簡稱PKMM
創始人莫赫達魯丁·拉索英語Mokhtaruddin Lasso
成立1945年10月17日
解散1948年
前身馬來青年團
繼承者馬來亞人民黨[1]
馬來亞勞工黨
泛馬回教黨
巫統(左翼)
青年組織覺醒青年團
婦女翼覺醒婦女組[2]
意識形態左翼民族主義
大馬來由
馬來民族主義
社會主義
建國五項原則
反帝國主義
政治立場左翼極左翼
國內組織人民力量中心
官方色彩紅色、白色
馬來亞榮耀旗
馬來亞榮耀旗
馬來西亞政治
政黨 · 選舉

馬來國民黨的主要目標是實現馬來亞的完全獨立並反對任何形式的英國殖民統治。該黨所採用的五項原則是信仰真主、民族主義、人民主權、普遍兄弟情誼和社會正義。這些原則反映了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的建國五項原則,許多馬來國民黨活動家受到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發展的影響,並尋求在「大馬來由」中統一印度尼西亞和馬來亞的民族主義鬥爭。

為了回應英國提出的馬來亞聯合邦計劃,馬來國民黨作為人民力量中心的成員,與全馬聯合行動理事會下的其他非馬來政治團體結成聯盟,成立了AMCJA-PUTERA聯盟。它們共同制定了《人民憲章》,呼籲普遍公民權和民主治理,但遭到英國拒絕。

隨着馬來亞聯合邦的成立以及英國對馬來左翼政黨和馬來亞共產黨的鎮壓,馬來國民黨被迫解散,但其許多成員繼續在馬來亞政治中發揮重要作用。

歷史

編輯

馬來亞馬來國民黨成立於1945年10月17日,在16日至17日間舉行成立大會。除了各州代表外,出席會議的還有北大年府代表東姑馬哈茂德·馬希丁和雪蘭莪蘇丹希沙慕丁沙的代表,此前蘇丹向大會捐獻了50,000美元[3]。第一屆中央委員會組成如下:

出席會議的人來自不同背景,包括共產主義者、保皇黨、民族主義者、伊斯蘭傳教士、社會主義者、學生以及馬來文化和習俗的支持者[4]。大會宣佈馬來亞馬來國民黨的目標如下:

  • 團結馬來人,同時在馬來人的思想和心中植入民族主義精神,並將馬來亞與印度尼西亞通過「大馬來由」團結起來。
  • 倡導言論、行動、思想和教育自由。
  • 通過促進創業和發展農業,重振馬來人的經濟地位,從而提高馬來人的生活質量。
  • 獲得種植農作物的自由。耕種者應該免繳土地稅,並被允許在任何市場出售他們的收穫。
  • 要求為馬來人提供國立學校,讓他們可以免費學習任何科目。
  • 要求自由出版書籍和教導民主,以提升馬來人的政治參與並鼓勵馬來人的民族主義。
  • 與國內其他種族和諧合作,建立馬來亞統一戰線,以實現馬來亞作為大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一部分的獨立和繁榮。
  • 支持印度尼西亞人民爭取獨立的運動。[5]

1946年,莫赫達魯丁·拉索離開馬來亞前往印尼後[6],布哈努丁接任領袖。新的領導層組成如下:

  • 布哈努丁 - 領袖
  • 依薩莫哈末 - 副領袖
  • 祖基菲里·奧尼 - 秘書
  • M·馬扎 - 副秘書
  • 巴哈魯丁·塔希爾 - 財政
  • 阿末·博斯達曼 - 青年團長
  • 沙烈 - 社會活動負責人[7]

截至1947年,該黨有53,380名黨員,其主要據點位於霹靂州和彭亨州[8]

州屬 成員總數 活躍程度
霹靂 13350
彭亨 7100
丁加奴 5560
馬六甲 4970
雪蘭莪 4950
檳島 3600
吉蘭丹 3080
新加坡 2740
森美蘭 2620
威省 1640
柔佛 1530
玻璃市 920

布哈努丁和青年團長博斯達曼之間的緊張關係導致了獨立的婦女翼和青年翼的成立。博斯達曼主張採取激進行動挑戰殖民統治。博斯達曼成立了激進的覺醒青年團桑西雅·法姬亞英語Shamsiah Fakeh則成立了覺醒婦女組

事後

編輯

隨着英國於1948年宣佈緊急狀態以及對馬來左翼政黨和馬來亞共產黨的鎮壓,馬來國民黨的運作能力大大削弱。覺醒青年團是第一個被查禁的組織,民族主義領袖如布哈努丁阿末·博斯達曼依薩莫哈末和卡蒂雅·西德克被捕入獄。此後,馬來國民黨的活動分裂了。一些人從政壇退休,另一些人則尋求從巫統內部產生政治變革。前馬來青年團和馬來國民黨成員穆斯塔法·侯賽因在巫統主席選舉中僅以一票輸給了東姑阿都拉曼 。其他成員如桑西雅·法姬亞和慕沙阿末則加入馬來亞共產黨,在叢林中繼續對抗英殖民政府。還有一些人則會繼續創立或領導其他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或伊斯蘭主義政黨。獲釋後,阿末·博斯達曼成立了馬來亞人民黨依薩莫哈末加入了馬來亞勞工黨並在日後成為主席,兩人後來共同成立了馬來西亞無產階級黨布哈努丁則加入了泛馬回教黨,從1956年領導該黨直至他於1969年去世。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ani, Rustam. Social Roots of the Malay Left. SIRD. 2008: 30. ISBN 978-9833782444. 
  2. ^ Heng, Geraldine. A Great Way to Fly. Feminist Genealogies, Colonial Legacies, Democratic Futures.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36–37. ISBN 978-0-415-91212-9. 
  3. ^ 3.0 3.1 C.D., Abdullah. The Memoirs of Abdullah C.D. (Part One): The Movement until 1948. Petaling Jaya: SIRD. 2009: 59. ISBN 9789833782642. 
  4. ^ Khairudin Aljunied, Syed Muhd. Radicals: Resistance and Protest in Colonial Malaya. Illinoi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2015: 103. ISBN 9780875804927. 
  5. ^ Khairudin Aljunied, Syed Muhd. Radicals: Resistance and Protest in Colonial Malaya. Illinoi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2015: 103–104. ISBN 9780875804927. 
  6. ^ C.D., Abdullah. The Memoirs of Abdullah C.D. (Part One): The Movement until 1948. Petaling Jaya: SIRD. 2009: 76. ISBN 9789833782642. 
  7. ^ C.D., Abdullah. The Memoirs of Abdullah C.D. (Part One): The Movement until 1948. Petaling Jaya: SIRD. 2009: 82. ISBN 9789833782642. 
  8. ^ Stockwell, A.J. British Policy and Malay Politics During the Malayan Union Experiment 1942-1948. Kuala Lumpur: MBRAS. 1971: 142. 

來源

編輯
  • Amoroso, Donna (2014) Traditionalism and the Ascendancy of the Malay Ruling Class in Colonial Malaya, Petaling Jaya: SIRD
  • Ariffin Omar (2015) Bangsa Melayu: Malay Concepts of Democracy and Community 1945-1950, Second Edition, Petaling Jaya: SIRD
  • Mustapha Hussain (2004) Malay Nationalism before UMNO: The Memoirs of Mustapha Hussain, Singapore: NUS Press
  • Noor, Farish (2015) The Malaysian Islamic Party PAS 1951-2013: Islamism in a Mottled Nation, Petaling Jaya: SIRD
  • Shamsiah Fakeh (2009) The Memoirs of Shamsiah Fakeh: From AWAS to 10th Regiment, Petaling Jaya: SI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