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德·雷蒙·潘佛

澳洲植物化學家、博物館學家

亞瑟·德·雷蒙·潘佛F.C.S.英語Chemical SocietyF.I.C.英語Royal Institute of ChemistryF.M.A.英語Museums AssociationF.R.A.C.I.英語Royal Australian Chemical InstituteJ.P.[?],(英語:Arthur de Ramon Penfold,1890年8月4日—1980年6月16日),是一名澳洲植物化學家工業化學家法語Chimie industrielle博物館學家。潘佛少時因經濟拮据而被迫輟學,先後在油漆公司擔任勤雜工和簿記員,期間對日常工作接觸到的化學品產生好奇,於是報讀晚間化學課程,後來逐漸把化學科研確立為人生的唯一志向。他對植物化學和工業化學皆有貢獻,並出任了不少學術管理工作,並為澳洲的博物館帶來創新。

亞瑟·德·雷蒙·潘佛
Arthur de Ramon Penfold
澳洲悉尼《太陽報英語The Sun (Sydney)》刊登的潘佛畫像
出生(1890-08-04)1890年8月4日
 澳洲悉尼
逝世1980年6月16日(1980歲—06—16)(89歲)
 澳洲坎培拉
墓地北郊紀念花園英語Northern Suburbs Crematorium, Sydney
國籍 澳洲
母校悉尼技術學院英語Sydney Technical College
配偶埃尼斯·吉爾伯特·加德納
1915年結婚—1957年喪偶)

洛娜·梅·加德納
1959年結婚—1980年結束
兒女杜爾西·喬伊·潘佛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化學植物化學工業化學法語Chimie industrielle
博物館學

早年生平及教育

編輯

潘佛在1890年8月4日生於澳洲悉尼,幼年居於悉尼東郊薩里山市郊,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1][2][3]。他的父親於1891年3月破產,其後在1901年10月去世,得年37歲[2][4]。喪父後,潘佛一家經濟拮据[1],潘佛被迫在14歲輟學,到油漆公司吉星洋行(Wilkinson, Heywood & Clark Ltd.)擔任勤雜工,負責跑腿、買小吃、買香煙等地位較低下的職務,每周的薪酬為五先令;他於1906年轉到另一家油漆代理商M. H.勞克倫公司(M. H. Lauchlan & Co.)工作,學會了簿記後迅速升職為簿記員,其後在1908年晉升為會計師[1][3][5]

潘佛在油漆公司的工作牽涉到油漆樹脂顏料清漆英語Varnish等物品,他對這些化學品背後的化學原理和技術產生好奇,並決心要「學會所有可以學習的事物」,不想安分地坐守現今的工作[1][3]。因此,他在1908年報讀了悉尼技術學院英語Sydney Technical College的晚間化學課程,此後經常在學院得到獎項[1][5]。當中,化學家亨利·喬治·史密斯英語Henry George Smith的講課激發潘佛開始研究植物化學物質,尤其是研究精油的化學構成和機理[1]。潘佛在悉尼技術學院的首年課程由M. H.勞克倫公司的經理墊支;其後,由於潘佛在年度考試中名列前茅,他獲豁免學費[5]

通過學習,潘佛成為了油類方面的專家,並投身化學研究,體會到研究工作帶來的興奮和愉悅,從而把化學科研確立為人生的唯一志向[3]。1915年,潘佛受僱於一所名為吉拉德·戈登有限公司的桉樹油提煉廠,擔任研究化學家和助理廠長[1]

對化學的貢獻

編輯

植物化學相關

編輯
 
百里酚的結構式

潘佛對植物化學的貢獻大多是關於澳洲植物英語Flora of Australia萃取出來的精油,他成功分離植物中的新化合物,並研究它們的性質,贏得澳洲國外的關注和認同[1]。潘佛發表了數百篇原創性論文,其中最少82篇論文主要刊於新南威爾斯皇家學會出版的《新南威爾斯皇家學會學報及會刊》,不少論文是與化學家弗蘭克·理查德·莫里森Frank Richard Morrison)合作撰寫而成[5][6]。他也為化學家歐內斯特·康特Ernest Guenther)出版的著作《精油》(The Essential Oils,共六期)撰文[6]

潘佛亦在植物中發現了一些已有的化合物,例如[7]

化合物 植物 植物生長的地區
檸檬油 澳洲灌木 澳洲
澳洲胡桃油英語Macadamia oil 不詳 夏威夷
香草精 淚柏英語Lagarostrobos 澳洲塔斯曼尼亞州
百里酚 柳香桃英語Agonis flexuosa 不詳
4-異丙基苯酚 小桉樹 不詳
一種可提煉樟腦的化合物 蓋節拉木英語Geijera parviflora 澳洲昆士蘭州
一種用於消毒藥水的化合物 千層樹 澳洲新南威爾斯州

他研究了這類從植物中萃取的化合物,例如在1921年,潘佛指出了胡椒酚英語Chavicol的結構、以及從胡椒酚合成出薄荷醇和百里酚的方法;當中,他對合成薄荷醇的研究成功打破日本壟斷薄荷醇市場的局面[1][7]。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潘佛發表了一系列論文,闡述澳洲茶樹精油的高度抗菌活性英語Antibacterial activity[1]。除了研究化合物性質外,潘佛也研究了不同植物品種在化學上的差異[1]。他還研發從桉樹副產品製造汽車燃料英語Motor fuel、以及從新南威爾斯州相思樹提取樹膠英語Natural gum的方法,這些研究都具有戰時價值[7]

潘佛與林業部門、司法部門合作,推動在新南威爾斯州沿海城鎮坦卡里英語Tuncurry, New South Wales的坦卡里監獄(Tuncurry Prison Camp)種植一種千層樹;這種千層樹帶檸檬香味,潘佛打算把香味用於商業用途,製造上乘香水[3]。他也參與了推動在澳洲種植油桐樹的計劃,設立種植園,旨在令澳洲的桐油供應不依賴進口[3]

潘佛亦對藥劑學有所建樹,因為他成功發現薄荷醇和百里酚的合成方法,加上一些澳洲精油也具備藥用價值[5]。因此,潘佛獲新南威爾斯州藥劑學學會(後合併至澳洲藥劑學學會英語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授予終生會員稱號,並受邀出席該學會在1935年的百年紀念會議[5]

工業化學相關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潘佛具有遠見,把眼光放到戰事結束後,希望澳洲在戰後能夠以毀餾英語Destructive distillation為基礎,與塑膠合成橡膠主導的新時代接軌,達到自給自足[7]。他在1943年獲任命為新南威爾斯州塑料諮詢委員會(Plastics Advisory Committee)的委員,並在1945年以新南威爾斯州的名義出訪美國加拿大歐洲,考察這些地方的塑料工業英語Plastics industry發展,並就塑料工業從業員的培訓事宜提供意見[5]。潘佛自1955年起在澳洲塑料生產商孟山都公司工作了數年[1]。他又曾在1961年至1964年擔任澳洲塑料研究所Plastics Institute of Australia)的技術秘書,並獲授予終生會員稱號[5]

潘佛少年時曾為油漆公司工作,日後仍對油漆化學保持興趣,他發表的第一篇論文便以〈商業鉛丹的化學分析〉為題[5]。潘佛是澳洲標準組織英語Standards Australia的創會成員,並領導組織裏一個處理鍍膜標準的委員會[5]。他於1946年獲選為英國油類與油漆化學家協會Oil & Colour Paint Chemists' Association)澳洲分部的創會主席,在1947年至1948年出任該會新南威爾斯州分支的主席,並在1956年獲選為協會的榮譽會員[5]

學術管理工作

編輯

出任科技相關公職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42年,潘佛獲任命為新南威爾斯州聯邦政府科學聯絡局(Scientific Liaison Bureau)副局長,負責確保戰時的科學問題能循正確渠道處理、由最具資格的科學家解決,同時亦要在公眾與科學界、技術界、工業界之間擔當橋樑角色[5][7]。他亦在前一年獲委任為科學與工業研究議會(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前身)的成員[8]

參與化學或科學組織

編輯

潘佛是悉尼技術學院(新南威爾斯皇家學會前身)的創立者之一,在1913年至1948年擔任該會的榮譽秘書,1935年出任新南威爾斯皇家學會會長[1][5]。他又在澳洲皇家化學學院英語Royal Australian Chemical Institute創立翌年的1918年成為會員,1924年成為院士[5]。1949年,潘佛在澳洲和新西蘭科學促進會英語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的會議上擔任講師[5]

化學教育

編輯

潘佛曾與植物學家同事合作撰寫知名教科書《桉樹:植物學、栽種、化學和應用》(The Eucalypts: Botany, Cultivation, Chemistry, and Utilization),此書在1961年出版[5]

對博物館學的貢獻

編輯

潘佛在1919年10月獲政府任命為技術博物館(1950年更名為應用藝術與科學博物館,主要分館為動力博物館)的助理經濟化學家(Assistant Economic Chemist),作為亨利·喬治·史密斯的助理,翌年接替退休的史密斯,成為博物館的經濟化學家[1][9]。他在1927年擢升為策展人,1948年升為館長,直至1955年退休[1]

潘佛為澳洲的博物館展示技術帶來創新,他在1930年代引進熒光照明技術,1950年在博物館建起了澳洲首個天象儀[1]。此外,技術博物館在1930年代開始收藏的塑膠藏品系列主要是由潘佛促成,該系列包含不同的塑膠原材料和製成品,至今仍保存於動力博物館[10]

潘佛在1936年出席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博物館和藝廊會議,其後在翌年成立的澳洲博物館協會(Museum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其後合併成為現機構英語Museums Australia)擔任司庫,至1955年卸任,並獲授予榮譽院士稱號[5]。他又在1938年得到紐約卡內基公司英語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的獎金,赴歐美考察科學博物館[1]。潘佛一直致力推動由信託管理博物館,最終成功立法,有關法令在1945生效[1]

榮譽

編輯

1934年,澳洲皇家化學學院向潘佛頒發亨利·喬治·史密斯紀念獎(Henry George Smith Memorial Award),以獎勵他對澳洲精油的化學研究[7]。1951年,潘佛獲頒新南威爾斯皇家學會獎章,以獎勵他對學會和科學兩者的貢獻[5]。他又在1954年獲美國化學學會授予弗里切獎(Fritzsche award),獎品包括金獎章和1,000美元獎金(約等同現今的11,738美元)[5]

以下列出潘佛所獲榮譽頭銜的全稱及縮寫[11][12]^

個人生活和性格

編輯

潘佛信奉基督教聖公宗[1]。在工作方面,他為人機警,思維敏捷,記憶力好,工作效率和能力皆高,才幹遠超常人[1][3][5]。在交際方面,潘佛待人通常和藹友善,大方且樂於助人,而且很具幽默感,常常令博物館的工作氣氛活躍起來[1][3]。他最重視勤奮、效率和準時,如果別人達不到這些準則,他就會被惹怒,但是怒氣來也快、去也快,不消一會便回復友善[5]。接受傳媒採訪時,潘佛說話如連珠炮發,神色愉快[7]

潘佛熱愛遊歷,曾到訪澳洲國內外的不同地方,作觀察和記錄[1]。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一段時間,他遊覽歐洲多國,到納粹德國觀察寬闊的戰時用高速公路洛伊納的巨型煤液化工廠,到意大利參觀一座遠比澳洲先進的人工羊毛廠,到英國倫敦考察技術發展、在當地人群起歡迎下為英國防空組織英語Air Raid Precautions in the United Kingdom宣傳;他本來還打算到訪捷克斯洛伐克,但在德國科學家朋友的勸阻下打消想法,因而與數天後的戰事(德國出兵)擦身而過[7]

潘佛重視健康,反對吸煙,身材瘦削[1]。健談的他雖不會觀賞板球對抗賽,但可以與別人談論板球球員[3]

家庭

編輯

亞瑟·德·雷蒙·潘佛的父親名為大衛·德·雷蒙·潘佛(David de Ramon Penfold,1864年-1901年),母親名為伊利沙白·伊曼紐爾(Elizabeth Emanuel,1866年-1937年),兩人於1889年4月在聖雅各教堂成婚[4][13]。亞瑟是長子,三個弟弟分別名為維克托(Victor)、西德尼(Sidney)、雷蒙(Ramon[1][4][14]

潘佛在1915年8月與來自艾士菲的埃尼斯·吉爾伯特·加德納(Eunice Gilbert Gardner)結婚,兩人的婚禮在聖雅各教堂由弗朗西斯·文特沃思-謝爾茲英語Francis Wentworth-Sheilds牧師見證下舉行[15]。兩人育有一女,名為杜爾西·喬伊·潘佛Dulcie Joy Penfold),她亦是博物館學家[1]。埃尼斯在1957年逝世後,她的姊妹洛娜·梅·加德納(Lorna May Gardner)於1959年6月在達令赫斯特結婚,兩人沒有子女[1]

逝世及安葬

編輯

潘佛晚年在澳洲坎培拉的阿拉姆比護理院(Allambee Nursing Home)度過,並於1980年6月16日在護理院逝世,終年89歲[16]。他的遺體以聖公宗儀式進行私人火葬,骨灰安置於新南威爾斯州北萊德英語North Ryde, New South Wales北郊紀念花園英語Northern Suburbs Crematorium, Sydney[1][11][16]

紀念

編輯

潘佛在1950年委託W. J.製造公司(W. J. Manufacturing Co. Pty. Ltd.)為他製作半身像,半身像由弗雷德里克·福克斯(Frederick Fuchs)設計,以酚醛樹脂製成;潘佛在1955年退休時把半身像送給霍華德·麥克恩(Howard McKearn),後來麥克恩在1988年把它捐贈予動力博物館,令半身像在博物館保存至今[10]

除了半身像外,動力博物館亦有多項與潘佛有關的收藏,包括[17]

  • 由他撰寫、關於植物精油的實驗筆記和研究檔案
  • 他的文章、通訊、商業筆記、報告
  • 他曾使用的放大鏡

參考資料

編輯

引用

編輯

文獻

編輯

書籍、百科全書及期刊

編輯

網頁

編輯

新聞報導及原始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