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公元前480年,古巴比倫人和中國人已經使用配方法求得了二次方程的正根,但是並沒有提出通用的求解方法。公元前300年左右,歐幾里得提出了一種更抽象的幾何方法求解二次方程。
7世紀印度的婆羅摩笈多是第一位懂得用使用代數方程的人,它同時容許有正負數的根。[b]
11世紀阿拉伯的花拉子米獨立地發展了一套公式以求方程的正數解。亞伯拉罕·巴希亞(亦以拉丁文名字薩瓦索達著稱)在他的著作Liber embadorum,首次將完整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傳入歐洲。[c]
二次方程 的兩個根為: 解方程後,我們會得到兩個根: 和 。則點 和 就是二次函數與 軸的交點。根的類型如下:
- 設 為一元二次方程式的判別式,又記作D。
- 當 ,則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根,也即與 軸有兩個不重疊的交點,因為 是正數。
- 當 ,則方程有兩個相等的根,也即與 軸有一個切點,因為 是零。
- 當 ,則方程沒有實數根,也即與 軸沒有交點,因為 是共軛複數。
設 和 ,我們可以把 因式分解為 。
二次函數可以表示成以下三種形式:
- 稱為一般形式或多項式形式。
- 稱為因子形式或交點式,其中 和 是二次方程的兩個根, , 是拋物線與 軸的兩個交點。
- 稱為標準形式或頂點形式, 即為此二次函數的頂點。
把一般形式轉換成因子形式時,我們需要用求根公式來算出兩個根 和 ,或是利用十字交乘法(適用於有理數)。把一般形式轉換成標準形式時,我們需要用配方法。把因子形式轉換成一般形式時,我們需要把兩個因式相乘並展開。把因子形式轉換成標準形式有特殊的方法。
代表了二次函數的對稱軸,因此兩根的平均數即為
- 展開後比較後可得
不通過 和 求 及 公式:
-
- (也作 )
而在三種形式中皆出現的 為此二次函數的領導系數,決定二次函數圖像開口的大小與方向。
- 系數 控制了二次函數從頂點的增長(或下降)速度,即二次函數開口方向和大小。 越大,開口越小,函數就增長得越快。
- 系數 和 控制了拋物線的對稱軸(以及頂點的 坐標)。
- 系數 控制了拋物線穿過 軸時的傾斜度(導數)。
- 系數 控制了拋物線最低點或最高點的高度,它是拋物線與 軸的交點。
函數
|
圖像
|
函數變化
|
對稱軸
|
開口方向
|
最大(小)值
|
|
|
|
當 時, 隨 的增大而增大; 當 時, 隨 的減小而增大 |
軸 或 |
向上 |
|
|
|
|
當 時, 隨 的增大而減小; 當 時, 隨 的減小而減小 |
軸 或 |
向下 |
|
|
|
|
當 時, 隨 的增大而增大; 當 時, 隨 的減小而增大 |
軸 或 |
向上 |
|
|
|
|
當 時, 隨 的增大而減小; 當 時, 隨 的減小而減小 |
軸 或 |
向下 |
|
|
|
|
當 時, 隨 的增大而增大; 當 時, 隨 的減小而增大 |
|
向上 |
|
|
|
|
當 時, 隨 的增大而減小; 當 時, 隨 的減小而減小 |
|
向下 |
|
當函數與 軸有兩個交點時,設這兩個交點分別為 ,由根與系數的關係得出[d]: 和
-
拋物線的頂點是它轉彎的地方,也稱為駐點。如果二次函數是標準形式,則頂點為 。用配方法,可以把一般形式 化為: [2][3]
因此在一般形式中,拋物線的頂點是: 如果二次函數是因子形式 ,則兩個根的平均數 就是頂點的 坐標,因此頂點位於 時,頂點也是最大值; 時,則是最小值。
經過頂點的豎直線 又稱為拋物線的對稱軸。
函數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總是在駐點(又稱臨界點,穩定點)取得。以下的方法是用導數法來推導相同的事實,這種方法的好處是適用於更一般的函數。
設有函數 ,尋找它的極值時,我們必須先求出它的導數: 然後,求出 的根: 因此, 是 的 值。現在,為了求出 ,我們把 代入 : 所以,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坐標為:
由於實數的二次方皆大於等於0,因此當 時, 有最大或最小值 。
二元二次函數是以下形式的二次多項式: 這個函數描述了一個二次曲面。把 設為零,則描述了曲面與平面 的交線,它是一條圓錐曲線。
如果 ,則函數沒有最大值或最小值,其圖像是雙曲拋物面。
如果 ,則當 時函數具有最小值,當 具有最大值。其圖像是橢圓拋物面。
二元二次函數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在點 取得,其中: 如果 且 ,則函數沒有最大值或最小值,其圖像是拋物柱面。
如果 且 ,則函數在一條直線上取得最大值/最小值。當 時取得最大值, 時取得最小值。其圖像也是拋物柱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