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衛一,又稱相柳星(英語:Xiangliu),是離散盤矮行星候選者共工星的唯一已知衛星。以Csaba Kiss為首的一組天文學家在分析哈勃空間望遠鏡的共工星圖像存檔時,發現了這個衛星。發現團隊懷疑共工星的自轉周期很長,是因為有衛星對其造成潮汐力。[3][2]他們首次在哈勃望遠鏡於2010年9月18日用第三代廣域照相機拍攝的圖像發現了共衛一。[7]2016年10月17日,Gábor Marton、Csaba Kiss和Thomas Müller在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部第48次會議匯報並宣佈這個發現。[3][1]共衛一的英語名稱取自中國神話中的九頭蛇妖相柳,是水神共工氏的臣下。[8]

共衛一
共工星和共衛一,於2010年由哈勃空間望遠鏡成像
發現
發現者Gábor Marton
Csaba Kiss
Thomas Müller[a]
發現日期2010年9月18日(首次辨認)[3][4]
(2016年10月17日宣佈)[a]
編號
命名依據相柳
其它名稱S/2010 (225088) 1[5]
軌道參數[6]
曆元 8 December 2014 (儒略日 2457000.0)
半長軸24021±202 km(順行)、24274±193 km(逆行)
離心率0.2908±0.007(順行)、0.2828±0.0063(逆行)
軌道週期25.22073±0.000357 d(順行)、25.22385±0.000362 d(逆行)
軌道傾角83.08°±0.86°(順行)、119.14°±0.89°(逆行)
升交點黃經31.99°±1.07°(順行)、104.09°±0.82°(逆行)
隸屬天體共工星
物理特徵
平均半徑<50 km>20 km[6]
幾何反照率>0.2[b]
光譜類型海王星外天體 = 1.22±0.17[6]
絕對星等(H)6.93±0.15[6]

觀察

編輯
 
共工星和共衛一,於2009和2010年由哈勃望遠鏡用第三代廣域照相機拍攝。[9]

2016年3月,共工星被發現自轉周期很長,有假設說這可能是因為有衛星對其造成潮汐力[3]考慮到共工星可能有衛星,Csaba Kiss和他的團隊開始分析哈勃望遠鏡的共工星圖像存檔[7]根據他們對於2010年9月18日拍攝的圖像的分析,共工星離至少15000公里有一個隱約的衛星環繞着它。[1]2016年10月17日,他們宣佈這個發現,但是衛星並沒有天文學臨時編號[4][10]發現團隊之後也在於2009年11月9日拍攝的圖像辨認了這個衛星。[7]

根據2017年的哈勃後續觀察估計,共衛一的絕對星等比共工星的至少低4.59。如果取共工星等的估計絕對星等為2.34,則共衛一的絕對星等是6.93±0.15[11][6]

軌道

編輯
共工星和共衛一的哈勃空間望遠鏡圖像序列

根據哈勃望遠鏡於2009至2010年拍攝的共工星和共衛一的圖像,發現團隊將共衛一的軌道周期縮短到20至100天。[7]2017年,他們用哈勃的後續觀察結果進一步判斷軌道。[11]天文學界一般認為共衛一被共工星潮汐鎖定。[6]

因為共衛一的觀察只佔共工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的一小部分,[c]天文學界仍未能判斷共衛一的軌道是順行還是逆行[6]根據順行軌道模型,共衛一離共工星大約24021公里,每25.22天運轉一次。[d]

備註

編輯
  1. ^ 1.0 1.1 2016年,共衛一的發現者開始分析哈勃望遠鏡的圖像檔案。共衛一首次被發現在2010年9月18日拍攝的圖像里,後來在2016年10月17日,Gábor Marton、Csaba Kiss和Thomas Müller在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部第48次會議匯報並宣佈這個發現。[1][2][3]
  2. ^ 最大估計的直徑為100 km,相應的反照率等於0.2。[6]
  3. ^ 共衛一的觀察少於10年,而共工星的軌道周期為554年。
  4. ^ 逆行模型的數值與順行模型的相似。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The moon of the large Kuiper-belt object 2007 OR10 (PDF). 48th Meeting of the Division for Planetary Sciences. 美國天文學會. 2016 [24 May 2019]. 120.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10-18). 
  2. ^ 2.0 2.1 Moon orbits third largest dwarf planet in our solar system. Science Daily. 18 May 2017 [19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8). 
  3. ^ 3.0 3.1 3.2 3.3 3.4 Lakdawalla, Emily. DPS/EPSC update: 2007 OR10 has a moon!. 行星學會. 19 October 2016 [19 Octo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6). 
  4. ^ 4.0 4.1 Johnston, Wm. Robert. (225088) Gonggong and Xiangliu. Johnston's Archive. 22 March 2020 [2 March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1). 
  5. ^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225088 Gonggong (2007 OR10) (2021-10-24 last obs.). 噴氣推進實驗室. [10 Novem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30).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Kiss, Csaba; Marton, Gabor; Parker, Alex H.; Grundy, Will; Farkas-Takacs, Aniko; Stansberry, John; Pal, Andras; Muller, Thomas; Noll, Keith S.; Schwamb, Megan E.; Barr, Amy C.; Young, Leslie A.; Vinko, Jozsef. The mass and density of the dwarf planet (225088) 2007 OR10. Icarus. October 2018, 334: 3–10. Bibcode:2018DPS....5031102K. S2CID 119370310. arXiv:1903.05439 . doi:10.1016/j.icarus.2019.03.013. 311.02. 
    Initial publication at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DPS meeting #50, with the publication ID 311.02
  7. ^ 7.0 7.1 7.2 7.3 Kiss, Csaba; Marton, Gábor; Farkas-Takács, Anikó; Stansberry, John; Müller, Thomas; Vinkó, József; Balog, Zoltán; Ortiz, Jose-Luis; Pál, András. Discovery of a Satellite of the Large Trans-Neptunian Object (225088) 2007 OR10.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16 March 2017, 838 (1): 5. Bibcode:2017ApJ...838L...1K. S2CID 46766640. arXiv:1703.01407 . doi:10.3847/2041-8213/aa6484. L1. 
  8. ^ (225088) = Gonggong. Minor Planet Center.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 Nov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4). 
  9. ^ Moon Around the Dwarf Planet 2007 OR10. spacetelescope.org. [22 May 2017]. 
  10. ^ Help Name 2007 OR10. [9 April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May 2019). 
  11. ^ 11.0 11.1 Parker, Alex. The Moons of Kuiper Belt Dwarf Planets Makemake and 2007 OR10 HST Proposal 15207. Mikulski Archive for Space Telescopes. 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 7 April 2017 [21 Sept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