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Lovewhatyoudo/a28
基於中國少數民族優惠政策,該民族在該地方的地方語言教學,
旨在保存或保持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使本民族學生不致因為學會主體 民族語言而失去或降低本民族語言的使用能力。
- 學校中各年級各門課主要使用民族語文講授,漢語文僅 僅作為一門課,從小學二、三年級到小學或中學畢業。該教學計劃突出了民 族語文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保證了「民漢兼通」的辦學方向, 深受少數民族聚居區學生的歡迎。,要有較通行的民族文字以及用這種文字編譯出 版的各年級各門類的教科書,還要有一支門類齊全的本民族語文師資隊伍。 另外,教育部門及學校領導重視與否、有無開拓進取精神,有無深厚的民族感情,都是關係到該項計劃能否實施或能否持續實施的重要因素。
「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民族區域自治法
- 將中國雙語教學分為3大類:保存型、過渡型和權宜型; 再根據雙語文課時比重的大小,設置時間的早晚和教學用語使用的多少,將保存型和過渡型細分出8個小類。[1]
.
編輯Template:School language among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地方語言教學在中國有悠長歷史,其意思有三種。傳統意思是,師生之間以方言為授課語言,即以方言為媒界語,屬母語教學範籌。[5]普通話接管了方言作為授課語言後,2010年代有小量學校為了拯救方言,「方言教學」產生了兩種新的意思,一,學校另開一課教方言,目標是達至能生活交際;[5]二,為了承傳童謠、說書評彈、曲藝等帶有表演性質的鄉土民俗而講授在該表演用得上的方言,以「方言文化進課堂」為名目,實則不教生活交際用得上的方言。[5]
由於中國長期未切實執行義務教育,不論以方言還是以普通話,都僅覆蓋極少適齡學童。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大通過《義務教育法》,其中第六條「學校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方言教學在國家行政手段下排除,由1986年-2000年間漸漸嚴格執行,方言教學最終全面撤出中國大陸的小學,由普通話全面接管。在少數語言政策寛鬆的地區例如香港,仍有以粵語講授各個科目(尤其中文科)的傳統,在2008年推廣普通話運動後興起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局部現像。
以地方語言為教學語言=====漢族=
編輯推普前
編輯本段以浙江為例。浙江的農村中小學,傳統以該村的吳語方言為授課語言,只有在朗誦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現代白話文課文時用普通話;各村的小學生升到了縣城初中,在縣城為了與不同村的同學溝通,會自然而然學習縣城的吳語方言。[6]對他們而言,普遍、共通的話就是縣城的吳語方言。《浙江日報》一名湖州市德清縣[註 1]的記者回憶「同學讀小學時,大多就近在各自的村小裏讀,村裏不少老師也常用各村最流行的方言上課。所以,升到初中時,轉學到了三橋中學,依然保留着說各自方言的習慣。開始時,一個班裏的同學,相互之間不是太聽得懂對方的方言[註 2],尤其是溫州平陽方言十分難懂。同學之間交流,常常用德清方言『搭橋』,但久而久之,大家自然而然有了語言切換技能[註 3]。說紹興方言的人也會用平陽方言接上話題,說平陽話的也會用幾句蘇北話(江淮官話)聊聊天。[...]當然,在課堂上大家常常會用德清式的普通話朗誦課文[...]出了村,上集市,或進了中學,必須講德清方言,否則就難以與他人交流。」[6]外地教師用當地方言講課,都帶家鄉口音。[6]「學生時代有一位蘇州籍的老師,帶着蘇州口音上語文課,學生一節課要被問無數個『阿是』(註:蘇州話句首疑問詞『是不是...?』)。而上海籍老師操一口上海腔上物理課,因為受到感染,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喜歡將德清縣說成德清『油』(註:德清話「縣」/yie/,上海話/yø/[8])」
推普後
編輯普及義務教育以後,校園生活佔據6歲以上中國人的大量時間,小學是否以方言為授課語言,關乎該方言的自然習得時數。1986-2000年間逐步嚴格執行以普通話為媒介語的義務教育,從小學一年級起所有科目都以普通話授課。有母語四川話的大學思政輔導員指[註 4]「對於本地的娃娃來說,方言不應該被專門『學習』,而應該是『習得』。就是說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得到這樣的能力。普通話才應該是『學習』,在小學的課堂上學習。」[9]
另開一課教方言(聽說)
編輯官方態度微妙
編輯所謂方言課,即是教孩子會講、會聽一門方言的課(亦即視之為一門語言工具教聽力和口說)。普遍上,中國的小學至本科程度沒有開方言課,極少數大學研究生院的語言學專業會有選修課。[10]官方對方言課的態度微妙,認為教方言只應在於傳承鄉土(傳統)文化,而不應是學習方言本身。下面引用兩個國家語委官方背景的學者。
王莉寧博士[註 5]的理解是「課上不教,但允許還會說的人在課外說」(註:按官方規定在課上是不允許說),她指「不是讓方言成為教學用語,也不是提倡把地方話學習納入教學體系[...]應允許中小學、幼兒園在課外說方言,讓方言成為青少年日常用語之一」。[15]李佳博士[註 6]尤其提出現代的科技和政治概念應以普通話表達,指「不能喧賓奪主,用方言教學去取代文化教學,因為使用方言進行交際並不屬於課堂教學應該承擔的主要內容。尤其是使用方言誦讀現代文或進行即興演講時,由於語料本身承載的傳統文化因素較少,師生雙方的注意力就更容易聚焦到方言本身,如字音是否標準、遣詞造句是否地道[...]。受自身發展程度和規範化程度的制約,絕大多數漢語方言都無法精確、順暢地表達現代科技術語和政治社會概念,只能將普通話詞彙變為方言發音來表達現代名物,這種處理對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並不大」。[5]
2012年人大政協(全國至省市層面均有)有提案把「方言進課堂」。[17]其中福建由福州至廈門都有市級教育部門發起,政策力度大;蘇州市雖由教育部門發起,力度一般,以普通話、蘇州話、英語兼顧為特色;上海市以幼兒園、學校自下而上。[18]寧波、無錫、南京、杭州等也有極小量學校設選修的方言課。[9]方言課列為必修,更屬罕有,杭州清河實驗學校裏杭州話乃必修。[9]
教材問題與課綱
編輯教材方面,四川大學教授俞理明[註 7]指出市場上的方言教材參差,大學定須新撰教材,這筆準備成本就不少;而且大方言區裏有有幾種代表性的方言,教材如何取捨,又有一番考究。[10]
課綱方面,四川大學教授杜曉莉[註 8]指「語言學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有方言學的內容。在本科教學中,方言納入課堂的不多,適當開展選修課,還是有必要。不過若開設課程,要注重整個方言體系的研究」。[10]
另開一課教「方言背後的民俗」
編輯學校以「方言文化進課堂」為名目,大抵是為了傳承帶表演性質的鄉土民俗,而講授在該表演用得上的方言,實則不教方言本身(不教聽力和口說),目的並不是讓學生達致以方言在生活交際。下引兩位國家語委背景的學者的說明。李佳博士[註 6]指「『方言文化進課堂』應多在傳統文化上下功夫,圍繞傳統文化去開展形式生動、內容多樣的活動,如童謠說唱、方言講古(註:蘇州評話、揚州評話、北京評書、浦東說書、湖北評書、四川評書等)、戲曲曲藝欣賞(註:湖南漁鼓、山東琴書、蘇州彈詞等)、文化讀本選修等,將對方言的情感寓於傳統文化教學之中。」[5]王莉寧博士[註 5]的理解是「鄉土」,她說「方言文化讀本和鄉土教材,試點開設方言文化校本課程,組織童謠傳唱、學唱地方戲、方言經典吟誦等校園活動」[15]。四川大學研究漢語訓詁學的俞理明教授[註 7]指出,基於成本考量,方言作為「地方藝術研究」、「文化藝術欣賞」的教材充足,推行「方言文化進課堂」比較容易;而教孩子會講、會聽一門方言的教材 (亦即作為一門語言工具來學習的教材)水平參差,編新教材有成本,難免有阻力。[9]
據官方《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在山東煙臺、山東東營、湖南長沙、湖南耒陽、浙江杭州、浙江溫嶺、廣東潮汕地區出現了由學校或教師組織的「方言文化進課堂」。[18]
學術研究史
編輯「以方言為教學語言」方面,研究得最多的是香港的粵語教學、新加坡的閩南語教學、馬來西亞的閩南語教學、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語教學。其他地方,因為例子本就不多,研究亦較少。
注腳
編輯鑑於被引用學者是否在強制普通話義務教育年代求學、母語方言是否普通話、是否有官方背景,跟他對地方語言教學的取態相關,故在此列出:
- ^ 德清話,當地通稱德語[7],屬吳語太湖片苕溪小片
- ^ 參見:相互理解性
- ^ 參見:語碼轉換
- ^ 杜謙,1980年代生,四川人,碩士畢業後專職西南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思政輔導員。[9]2019年春向大學申報在2019年秋開辦「成都方言與文化」選修課,[9]未有後續新聞,是否成功開課未知。
- ^ 5.0 5.1 王莉寧,1981年生,[11]廣西南寧人,母語南寧話。[12]國家語委下轄科研機構北京語言大學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13][14]
- ^ 6.0 6.1 李佳,1981年生,遼寧鞍山人。國家語委下轄科研機構武漢大學中國語情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16]
- ^ 7.0 7.1 俞理明,1952年11月生於上海,[19]祖籍浙江寧波。主要研究六朝佛經的中古漢語訓詁。[20]
- ^ 杜曉莉,女,四川廣安人。[21][22]
引用來源
編輯- ^ 周慶生. 中国双语教育类型. 《民族語文》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 1991, (3).
- ^ 空引用 (幫助)
- ^ 空引用 (幫助)
- ^ 空引用 (幫助)
- ^ 5.0 5.1 5.2 5.3 5.4 李佳. 也论“方言文化进课堂”. 《語言文字應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 2017, (2). 前半部免費轉載至:李佳:也论“方言文化进课堂”(摘编). 微信公眾號中國語情. 2018-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6).
- ^ 6.0 6.1 6.2 記者不詳. 你能听懂几种方言. 浙江日報. 2018年04月1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7). 又轉載於你能听懂几种方言. 德清新聞網. 2018-04-10.
- ^ 程昊. 初探德清方言活化石. 德清新聞網. 2012-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7).
- ^ 字音地圖查詢:縣. 吳語學堂.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8).
- ^ 9.0 9.1 9.2 9.3 9.4 9.5 顏雪. 学普通话怕学成川普 四川娃娃到底该教哪种话?. 四川新聞網(轉自成都商報-紅星新聞). 2019-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10.0 10.1 10.2 王垚,周霖. 高校教师论文称 成都高校有必要开展方言课程选修. (轉自成都商報). 2017年06月0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7).
- ^ 王莉宁.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5年06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5).
- ^ 杜瑋. 你还会说家乡话吗?代际传承断裂,方言濒危. 中國新聞周刊. 2020-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又轉載至你还会说家乡话吗?代际传承断裂,方言濒危. 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 2020-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王莉宁(研究员). 北京語言大學.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王莉宁. 中國協同創新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15.0 15.1 王莉寧. 让校园适度拥有方言时空. 《光明日報》. 2016年10月16日07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李佳. 武漢大學中國語情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2015-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 ^ 散发材料二:2012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发布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 2013-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5). 收入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周慶生、郭熙、侯敏、楊爾弘、何婷婷等) (編).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 商務印書館. 2013年10月.
- ^ 18.0 18.1 《沿海三地「方言文化進課堂」狀況》,收入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商務印書館,2016年. 文章前半部免費轉載至:李佳:沿海三地“方言文化进课堂”状况述要. 微信公眾號中國語情. 2018-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6).
- ^ 俞理明文集. 語思. (原始內容存檔於使用
|archiveurl=
需要含有|archivedate=
(幫助)). - ^ 俞理明.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師資陣容. 2019年03月0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 ^ 杜晓莉.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師資陣容. 2019年02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 ^ “2015年暑假华文教师证书培训班”在老挝中文学校开班. ITA國際漢語教師協會. 2015-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