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仁·麥伊雲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伊恩·拉塞爾·麥伊雲CHCBEFRSAFRSL(英語:Ian Russell McEwan,1948年6月21日),英國小說家作家,其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即獲得1975年毛姆文學獎,其《阿姆斯特丹》獲得布克獎肯定。

依仁·麥伊雲
Ian McEwan
依仁·麥伊雲
出生 (1948-06-21) 1948年6月21日76歲)
 英國奧爾德肖特
職業作家
國籍 英國[1]
創作時期1975年至今
體裁歷史
獎項毛姆文學獎(1975年)
布克獎(1998年)
莎士比亞獎(1999年)
耶路撒冷文學獎(2011年)
配偶佩妮·亞倫 (1982年-1995年)
安娜麗娜·邁克菲 (1997年-)
受影響於維吉尼亞·吳爾芙索爾·貝婁菲利浦·羅斯約翰·厄普戴克弗蘭茲·卡夫卡
中文譯名差異
原文名Ian McEwan
中國大陸伊恩·麥克尤恩
臺灣伊恩·麥克伊旺
伊恩·麥克尤恩
官方網站
www.ianmcewan.com

生平

編輯

早期

編輯

依仁·麥伊雲於1948年6月21日出生衡州郡奧爾德肖特,雙親是大衛·麥克尤恩和莉蓮[2]。他的父親是蘇格蘭工人,內容主要與軍隊合作[3]。依仁·麥伊雲在東亞地區(包括新加坡)、德國北非(包括利比亞)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他12歲的時候,全家返回英國。他曾就讀修適士大學,1970年獲得英語文學學位。依仁·麥伊雲也曾在東英吉利大學學習,是馬爾甘·布拉德伯里安格斯·韋爾遜的學生,曾接受創意寫作課程

作家

編輯

依仁·麥伊雲第一次發表的作品是短篇小說《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1975年),於1976年榮獲毛姆文學獎[4]。他的第二部短篇小說集《床笫之間》於1978年出版,《水泥花園》(1978年)與《只愛陌生人》(1981年)是他最早的兩部小說,都被改編成電影。這些作品的內容使他被暱稱為「死亡伊恩」[5]。《時間中的孩子》是1987年惠特布雷德小說獎得主,《無辜者》與《黑犬》 是麥伊雲之後的作品。麥伊雲還寫了兩部兒童文學,分別是《玫瑰布蘭奇》(1985年)與《夢想家彼得》(1994年)。

依仁·麥伊雲於1997年完成的小說《愛無可忍》深受評論家喜愛,雖然沒有入圍布克獎[6][7]。《愛無可忍》後來在2004年被改編成電影。1998年,他以《阿姆斯特丹》贏得了布克獎[8][9]。他的下一部小說《贖罪》(2001年)獲得了相當多的正面評價,時代雜誌列為2002年最佳小說之一,它也入圍布克獎。《贖罪》在2007年改編成電影,導演是喬·懷特凱拉·奈特莉占士·麥卡沃伊主演。《星期六》贏得了2005年占士·泰特·布萊克紀念獎,《在切瑟爾海灘上》(2007年)也入圍2007年布克獎。依仁·麥伊雲也寫了一些劇本,舞台劇,兒童小說。

《追日》於2010年3月出版,依仁·麥伊雲在2008年6月曾透露這本小說的進度[10]。《追日》內容包括一位科學家,他希望拯救受到氣候變化威脅的地球[11]。依仁·麥伊雲的第十二部小說《甜食》是1970年代的歷史小說[12],在2012年8月下旬出版[13]。根據2012年11月《華爾街日報》的消息,《甜食》的電影版權已經出售。麥伊雲的下一部小說與法院法官有關[14][15]

2006年,麥伊雲被指控剽竊,從一本1977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擷取文章當作《贖罪》(2001年)中的一段內容。麥伊雲後來承認使用這本書作為作品的來源,但是否認抄襲的指控[16][17][18][19][20][21]。有一些作家也為他辯護,包括約翰·厄普代克馬田·艾米斯瑪嘉烈·阿特活托馬斯·肯尼利石黑一雄扎迪·史密夫托馬斯·品欽[22][23]

榮譽

編輯

依仁·麥伊雲已入圍布克獎六次,並贏得1998年布克獎。《只愛陌生人》(1981年)、《黑犬》(1992年)、《贖罪》(2001年)、《星期六》(2005年)、《在切瑟爾海灘上》(2007年)都有入圍布克獎,依仁·麥伊雲還在2005年和2007年獲得布克國際獎的提名[24]

依仁·麥伊雲是皇家文學學會資深會員、皇家文藝學會會員、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1999年,他於漢堡被授予阿爾弗雷德·特普費爾基金會設立的莎士比亞獎。他亦是一位傑出的英國人文主義協會的支持者。他在2000年被授予了大英帝國勳章[25]。2005年,他是迪金森學院的哈羅德和埃塞爾·史特福訪問學者和作家獎第一個得主。2008年,依仁·麥伊雲被倫敦大學學院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08年,《泰晤士報》將依仁·麥伊雲列入「1945年以來最偉大的50位英國作家」名單[26]

修適士大學在2012年授予麥伊雲50週年金獎,以表彰他對文學的貢獻[27]。麥伊雲在2010年獲得黑爾梅里希傑出作家獎,該獎由塔爾薩圖書館信託基金設立。2011年2月20日,他被授予耶路撒冷獎[28][29]。儘管出現爭議,並面臨反對以色列的壓力,他最終還是接受該獎項[30][31]

主要作品

編輯

改編

編輯
  • 《贖罪》,喬·萊特(Joe Wright)導演,台北市得利影視,2007年。

參考資料

編輯
  1. ^ Carrell, Severin. I am an English writer, not a British one, Ian McEwan tells Alex Salmond: Olympic opening ceremony was first and only time novelist had seen 'Britishness' celebrated, he tells Scotland's first minister. The Guardian. 22 August 2012 [2012-08-22]. I have heard myself described as one [a British novelist], but I think really I'm an English novelist; there are Scottish poets and Scottish novelists. 
  2.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filmr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3. ^ Cooke, Rachel. Ian McEwan: 'I had the time of my life'. The Guardian. 19 August 2012 [201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2). 
  4. ^ Ian McEwan: Writers and Their Work by Kiernan Ryan publ 1994
  5. ^ Walsh, John. Ian McEwan: Here's the twist.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7 January 2007 [2007-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9). 
  6. ^ Knorr, Katherine. Enduring Lov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9 October 1997 [2007-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30). 
  7. ^ Ian McEwan's Family Values. Boston Review. [2007-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02). 
  8. ^ Prize archive: 1998. Man Booker Prize. [2010-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03). 
  9. ^ Man Booker Prize Webs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0年4月13日參閱
  10. ^ Solar. Ian Mcewan's Website. [2011-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5). 
  11. ^ Soal, Judith. McEwan sees funny side of climate change in novel reading. The Guardian (London). 2008-06-02 [2010-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31). 
  12. ^ Farndale, Nigel. Ian McEwan interview.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1-03-07 [201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9). 
  13. ^ Sweet Tooth. [201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3). 
  14. ^ Chai, Barbara. Working Title Secures Film Rights to Ian McEwan’s New Novel, ‘Sweet Tooth’. Wall Street Journal. 2012-10-27 [201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15. ^ Stock, Jon. Ian McEwan: John le Carré deserves Booker. The Telegraph. 2013-05-03 [201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4). 
  16. ^ Cowell, Alan. Eyebrows Are Raised Over Passages in a Best Seller by Ian McEwan. The New York Times. 2006-11-28 [201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8). 
  17. ^ Julia Langdon. Ian McEwan accused of stealing ideas from romance novelist. The Daily Mail (London). 25 November 2006 [2010-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4). 
  18. ^ Alan Cowell. Eyebrows Are Raised Over Passages in a Best Seller by Ian McEwan. The New York Times. 28 November 2006 [2010-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31). 
  19. ^ Ian McEwan. An inspiration, yes. Did I copy from another author? No. The Guardian (London). 2006-11-27 [27 November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0). 
  20. ^ Hoyle, Ben. McEwan hits back at call for atonement. The Times (London). 2006-11-27 [27 November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2). 
  21. ^ McEwan accused of copying writers memoirs. PR inside. [2006-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6). 
  22. ^ Reynolds, Nigel. Recluse speaks out to defend McEwan.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6 December 2006 [201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20). 
  23. ^ Bell, Dan. Pynchon backs McEwan in 'copying' row. The Guardian (London). 6 December 2006 [201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9). 
  24. ^ Man Booker. Themanbookerprize.com. [2011-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9). 
  25. ^ Ian McEwan. Contemporary Writers. British Council. [2006-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17). 
  26. ^ Hosking, Patrick; Wighton, David. The 50 greatest British writers since 1945. The Times (London). 5 January 2008 [1 Febr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5). 
  27.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ussex awards gold medals to its world-leading alumni and past academics"
  28. ^ the jerusalem prize. Jerusalem Book Fair. [201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0). 
  29. ^ "McEwan defends decision to accept Jerusalem Priz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Jewish Journal. 26 January 2011. 26 January 2011.
  30. ^ Bates, Stephen. Ian McEwan says he will accept Jerusalem prize. The Guardian (London). 2011-01-19 [201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8). 
  31. ^ Ian McEwan should turn down the prize. The Guardian (London). 2011-01-27 [2013-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