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千紀
前7千紀(或稱前第7個千年),即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6001年(距今約9千年到約8千年)。這一時期的事件難以精確確定年代,主要依賴地質學和人類學的分析與推測。
千紀: | |
---|---|
世紀: |
|
在這一時期,農業逐漸從安納托利亞地區傳播到巴爾幹半島。世界人口保持在大約500萬人,大部分地區的人類仍主要依賴狩獵維生。
到公元前7000年,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和技術已經在近東地區確立,並在整個千年內向歐洲和遠東傳播。然而,北歐和西歐大部分地區的人們依然生活在分散的舊石器時代狩獵採集社區中。考古證據表明,當時已有馴化的綿羊、山羊、豬和牛,人們也開始種植小麥。陶器的使用逐漸普及。同時,最早的金屬製品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在地質時間上,諾斯格瑞比期約在公元前6236年取代了格陵蘭期。該期始於「8.2千年事件」,這場氣候變化持續約四個世紀,導致全球氣溫顯著下降,可能是由於大量冰川融水注入北大西洋。這一融水可能是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在本千年末期與歐洲大陸分離的原因之一。
文化
編輯前7000年,在克里特島愛琴海發現使用陶瓷的新石器時代部落。埃蘭逐漸成為農業區域。
前7000年,南亞梅赫爾格爾(Mehrgarh)遺址(位於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開始出現定居的農耕生活(持續到前5500年左右)。
前7000年,中國黃河流域裴李崗文化興起,開始進行稻穀等作物的種植。
前7000年,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的手洞(拉斯-馬諾斯,las Manos)開始出現壁畫。
中國文化
編輯李家溝遺址(公元前8500年至前6600年)
四台遺址(公元前8400年至前4400年,位於河北張家口)
東胡林遺址(公元前8300至前7000年,位於北京門頭溝)
黃河中游地區處於裴李崗文化(前7000年至前5000年,範圍大致覆蓋了河南省,代表性遺址有賈湖、裴李崗、石固和水泉等)、 磁山文化(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和老官台文化(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山東(黃河下游)處於後李文化(公元前6500年至公元前5500年)。
淮河下游出現順山集文化(公元前6500年至前6000年,位於江蘇宿遷)。
長江中游流域處於彭頭山文化(公元前7500至公元前6100年),在彭頭山文化中發現的較多水稻遺存,尚殘留有野稻基因,表現出非秈、非粳、非野生稻的過渡性特徵,具有正在馴化過程中的特點。還有皂市下層文化和城背溪文化(公元前6500年至前5000年)。
浙江金衢盆地處於上山文化(公元前8000年至6500年)。杭州蕭山出現跨湖橋文化(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
廣西桂林處於甑皮岩文化(公元前10000年至前5000年)
西遼河上游出現興隆窪文化(公元前6000年至前5500年)
生活習慣改變
編輯前7000年 — 中石器時代遺跡Lepenski Vir在今日的塞爾維亞發現。
前7000年 — 非洲近東出現陶器。
前7000年 — 埃蘭成為農業地區。
前7000年 — 中國開始種植白米、小麥、小米及山藥 (1990 Rand McNally Atlas)。
前7000年 — 辣椒、葫蘆、鱷梨及南瓜開始在危地馬拉太平洋海洋種植。 (Bailey 1973)
前6500年 - 在斯堪的納維亞發現兩頭犬。畜豬在Jarmo出現。土耳其出現歐洲牛。
農業開始在巴爾幹半島發展。
首次有養蜂的記錄。石畫在非洲及西班牙東部採集蜜糖,畫像表示蜂蜜在樹或石頭上,而蜜蜂則飛來飛土去 — 畫壁在西班牙華倫西亞附近。
Pastoralism and cultivation of cereals (East Sahara)( [來源請求])
北美洲: 美國原住民開始使用石頭打磨食物及佞狩獵美洲野牛及更細少的動物。
北美洲:北大西洋水溫約3–6 °C足夠融化。( [來源請求]})
墨西哥 — 開始有耕作。
地中海東部 — Forms of pottery become decoration.
Animal figures of Estuarine-period rock painting in Australia include saltwater fish and crocodiles Australia.
環境轉變
編輯前7000年 — 野馬數量在歐洲減少,馬匹在不列顛島發現,但從未出現於愛爾蘭。 (Horse & Man, Clutton-Brock)
前7000年 — 新石器時代氣候形成
前6400年± 25年 — 俄羅斯堪察加半島Kurile火山達到VEI7級火山爆發。是全新紀最大規模的一次。
前6000年 — 托雷斯海峽水位上升,將澳洲及新畿內亞分離。
前6000年 — 由公元前12000元至前5000年,大量內陸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