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亞速爾亞熱帶風暴

2005年亞速爾亞熱帶風暴(英語:2005 Azores subtropical storm)是創紀錄的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第十九個可以命名的風暴,不過由於在操作上將其歸類為非熱帶低氣壓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並沒有給之命名。這場風暴於10月4日由大西洋東部一片具有亞熱帶特徵的低氣壓區發展而成,持續的時間很短,10月4日穿過亞速爾群島後不久就在10月5日重新轉變成溫帶氣旋,沒有出現任何因這場風暴造成破壞或人員傷亡的報道。系統殘餘之後由一股冷鋒吸收,之後轉變成了颶風文斯,這場颶風對伊比利亞半島產生了影響。

亞速爾亞熱帶風暴
Azores subtropical storm
亞熱帶風暴(美國
風暴在亞速爾群島附近達到最高強度
形成2005年10月4日
消散2005年10月5日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50英里/小時(85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997毫巴百帕);29.44英寸汞柱
死亡無報告
影響地區亞速爾群島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結束數月之後,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對颶風季及期間出現的所有獲得命名的氣旋進行回顧,氣象預報員傑克·貝文(Jack Beven)和埃里克·布雷克(Eric Blake)確認了這個之前沒有發現的亞熱帶風暴存在。雖然其生成位置不同尋常,並且風場也異常之寬,但系統還是有着層次分明的對流中心圍繞在暖心周圍,這正是亞熱帶風暴的標誌。

氣象歷史

編輯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62 km/h)
  熱帶風暴(63–118 km/h)
  一級(119–153 km/h)
  二級(154–177 km/h)
  三級(178–208 km/h)
  四級(209–251 km/h)
  五級(≥252 km/h)
  未知

這個天氣系統源於9月28日加那利群島以西海域的一股上層低氣壓,之後幾天裏低氣壓逐漸組織起來,產生了幾次對流爆發。系統核心為冷心,並因此保持着非熱帶狀態並逐漸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於10月3日在亞速爾群島的聖米格爾島西南方面約740公里洋面發展成一片廣闊的低氣壓區[1]。10月4日清晨,低氣壓區已經組織起來,對流也有所增加,系統發展成亞熱帶低氣壓[2],同時轉向東北進入一片迎面而來冷鋒前沿的暖區並增強為亞熱帶風暴。接下來風暴繼續向東北行進並有小幅增強,於當晚在接近亞速爾群島的過程中達到風速每小時85公里的最高強度。經過群島後風暴略有減弱並轉向東北偏北,10月5日清晨,這股亞熱帶風暴因為和冷鋒之間的相互作用而轉變成溫帶氣旋,並於當天晚些時候完全由冷鋒吸收[2]。由冷鋒吸收後形成的新系統和逐漸瓦解的鋒面系統分離,於10月8日轉變成亞熱帶風暴文斯,之後發展成颶風文斯,這場颶風對伊比利亞半島產生了影響[3]

起初氣象部門並沒有發現這個天氣系統曾經擁有亞熱帶特徵,但颶風季之後的多個發現都確認系統的確發展成了亞熱帶風暴。首先是雲層格局,其中心有深層對流環繞,並且組織性良好,環流中心層次分明。其次,系統核心更接近於熱帶氣旋的暖心,與溫帶氣旋的冷心相反。這一暖心本質也意味着天氣系統上沒有暖鋒或冷鋒依附,所以風暴前方和後方的溫度都沒有變化[4],直到與風暴沒有關聯的冷鋒經過亞速爾群島時才改變這一情況[5]衛星圖像表明系統中曾存在暖心,因此曾短暫成為熱帶風暴,但大範圍的風場以及上層的存在都確認這還只是一個亞熱帶風暴[2]

影響、分類和紀錄

編輯

亞速爾群島部分區域,特別是偏西面的島嶼報告出現了熱帶風暴強度的大風,其中聖瑪麗亞島Santa Maria Island)報告了這場風暴產生的最強風速,其十分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79公里,陣風時速則達到94公里[6]蓬塔德爾加達的持續風速為每小時61公里,記錄下的最高陣風時速達到85公里[1],不過沒有出現因這場風暴而造成破壞和人員傷亡的報道[2]

這場風暴起初沒有歸類為亞熱帶風暴,這一情況一直到2006年4月10日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進行重新評估後才得以改變。該部門每年都會對過去的颶風季進行重新分析,根據那些之前操作時未能獲得,之後才新發現的數據對風暴歷史做出頻繁的變更[2]。如果這場風暴當時就有發現,那麼將命名為亞熱帶風暴泰米(Tammy),而10月4日之後形成的風暴名稱也都將變更為其後的一個名字。颶風威爾瑪將會命名成「阿爾法」(Alpha),因為標準的命名名稱就是從AW為止,之後的風暴將使用希臘字母命名[7][8]。系統於10月4日增強成熱帶風暴,刷新了颶風季中形成時間最早的第19個熱帶或亞熱帶風暴紀錄[9],但紀錄被2020年大西洋颶風季颶風特迪打破。之前的紀錄由1933年大西洋颶風季一個沒有命名的天氣系統保持,於1933年10月25日形成[9]。此外,這也是有紀錄以來第4次在一年大西洋颶風季中形成的風暴數量達到19個[10]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Beven II, John L., Lixion A Avila, Eric S. Blake, Daniel P. Brown, James L. Franklin, Richard D. Knabb, Richard J. Pasch, Famie R. Rhome, and Stacy R. Stewart. Annual Summary: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of 2005 (PDF). Monthly Weather Review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8-03, 136 (3): 1131–1141 [2008-09-08]. Bibcode:2008MWRv..136.1109B. doi:10.1175/2007MWR2074.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1-26). 
  2. ^ 2.0 2.1 2.2 2.3 2.4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Unnamed Subtropical Storm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04-10 [2014-03-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1-07). 
  3.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Vince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02-22 [2006-05-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1-06). 
  4. ^ Computer Generated. History for Santa Maria, Azores: Week of October 2, 2005 through October 8, 2005. Weather Underground. 2005-10-08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3). 
  5. ^ Computer Generated. History for Santa Maria, Azores: Thursday, October 6, 2005. Weather Underground. 2005-10-06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3). 
  6. ^ Computer Generated. History for Santa Maria, Azores: Tuesday, October 4, 2005. Weather Underground. 2005-10-04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3). 
  7. ^ Bob King. Wilma should've been Alpha. Palm Beach Post. 2006-04-11 [2008-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0). 
  8. ^ Neal Dorst. What happens if they run out of names on the list?.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2007-05-08 [2008-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1). 
  9. ^ 9.0 9.1 NHC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hurricane best track ("HURDAT"). NOAA. 2008-01-01 [2008-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3). 
  10. ^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NHC/TPC Archive of Hurricane Seasons. NOAA. 2008-06-23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5). 

外部連結

編輯
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熱帶氣旋編輯
5
K
歷史
5
W
歷史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