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伯和
共伯和是在西周周厲王、周宣王之間(前841年至前827年)執政的諸侯。因不同歷史文獻有異說,他的具體身份和角色在學術界仍存在一定爭議。一說為共國(在今輝縣)國君,名和[1]。一說「共伯和」為衛武公的別稱[2]。
《竹書紀年》記載,前841年,周厲王暴政引起國人暴動,厲王逃到彘邑(今山西霍州市),太子靜(後為周宣王)藏在召穆公家裏,史稱彘之亂。共伯和受諸侯推舉,「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史稱這段時期為「共和」。共和十四年,周厲王駕崩,即歸政於周宣王,共和時期結束。而自己「逍遙得志於共山之首」[3]。另外,共和元年為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共和還有一種說法,僅見於《史記·周本紀》,稱所謂共和指周公、召公兩卿行政[4]。這裏的召公為召穆公虎,而同一時期文獻中卻沒有記載周公的名號(周定公一說出自偽《今本竹書紀年》),所以後代學者多有懷疑[5]。
最近發現的清華簡中有一部編年體史書叫《繫年》,《繫年》記載:「厲王大虐於周,卿李、諸正、萬民弗刃於厥心,乃歸厲王於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於宋。」
註釋
編輯- ^ 《史記索隱》引《竹書紀年》:「共伯和干王位」,司馬貞註:「共國伯爵,和其名。」另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和日本學者白川靜《西周史略》等舉西周晚期金文材料中的「白龢父」即為共伯和,且銘文中稱他為「皇君」。
- ^ 《史記正義》引《魯連子》「衛州共城縣本周共伯之國也。共伯名和,好行仁義,諸侯賢之。周厲王無道,國人作難,王奔於彘,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共伯使諸侯奉王子靖為宣王,而共伯復歸國於衛也。」 ,另見顧頡剛「共和」一文,出《史林雜識初編》(中華書局)。
- ^ 《太平御覽》卷879引《竹書紀年》
- ^ 司馬遷. 周本紀. 史記. [-61].
- ^ 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此說不足信:《左傳》稱「諸侯釋位,以間王政,宣王有志,而後效官。則知厲、宣之間諸侯有代王行政者矣。周、召本王朝卿土,倘果攝天子之事,不可言釋位。別立名稱若後世之年號,古亦無此法。故顏師古以史公之說為無據也。考《竹書紀年》、《莊子·讓王》篇、《呂氏春秋·開春》篇及《索隱》引《世紀》、《正義》引《魯連子》,並以共和為共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