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18號潛艇 (1935年)

U-18號(德語:U 18)是納粹德國戰爭海軍建造的二十艘II-B型近岸英語Coastal submarine潛艇(或稱U艇)之一。它由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承建,於1935年12月7日下水,至1936年1月4日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艇曾執行過十四次巡邏作戰,共計擊沉3艘、擊傷2艘同盟國中立國艦船,累積總噸位為9,701噸。1944年8月20日,U-18號在康斯坦察因蘇聯空襲而嚴重受損,延至當月25日自沉。其殘骸隨後由蘇聯人打撈上岸,於1947年5月26日在塞瓦斯托波爾附近遭蘇聯潛艇M-120號再度擊沉。

在羅馬尼亞加拉茨重新組裝的U-18號
歷史
納粹德國
船名 U-18號
下訂日 1935年2月2日
建造方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
船廠編號 548
鋪設龍骨 1935年7月10日
下水日期 1935年12月7日
入役日期 1936年1月4日
結局 1944年8月25日在康斯坦察自沉[1]
技術數據
船級 II級潛艇
船型 II-B型(近岸潛艇英語Coastal submarine
排水量
  • 水上:279噸
  • 水下:328噸
船長
型寬
  • 4.08米(全寬)
  • 4.00米(耐壓殼體)
高度 8.60米
吃水 3.90米
動力輸出
  • 700匹馬力(柴油機)
  • 360匹馬力(電動機)
動力來源
船速
  • 水面:12節
  • 水下:7節
續航力
  • 水面:3,100海里以8節
  • 水下:43海里以4節
潛航深度 150米
乘員 3名軍官、22名水兵
武器裝備
服役記錄
所屬
識別代碼 M 23 452
指揮官
  • 海軍中尉/上尉漢斯·保克施塔特
  • 1936年1月4日-11月20日
  • 海軍上尉海因茨·貝杜恩
  • 1937年9月30日-10月31日
  • 海軍中尉/上尉馬克斯-赫爾曼·鮑爾
  • 1937年11月1日-1939年11月24日
  • 海軍中尉恩斯特·門格森德語Ernst Mengersen
  • 1939年11月24日-1940年9月2日
  • 海軍中尉/上尉漢斯-海因茨·林德爾
  • 1940年9月3日-12月17日
  • 海軍上尉恩斯特·福格爾桑德語Ernst Vogelsang
  • 1940年12月18日-1941年5月6日
  • 海軍少尉/中尉漢斯-阿希姆·馮·羅森貝格-格魯欽斯基
  • 1941年5月7日-1942年5月31日
  • 海軍中尉弗里德里希-威廉·維斯曼
  • 1942年6月1日-8月18日
  • 海軍中尉卡爾·弗萊格
  • 1943年5月6日-1944年5月1日
  • 海軍中尉漢斯-于爾根·巴奇
  • 1944年5月2日-25日
  • 海軍中尉魯道夫·阿倫特德語Rudolf Arendt (Admiral)(代理)
  • 1944年5月25日-6月7日
  • 海軍中尉卡爾·弗萊格
  • 1944年6月8日-8月25日
參與行動 14次巡邏
戰績
  • 擊沉2艘商船(1,500總噸
  • 擊沉1艘輔助軍艦(400總噸)
  • 擊傷1艘商船(7,745總噸)
  • 擊傷1艘軍艦(56噸)

設計

編輯

II級潛艇是從一戰德意志帝國海軍UB級UF級近岸潛艇英語Coastal submarine發展而來。其外觀尺寸小,造價便宜且易於生產,在很短時間內便能造好。這款艇具在設計上吸收了為芬蘭海軍定製的歐洲水鼬號英語Finnish submarine Vesikko的優點,是非常出色的訓練艇。但由於它們體積較小,在海面上容易劇烈顛簸,因此也被德國人戲稱為「獨木舟」(Einbaum)。儘管如此,一些II級艇在訓練任務與戰鬥行動中表現相當出色,許多II級艇的衍生型號也相繼被建造出來。[2]

U-18號是一款用於近岸水域作戰的II-B型單殼體德語Einhüllenboot潛艇。它可視作II-A型的加長版,附加的柴油艙增加了貯油量,航程也因此得到增加。其全長42.7米,舷寬4.08米,高8.6米,並有3.9米的吃水深度。水上和水下排水量則分別為279噸和328噸,惟官方提供的標準噸位為250噸。艇只採用兩台曼海姆發動機廠英語Caterpillar Energy Solutions(MWM)生產的六缸四衝程350匹公制馬力(260千瓦特柴油機用於水面運行,以及兩台各配備36個AFA德語Varta AG蓄電池組的180匹公制馬力(130千瓦特)西門子-舒克特德語Siemens-Schuckertwerke(SSW)電動發電機用於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2節(22公里每小時),水下7節(13公里每小時);能夠在水面以8節(15公里每小時)航速續航3,800海里(7,000公里),或以4節(7.4公里每小時)連續在水下航行43海里(80公里)而無需充電。它有兩個軸和兩副直徑為0.85米的螺旋槳,具備在80-150米的深度運行的能力,緊急下潛需時30秒。[3][4]

武器裝備方面,U-18號在艇艏內置有三具管徑為533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呈倒三角形佈置,其中左舷一具、右舷一具、底部的中線上還有一具;它們合共配備5枚G7型德語G7 (Torpedo)魚雷,或可攜帶最多12枚TMA水雷。此外,該艇還搭載有一門20毫米30式高射炮德語2-cm-Flak 30作為甲板炮英語Deck gun。其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3名軍官及22名水兵。[4]

歷史

編輯

1935年2月2日,海軍造艦局正式將第二批次八艘II-B型潛艇(U-17至U-24號)的建造合同發包予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但由於違反了禁止德國擁有潛艇的《凡爾賽條約》條款,U-18號直至1935年7月10日、即解除德國海軍軍備限制的《英德海軍協定》生效後才開始鋪設龍骨,同年12月7日下水,至1936年1月4日在首度擔任艇長的海軍中尉漢斯·保克施塔特的指揮下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完成海試後,該艇被編入駐基爾的韋迪根潛艇區艦隊服役。1936年11月20日上午09:54,U-18號在呂貝克灣英語Bay of Lübeck54°07′N 11°07′E / 54.117°N 11.117°E / 54.117; 11.117)與德國魚雷艇T-156號意外發生碰撞後沉沒,造成8人喪生、12人獲救。潛艇於當月28日被打撈上岸,在基爾完成修復並於937年9月30日恢復使用。重新服役的U-18號被編入洛斯潛艇區艦隊德語3. U-Flottille效力至1939年11月1日。作為東部U艇首長德語Führer der U-Boote的前線艇,它在德國佔領波蘭期間參與了對波蘭海岸的監視。此後,自1940年4月起,該艇被用作第1潛艇培訓區艦隊的訓練艇和教學艇,繼而從1940年7月1日到12月17日在駐梅默爾第24潛艇區艦隊德語24. U-Flottille、從1940年12月18日到1942年8月18日在駐戈滕哈芬第22潛艇區艦隊英語22nd U-boat Flotilla服役,之後被拆解經由陸路和多瑙河轉移到黑海[5]U-18號在羅馬尼亞的加拉茨造船廠英語Galați shipyard經過重新組裝,自行穿越多瑙河三角洲駛出黑海抵達康斯坦察,加入第30潛艇區艦隊德語30. U-Flottille[6]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U-18號完成了十四次巡邏,共計擊沉3艘總噸位為1,900噸的同盟國艦船,以及擊傷1艘排水量為56噸的蘇聯獵潛艦和1艘7,745噸的商船。[7]

作戰巡邏

編輯

1939年8月30日,即波蘭戰役前夜,U-18號在海軍上尉馬克斯-赫爾曼·鮑爾的率領下從梅默爾啟航,與波羅的海的另外五艘U艇共同執行首次作戰巡邏,任務是在但澤博恩霍爾姆島之間尋求與敵方部隊交戰。9月2日凌晨01:52,U-18號在水面上發現了一艘正在向北航行的波蘭潛艇,這是正在為蓄電池充電的野貓號英語ORP Żbik。鮑爾決定等到黎明再發動攻擊,但野貓號左舷的瞭望員發現了U-18號(他們錯誤地將其識別為掃雷艦)後,這艘波蘭艦艇遂發出警報潛入水中。翌日凌晨03:55,一艘波蘭潛艇再次被發現向東航行——很可能是鷲號英語ORP Sęp (1938)。鮑爾立即俯潛發動攻擊,但無法通過潛望鏡找到目標。當天晚上19:30,他們再次發現這艘波蘭潛艇正向西行。U-18號緊急下潛並於19:51發射了一枚魚雷,但未能命中。鮑爾於20:15浮出水面,卻已不見敵人蹤跡;由於需要給耗盡的蓄電池充電,他放棄了搜索。至9月7日,U-18號奉命返回斯維訥明德,並於一天後轉移到基爾。[8][9]

第二、第三次巡邏分別於1939年9月去往卡特加特海峽賽厄島周邊和10月去往北海北部巡邏,但兩次都一無所獲。[10][11]11月15日凌晨01:45,U-18號離開基爾執行第四次巡邏,至當月22日中午12:00返抵威廉港。在英格蘭東岸為期八天的行動中,該艇擊沉了一艘容積總噸為500噸的商船。這是英國煤船帕克希爾號(Parkhill),它於11月18日21:16被U-18號發射的魚雷擊中,在清奈爾德角英語Kinnaird Head西北偏北發生劇烈爆炸後立即沉沒;早在20:45,鮑爾發射的第一枚魚雷便錯失了該船。帕克希爾號的船長連同8名船員全數罹難。[12]此外,U-18號夥同U-57號還曾於11月20日在北海襲擊了一艘英國驅逐艦,但沒有成功。[13]

11月下旬,海軍中尉恩斯特·門格森德語Ernst Mengersen接替鮑爾擔任U-18號艇長。在他的指揮下,該艇於1940年上半年共完成兩次巡邏。其中在1月18日至26日於蘇格蘭東岸為期九天、水面行程1,078海里(1,996公里)、水下行程71.4海里(132.2公里)的第五次巡邏中,U-18號擊沉了註冊噸位為1,000噸的丹麥貨輪比斯普號(Bisp)。[14]門格森是1月23日00:50在昔德蘭群島以東約100海里(190公里)發現了這艘船,並於06:49發射首枚魚雷擊中它。至07:01,他再向比斯普號發射第二枚魚雷,擊中了對方的右舷,使之於40秒內沉沒。艇內14名船員全數遇難。[15]第六次巡邏於2月11日至24日展開,同樣去往蘇格蘭東岸。但由於U-18號的柴油發動機發生故障,加上惡劣的天氣最終迫使該艇於2月19日終止行動。[16]

U-18號的此後八次(第七至第十四次)巡邏均是在黑海完成。但由於當地的船舶流量不大,行動收效甚微。[17]在海軍中尉卡爾·弗萊格指揮的第九次巡邏中,該艇曾在高加索沿岸襲擊了兩艘蘇聯艦艇:其一為被蘇聯海軍徵用作掃雷艦的輪船TSC-11「賈利塔」號俄語Джалита (пароход)(400總噸),它於1943年8月29日夜間在阿納克利亞以西約15海里(28公里)處遭弗萊格發射的魚雷擊中船艉,隨後迅速沉沒並進一步爆炸,造成15人死亡、23人倖存;[18]一天後,U-18號又在奧恰姆奇拉對開海面以20毫米高射炮攻擊排水量為56噸的蘇聯獵潛艦SKA-0132號,並取得數次命中,但由於海岸的泛光燈使德國人眼花繚亂,弗萊格不得不中斷攻擊。[19]U-18號的最後一記戰功於第十次巡邏期間取得,1943年11月18日17:15,該艇在拉扎列夫斯科耶英語Lazarevsky City District西北偏西約14海里(26公里)向一支蘇聯護航船隊發射了兩枚魚雷,觀察到容積總噸為7,745噸的液貨船約瑟夫·斯大林號(Иосиф Сталин)被擊中,並於20分鐘後報告該船沉沒。然而,後者船員們設法撲滅了輪船上的大火,並繼續駛向圖阿普謝,並未沉沒。[20]此後,U-18還曾於1944年4月25日在黑海遭到一艘德國BV-138德語Blohm & Voss BV 138飛行艇誤擊,造成輕微損壞。[5]

結局

編輯

1944年8月20日,U-18號在蘇聯海軍航空兵對康斯坦察的空襲中嚴重受損,當時它正與覆裹住的U-9號U-24號一同停泊在U艇碼頭上,此後已無法再進一步使用。隨着羅馬尼亞於8月23日對德宣戰,鑑於當時的軍事形勢,納粹德國海軍的所有潛艇部隊都必須在當月25日前撤離港口。8月25日當天,一支爆破組駕駛着U-18號離開基地,並在清理艇R-163號的協助下,朝圖茲拉島/曼加利亞方向自沉。1944年底,該艇被蘇聯黑海艦隊打撈上岸並運往塞瓦斯托波爾。由於艇況太差,U-18號的修復工作被認為是不現實的,蘇聯人遂將其宣佈為全損英語Total loss。1945年2月14日,U-18號正式從蘇聯艦隊中除籍,但仍停泊在塞瓦斯托波爾。直至1947年5月26日,該艇才與U-24號一同在塞瓦斯托波爾西南部水面由蘇聯潛艇M-120號發射魚雷擊沉,沉沒地點大致位於44°20′N 33°20′E / 44.333°N 33.333°E / 44.333; 33.333處。[5]

襲擊歷史摘要

編輯
日期 船名 船籍 噸位
[註 1]
結局
[7]
1939年11月18日 帕克希爾號英語List of shipwrecks in November 1939#18 November   英國 500 擊沉
1940年1月24日 比斯普號英語List of shipwrecks in January 1940#24 January   挪威 1,000 擊沉
1943年8月29日 TSC-11「賈利塔」號俄語Джалита (пароход)   蘇聯海軍 400 擊沉
1943年8月30日 SKA-0132號英語List of shipwrecks in August 1943#30 August   蘇聯海軍 56 擊傷
1943年11月18日 約瑟夫·斯大林號英語List of shipwrecks in November 1943#18 November   蘇聯 7,745 擊傷

註釋

編輯
  1. ^ 商船噸位以容積總噸計算;軍艦則按排水量噸位列出。

腳註

編輯
  1. ^ Kemp,第215頁.
  2. ^ 威廉生,第6頁.
  3. ^ 威廉生,第6–7頁.
  4. ^ 4.0 4.1 Gröner 1991,第39–40頁.
  5. ^ 5.0 5.1 5.2 Helgason, Guðmundur. U-18. German U-boats of WWII - uboat.net. [2023-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2). 
  6. ^ Möller & Brack,第204頁.
  7. ^ 7.0 7.1 Helgason, Guðmundur. Ships hit by U-18. German U-boats of WWII - uboat.net. [2014-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3). 
  8. ^ Rzepniewski.
  9. ^ Helgason, Guðmundur. Patrol info for U-18 (1st patrol). German U-boats of WWII - uboat.net. [2023-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9). 
  10. ^ Helgason, Guðmundur. Patrol info for U-18 (2nd patrol). German U-boats of WWII - uboat.net.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9). 
  11. ^ Helgason, Guðmundur. Patrol info for U-18 (3rd patrol). German U-boats of WWII - uboat.net.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8). 
  12. ^ Helgason, Guðmundur. Parkhill. German U-boats of WWII - uboat.net.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13. ^ Helgason, Guðmundur. Patrol info for U-18 (4th patrol). German U-boats of WWII - uboat.net.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1). 
  14. ^ Helgason, Guðmundur. Patrol info for U-18 (5th patrol). German U-boats of WWII - uboat.net.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0). 
  15. ^ Helgason, Guðmundur. Bisp. German U-boats of WWII - uboat.net.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7). 
  16. ^ Helgason, Guðmundur. Patrol info for U-18 (6th patrol). German U-boats of WWII - uboat.net.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1). 
  17. ^ Helgason, Guðmundur. Patrols by U-18. German U-boats of WWII - uboat.net.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5). 
  18. ^ Helgason, Guðmundur. TSC-11 Dzhalita. German U-boats of WWII - uboat.net.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7). 
  19. ^ Helgason, Guðmundur. SKA-0132. German U-boats of WWII - uboat.net.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9). 
  20. ^ Helgason, Guðmundur. Josif Stalin. German U-boats of WWII - uboat.net. [2023-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9). 

參考資料

編輯
  • 格登·威廉生. 《德军U型潜艇 1939-1945》 (1). 由雷韻、曹可飛翻譯.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366-9835-2. 
  • Kemp, Paul. U-Boats Destroyed: German Submarine Losses in the World Wars. London: Arms & Armour Press. 1997. ISBN 1-85409-321-5. 
  •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U-boats and Mine Warfare Vessels.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2. 由Thomas, Keith; Magowan, Rachel翻譯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1. ISBN 0-85177-593-4. 
  • Möller, Eberhard; Brack, Werner. The Encyclopedia of U-Boats From 1904 to the Present Day. London: Greenhill Books. 2004. ISBN 1-85367-623-3. 
  • Rzepniewski, Andrzej. Obrona Wybrzeża w 1939 r.: na tle rozwoju marynarki wojennej Polski i Niemiec.. Wyd. 2 uzup. Wydawnictwo Ministerstwa Obrony Narodowej. 1970. 
  • Busch, Rainer; Röll, Hans-Joachim. Der U-Boot-Krieg 1939-1945. Band Drei: Deutsche U-Boot-Verluste von September 1939 bis Mai 1945. Hamburg: Verlag E.S. Mittler & Sohn. 1999. ISBN 3-8132-0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