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稽縣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1月20日) |
始設於南朝陳永定(557年—559年)年間,得名於南部的會稽山[1],當時由於中原人士大量南遷,會稽郡首縣山陰縣人口眾多,於是將其分為西部的山陰縣和東部的會稽縣,兩縣同城而治,同為會稽郡首縣。此後又同為越州(唐[2]、吳越、北宋)、紹興府(南宋、明、清)首縣。
唐朝時,山陰縣數度併入會稽縣[2]。五代時,會稽縣屬吳越國越州。南宋時,屬紹興府。元朝時,屬紹興路。明朝建立前夕,復以紹興路為紹興府,會稽縣仍隸之。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月,縣境東北置瀝海守御千戶所,又有黃家堰巡檢司[3]。清朝時,仍屬紹興府,考評:沖,繁[1]。辛亥革命後,全國廢府,同時山陰縣與會稽縣合併為紹興縣,同屬浙江省會稽道。
山陰、會稽兩縣在紹興府城內的分界線是縱貫府城南北的府河,南起植利門(南門),北到昌安門,其上約有10座橋樑連接山、會兩縣(鮑家橋、舍子橋、大雲橋、清道橋、縣西橋、小江橋、香橋、咸寧橋、安寧橋等)。河西為山陰縣,河東為會稽縣。
註釋
編輯- ^ 1.0 1.1 《清史稿·卷六十五·志四十·地理十二》紹興府,沖[……]會稽,沖,繁。倚。南:會稽山,有禹陵,縣以此名。其宛委、秦望、天柱,並為支阜。海,東北自山陰入,逕瀝海城,南接蟶浦。西曰西會渚,北與澉浦遙對,為險汛,有防海塘。曹娥江上流剡溪,東南自上虞入,納嵊小舜江,錯出復入,歷曹娥壩,抵宣港入海。運河自曹娥壩分諸溪河水,逕通陵橋,會攢宮河,宋六陵在焉。出五雲門西,有若耶溪出化山注之,入山陰運河。有三江、東江、曹娥鹽場。曹娥巡司。東關驛。纂風鎮。平水關、宣港、臨山炮台。蕭山[……]
- ^ 2.0 2.1 《新唐書·卷四十一·志第三十一·地理五》越州會稽郡,中都督府[……]會稽,望。有南鎮會稽山,有祠。東北四十里有防海塘,自上虞江抵山陰百餘里,以畜水溉田,開元十年令李俊之增脩,大曆十年觀察使皇甫溫、大和六年令李左次又增脩之。有錫。山陰,緊。武德七年析會稽置,八年省,垂拱二年復置,大曆二年省,七年復置,元和七年省,十年復置。北三十里有越王山堰[……]
- ^ 《明史·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地理五》紹興府,元紹興路,屬浙東道宣慰司。太祖丙午年十二月為府[……]山陰倚[……]會稽倚。東南為會稽山,其東接宛委、秦望、天柱諸山。又東有銀山、錫山,舊產銀砂及錫。東南有若耶山。東有曹娥江。東南有平水溪,南合剡溪。東北有瀝海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有黃家堰巡檢司,尋遷瀝海所西,後遷上虞縣界纂風鎮,仍故名。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