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瓊寺,全稱「乃瓊多傑扎央林」,簡稱「乃瓊貢巴」(藏語གནས་ཆུང་དགོན་པ།藏語拼音Naiqung Gönba),藏族民間俗稱乃瓊角[1]藏語གནས་ཆུང་དགོན།威利轉寫gnas-chung lcog藏語拼音Naiqung Jog)一譯乃窮寺、 舊譯涅沖寺。藏傳佛教寧瑪派寺院[2],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是格魯派哲蚌寺的屬寺,也是乃瓊護法的所在。該寺位於根培烏孜山南麓,距哲蚌寺約1公里。

乃瓊寺
藏文轉寫
藏文གནས་ཆུང་དགོན།
威利轉寫gnas-chung lcog
藏語拼音Naiqung Jog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
座標29°40′17.0″N 91°3′20.9″E / 29.671389°N 91.055806°E / 29.671389; 91.055806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寧瑪派
拉薩市文物保護單位
乃瓊寺
地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認定時間2011年
地圖
地圖

因現任乃瓊護法十四世達賴流亡至印度,故現在達蘭薩拉也建立了一個同名寺院,作為乃瓊護法的居所。

歷史

編輯
 

乃瓊寺的名字中,「乃」即漢語「地方」,「瓊」即漢語「小」。故乃瓊寺指哲蚌寺所屬的「小地方」。

此寺供奉有三頭六臂的白哈爾,是格魯派所奉世間護法的主神。寺中有喇嘛擔任乃瓊護法,讓白哈爾附身來做出神諭。[3]

關於該寺的來歷,在藏文文獻中有不同的說法。其一稱,白哈爾烏仗那地方神,後移居至裕固境內巴達霍爾的寺廟,成為霍爾部落的保護神。桑耶寺落成後,蓮花生念欽山神的建議下,自霍爾迎請白哈爾做了桑耶寺的保護神,居白嘎嶺。700年後,白哈爾遷至拉薩河南岸的噶舉派貢塘寺,後與該寺住持喇嘛祥蔡巴不和,祥喇嘛就在建寺時不讓畫工在寺內壁畫上畫白哈爾。白哈爾設計將寺廟付之一炬。憤怒的祥喇嘛設計捕獲白哈爾,將其裝進木箱拋入拉薩河,木箱流經哲蚌寺時被該寺一名喇嘛撈出並打開,白哈爾趁機變為白鴿,飛到一棵樺樹上便消失了。後人繞樹建立了如今的「乃瓊寺」。自此白哈爾一直住在乃瓊寺,有自己的代言神巫即乃瓊護法,後者後來被五世達賴(1617-1682)指派為噶廈的宣諭神。[1][4]

其二稱,五世達賴哲蚌寺見裝着白哈爾的木箱漂在拉薩河上,便令哲蚌寺德陽經院的堪布撈出木箱,但不准他打開木箱。堪布因好奇,違反達賴的要求,打開了木箱,從箱中飛出一隻鴿子落到一棵古樹上。達賴得知此事後,斥責這位堪布,後又下令繞樹建寺,取名「乃瓊寺」。[1]

其三稱,白哈爾為履行對宗喀巴大弟子絳央卻吉扎西(1379-1449)的諾言而來到哲蚌寺。乃瓊寺因此而修建。[1]

其四稱,從桑耶寺遷到貢塘寺的不是白哈爾本神,而是其化身「主臣」金剛稱護法。金剛稱護法為了成為貢塘寺最顯赫的神祇,在僧眾面前顯示各種幻像,令僧眾不悅,被僧眾以禳邪之法關入木箱內拋進拉薩河。木箱被一喇嘛撈出背回哲蚌寺。金剛稱護法稱開箱之機飛到一棵古樹上消失了,後繞樹建寺稱「乃瓊寺」。不久,白哈爾應現於乃瓊寺。[1]

其五稱,拉薩東部蔡公堂的某位居民如同死人一般被裝進木箱投入拉薩河,木箱被哲蚌寺喇嘛撈出。開箱後,一道火焰衝出,消失在附近一棵古樹上,躺在箱裏的居民也恢復了知覺。後繞樹建寺稱「乃瓊寺」,這位居民也成了乃瓊寺的首位乃瓊護法[1]

據藏文史書記載:白哈爾亦被稱為「戰神大王乃瓊」,乃是王系魔神的首領。苯教稱之為「象雄護法神」。藏文文獻記述白哈爾的容貌如下:「協松多吉米沃且(白哈爾)三頭六臂,各有白、天藍和紅色的面孔一個,三隻右手持鐵鈎、箭和劍;三隻左手持刀、弓和杖。身穿白絲上衣,用人皮、虎皮做圍腰。頭戴類似於草帽的藤帽;騎白獅,由門普布查牽引。陪伴之神是阿曲瑪,派遣寒鴉做他的使臣。」[1]

1959年,乃瓊護法隨達賴出亡至印度達蘭薩拉,此後未曾回到此寺。[5]現在在達蘭薩拉有一座新建的乃瓊寺[6]

乃瓊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了嚴重破壞。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該寺得到修復。現在該寺大殿西北角的白哈爾殿內供奉有白哈爾蓮花生等像,白哈爾殿內還有當年白哈爾消失的樹。[1]2011年公佈為拉薩市文物保護單位[7]

該寺規模中等,20世紀初該寺有100名左右的喇嘛。[8]

建築

編輯

此寺現存主要建築有:

  • 德央多傑
  • 大殿
  • 卓敦拉康
  • 贊康
  • 多康拉康
  • 東佛堂
  • 喇嘛拉康
  • 贊林森瓊
  • 丹珠爾拉康
  • 森瓊日烏達拉
  • 岩石「喇嘛慶」
  • 卓康
  • 噶采
  • 拉章
  • 措慶

壁畫

編輯

乃瓊寺的壁畫是古格王朝壁畫白居寺壁畫之外的又一經典古典壁畫傑作,繪於17世紀中葉。壁畫主要描繪了白哈爾和他的化身及其伴神,還描繪了眾生因前世惡業而在地獄受罰。乃瓊寺壁畫吸收了漢族文化、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地文化的元素,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寶。[1]

註釋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格鲁派寺庙--乃穷寺,新华网,2008年10月18日. [2011年6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8月6日). 
  2. ^ 林言椒,中國佛敎之旅: 藏密廣雪域,石家莊:河北敎育出版社, 2000年,54頁
  3. ^ Mayhew and Kohn (2005), p. 22.
  4. ^ Prince Peter (1979), p. 52.
  5. ^ Prince Peter (1979), pp. 51-56.
  6. ^ Osada et al (2000), p. 83.
  7. ^ 拉萨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拉薩市文化局. 2023-03-16 [2024-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10). 
  8. ^ Chapman (1940), p. 201.

參考文獻

編輯
  • Chapman, F. Spencer. (1940) Lhasa: The Holy City. Readers Union Ltd., London.
  • Dowman, Keith (1988). The Power-places of Central Tibet: The Pilgrim's Guide. Routledge & Kegan Paul, London. ISBN 0-7102-1370-0.
  • Mayhew, Bradley and Kohn, Michael. Tibet. (2005). Lonely Planet Publications. ISBN 1-74059-523-8.
  • (H.R.H. Prince) Peter of Greece and Denmark. (1979). "Tibetan Oracles." The Tibet Journal, Vo. 4, No. 2, Summer 1979, pp. 51–56.
  • Osada et al (2000). Mapping the Tibetan World. Yukiyasu Osada, Gavin Allwright, and Atsushi Kanamaru. Reprint: 2004. Kotan Publishing, Tokyo. ISBN 0-9701716-0-9.
  • Stein, R. A. (1972). Tibetan Civiliz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延伸閲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