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龍樂隊
變色龍樂隊(英語:The Chameleons)是一支英國搖滾樂隊,1981年在大曼徹斯特郡米德爾頓成立。該樂隊的經典陣容包括主唱兼低音結他手馬克·伯吉斯(Mark Burgess)、結他手雷格·史密斯(Reg Smithies)、結他手戴夫·菲爾丁(Dave Fielding)以及鼓手約翰·利弗(John Lever)。
變色龍樂隊 | |
---|---|
組合 | |
暱稱 | 英國變色龍(The Chameleons UK,北美粉絲與美國變色龍樂隊作出區分而起的暱稱)[1] |
音樂類型 | 後朋克[2] |
出道地點 | 英格蘭米德爾頓 |
活躍年代 |
|
唱片公司 |
|
網站 | thechameleons |
現任成員 | |
| |
已離開成員 | |
|
樂隊於1983年發行了首張錄音室專輯《Script of the Bridge》,又在1985和1986年分別發行了《What Does Anything Mean? Basically》以及《Strange Times》。1987年,樂隊因經紀人突然去世而解散,樂隊前成員開始分裂並重新組隊,伯吉斯先和利弗一起成立了太陽與月亮樂隊(Sun and the Moon),後來又和上帝之子樂隊(the Sons of God)有過一段短暫的合作;菲爾丁則和史密斯組建了里格斯樂隊(The Reegs)。
2000年,變色龍樂隊重組並發行了他們的第四張錄音室專輯《Why Call It Anything》(2001)以及兩張原音樂專輯《Strip》(2000)和《This Never Ending Now》(2002)。2003年,樂隊因隊內矛盾再次解散。伯吉斯和利弗繼續以ChameleonsVox的名義巡演變色龍歌曲,直到2017年利弗去世。
2021年,伯吉斯、史密斯與ChameleonsVox的兩名成員一起重組了變色龍樂隊。
變色龍樂隊的結他演奏充滿氛圍感,被認為是20世紀80年代最被低估的曼徹斯特樂隊之一。[3][4]他們沒有像同時期的其他曼徹斯特樂隊一樣取得商業成功,卻也因為樂隊的獨特個性得到了一批邪典追隨者。 [5]
歷史
編輯樂隊成立與早期生涯(1981–1982)
編輯變色龍樂隊最初是一個三人樂隊,於1981年由馬克·伯吉斯(Mark Burgess)、雷格·史密斯(Reg Smithies)和戴夫·菲爾丁(Dave Fielding)在英國大曼徹斯特郡米德爾頓成立。其中伯吉斯擔任主唱和低音結他手,史密西斯和菲爾丁均擔任結他手。三人都曾加入不同的青少年樂隊進行表演。由於樂隊缺少鼓手,他們後來招募了同在米德爾頓活動的布萊恩·斯科菲爾德(Brian Schofield),但他很快就被來自杜金菲爾德的鼓手約翰·利弗(John Lever)取代,1982至1983年,前雜誌樂隊鼓手馬丁·傑克遜(Martin Jackson)曾短暫替代正在休假的利弗。[3][6]樂隊的音樂創作受到同時期U2樂隊的啟發,伯吉斯曾在一次採訪中回憶:「U2的第一張專輯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我們結他的氛圍營造很多是從The Edge(U2的結他手)的結他里學到的。」[7]
1981年6月開始,樂隊與BBC廣播一台的DJ約翰·皮爾合作,進行過幾次電台表演[8][9] ,隨後,樂隊與史詩唱片簽約,當時的史詩唱片還是CBS的子公司。1982年3月,樂隊發行了由史蒂夫·利利懷特製作的樂隊首張單曲《In Shreds》。 [10][11]單曲封面由史密斯設計,以詭異、抽象的畫風畫出一個被帶着頭盔的大人單手抱起的小孩,史密斯之後在樂隊的所有單曲和專輯中擔任封面設計。 [4]在此期間,唱片公司對樂隊的定位與樂隊對獨立性的追求發生了衝突,樂隊很擔心自己會變成像Altered Images一樣因為屈從於CBS的包裝而失去口碑,在和唱片公司的交涉中十分警覺,結果在《In Shreds》發行後不久就被CBS解約了。[3]
《Script of the Bridge》與《What Does Anything Mean? Basically》(1983–1985)
編輯被CBS解約後,樂隊與英國唱片公司Statik Records(維珍唱片的子公司)簽約,並於1983 年發行了首張錄音室專輯Script of the Bridge[6],其中收錄了《Up the Down Escalator》、《As High as You Can Go》和《A Person Isn't Safe Anywhere These Days》等單曲。這張專輯表現出伯吉斯雄厚的嗓音,巧妙地使用合成器與樂隊標誌性的結他混響進行融合。 [4]專輯發佈時,NME 的一篇評論認為他們的結他演奏受到U2和Echo & the Bunnymen的影響,將他們的音樂描述為「結他在回聲的斜坡上滑行與漂移,像是琴弦快要崩斷,焦躁不安地應對着如疾風驟雨般的鼓點,時而憤怒地爆發出斷奏,時而又歸於和諧的細語。」(guitars slipping and sliding on slopes of echo, snapping their wires, fussing and fretting over stampeding drums, getting angry and staccato and falling to harmonic whispers),。 [12]還有英國媒體對專輯封面進行了評論,說它看起來像是「70 年代創世紀樂隊風格的插畫被不太恰當地裝點在封套上」(seventies Genesis style drawing rather unhappily adorning the sleeve)。[13]
由於 Statik 是維珍唱片的子公司,該專輯沒有參與英國獨立排行榜的資格,導致英國音樂媒體對其報道減少。[14]不過MCA 唱片在美國以刪減了四首歌曲的形式發行了這張專輯,樂隊為專輯被刪減而非常憤怒[14],但專輯發行後樂隊在1984年前往美國巡演,為樂隊帶來了大量在美國的忠實粉絲,樂隊的歌曲也開始被美國大學電台大量點播。 [15]
1985年5月20日,Statik發行了樂隊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What Does Anything Mean? Basically》,隨後還發行了包含樂隊首單歌曲《In Shreds》的新單曲《Nostalgia》。[16][頁碼請求]這張專輯讓樂隊成為了一顆後朋克新星。[10]
《Strange Times》與解散(1985–1987)
編輯在《What Does Anything Mean? Basically》[10]後,樂隊進行了定期巡演。樂隊的表現與樂隊經紀人托尼·弗萊徹(Tony Fletcher)的努力一起說服了大衛·格芬,樂隊簽約格芬唱片公司 。1986年,格芬發行了樂隊的第三張錄音室專輯《Strange Times》[6],其中收錄了單曲《Tears》和《Swamp Thing》。[4]這張專輯主題黑暗而複雜[11],也是樂隊在第一次解散前的最後一張唱片。[11]這一期間,伯吉斯和菲爾丁越來越不對付,樂隊出現了內部矛盾。[17][18][19]1987年,弗萊徹因心臟驟停突然去世,樂隊也隨之因衝突徹底爆發而解散。[6][11]
樂隊在解散後發行了多張現場專輯和精選輯。1990年10月1日,為了紀念弗萊徹,樂隊發行了重組前第一張EP《Tony Fletcher Walked on Water.... La La La La La-La La-La-La》,包含4首樂隊在1987年解散前錄好的歌。
解散後(1988–1999)
編輯前成員在解散後又成立了一些新樂隊[10],但都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4]
伯吉斯和利弗組建了太陽與月亮樂隊(the Sun and the Moon),招募安迪·惠特克(Andy Whitaker)和安迪·克萊格(Andy Clegg)取代史密西斯和菲爾丁。1988年,Geffen唱片公司發行了他們的同名錄音室專輯,但次年就解散了。隨後伯吉斯開始了單飛,利弗、惠特克和克萊格改名「Weaveworld」繼續樂隊活動,1991年發行了一張EP《Davy Jones》隨後解散。[20]
史密斯和菲爾丁在主唱加里·拉弗里(Gary Lavery)和一台鼓機的加入後組建了里格斯樂隊(the Reegs),[4][21]並在獨立廠牌Imaginary Records的幫助下發行了兩張錄音室專輯《Return of the Seamonkeys》(1991)和《Rock the Magic Rock》(1992)。[21]
1993年,伯吉斯發行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Zima Junction》,並於次年與他的伴奏樂隊「Sons of God」一起在美國巡演。[11]1994 年,他發行了另一張錄音室專輯《Spring Blooms Tra-La 》以及一張現場專輯《Manchester 93》。1995 年,他與伊沃·阿爾塔納(Yves Altana)發行了合作專輯《Paradyning》,[4]隨後與阿爾塔納和鼓手傑夫·沃克(Geoff Walker)共同創立了Invincible樂隊。1999年,他們以CD和數字版的形式自行發行了首張錄音室專輯《Venus》。[22]
第一次重組、《Why Call It Anything》和再次解散(2000–2021)
編輯2000年1月,樂隊為了準備5月將在阿什頓安德萊恩的The Witchwood酒吧舉辦的演出再次集結。The Witchwood是樂隊最喜歡的演出場地之一。[4][11] 同年5月,樂隊還發行了專輯《Strip》,其中收錄了一些以原聲形式重新演繹的舊歌。[10][11] 樂隊在The Witchwood的演出獲得成功,[4] 決定繼續在歐洲進行一系列重聚巡演,同年秋天,樂隊還前往美國加州舉行了兩場演出。[11] 2001年7月1日,他們發行了新的錄音室專輯《Why Call It Anything》。2002年,樂隊推出了一張原音樂專輯《This Never Ending Now》,還進行了一次完整的美國巡演。[23] 然而,2003年初,樂隊因隊內矛盾再度爆發再次解散。[24]
第二次解散後,利弗短暫加入了曼徹斯特樂隊Bushart,2008年,Bushart發行了首張專輯《Yesterday Is History》,由史密斯擔任封面設計。
2009年,伯吉斯和利弗以「ChameleonsVox」名義重組,表演變色龍樂隊的老歌。ChameleonsVox於2013年11月發行了一張EP《M+D=1(8)》。除了伯吉斯和利弗之外,ChameleonsVox還在不同時間招募了結他手Roger Lavallee、[25] Justin Lomery、Andrew Abernathy、Neil Dwerryhouse和Chris Oliver;低音結他手Frank Deserto和Jessica Espeleta;以及鼓手Glenn Maryansky、Yves Altana和Stephen Rice。[26] 利弗隨後離開了ChameleonsVox。
2014年,利弗和菲爾丁重聚,並以「Red-Sided Garter Snakes」名義錄製了專輯《Endless Sea》。該專輯邀請了Puressence的主唱James Mudriczki和Clegg參與,專輯於2015年7月發行。[27] 2017年5月5日,Red-Sided Garter Snakes發行了第二張專輯《Blue Lakes》。
2017年3月13日,約翰·利弗因病去世,享年55歲。[28][29]
第二次重組(2021年至今)
編輯2021年5月,變色龍樂隊再次以官方名義重組。伯吉斯、史密斯與ChameleonsVox的成員結他手Chris Oliver及鼓手Stephen Rice一起錄製了一張現場專輯《Edge Sessions (Live from the Edge)》。[30] 這張現場專輯於2022年4月25日由Metropolis Records發行。[31]
在Oliver和Rice的加入下,變色龍樂隊宣佈了他們20年來的首次巡演,原計劃於2022年秋季在美國與The Mission和Theatre of Hate一起巡演。然而,該巡演最終推遲到了2023年。[30][32]
2024年5月24日,樂隊發佈了21年來的首個新錄音室EP《Where Are You?》。同時,他們宣佈將在同年發行第五張專輯《Arctic Moon》。[33]
音樂風格
編輯在變色龍樂隊的早期生涯中,樂隊因其充滿氛圍感的聲音,英國音樂媒體常用「聲學建築師」(sonic architects)和「聲學大教堂」(sonic cathedrals)等詞來形容他們的音樂風格,[17][7] 史密斯和菲爾丁用閃爍的結他旋律構建了樂曲的層次感,[3] 而利弗和伯吉斯的鼓和貝斯為樂隊提供了穩固的節奏基礎。[34]
變色龍樂隊的崛起正值戴卓爾主義開始影響英格蘭昔日的工業城鎮之時,他們的音樂充滿了焦慮以及對安全、簡單的生活的渴望。[4] 伯吉斯充滿激情的嗓音[3] 與歌詞相得益彰,觸及了英國人對製造業工業衰退對許多社區造成的疏離感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秩序混亂的感慨。[34] 儘管他們的周圍環境充滿了淒涼的景觀,樂隊並沒有被這種環境所束縛,而是試圖超越它。[17] 伯吉斯在2013年表示,雖然在北英格蘭的後工業化小鎮的成長經歷無疑會影響樂隊的創作,但無論變色龍樂隊源自何處,所表達的內容都會讓全世界的人感到共鳴。[7]
成員
編輯主要成員
- 馬克·伯吉斯(Mark Burgess)–低音結他手、主唱(1981–1987, 2000–2003, 2021至今)
- 雷格·史密斯(Reg Smithies)–結他手、封面設計 (1981–1987, 2000–2003, 2021至今)
- Todd Demma –鼓手(2021至今)
- Stephen Rice –結他手(2021至今)
- Danny Ashberry –鍵盤手(2021至今)
前成員
- 戴夫·菲爾丁(Dave Fielding) – guitars, keyboard (1981–1987, 2000–2003)
- 約翰·利弗(John Lever) – drums (1981, 1983–1987, 2000–2003; died 2017)
- Brian Schofield –鼓手(1981)
- Martin Jackson –鼓手(1982)
- Kwasi Asante – 打擊樂手(2001–2003)
作品目錄
編輯錄音室專輯
- Script of the Bridge (1983)
- What Does Anything Mean? Basically (1985)
- Strange Times (1986)
- Why Call It Anything (2001)
- Arctic Moon (TBD)
註釋
編輯- ^ Palmer, Robert. The Pop Life. The New York Times. 15 October 1986 [15 July 2013].
- ^ James, Lauren. Post-punk band The Chameleons' singer on their Hong Kong debut, 37 years after they started ou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4 January 2018 [13 June 2022].
- ^ 3.0 3.1 3.2 3.3 3.4 Hodgkinson, Mark. The Chameleons: Mark Hodgkinson recalls one of the unheralded prophets of the Manchester scene. Record Collector.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Buckley, Peter. The Rough Guide to Rock. Rough Guides. 2003: 182–183.
- ^ James, Lauren. Post-punk band The Chameleons' singer on their Hong Kong debut, 37 years after they started ou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4 January 2018.
- ^ 6.0 6.1 6.2 6.3 Bonini, Alessandro; Tamagnini, Emanuele. New wave: la prima e più completa guida sul genere che ha sovvertito le regole della musica. Gremese. 2006: 96 (意大利語).
- ^ 7.0 7.1 7.2 Power, Ed. The Chameleons: The band that refused to blend in [Mark Burgess interview]. The Independent. 1 December 2013.
- ^ Blocksidge, David; Clarey, Tina. The Chameleons. City Fun. 1 June 1984 [15 July 2013].
- ^ "The Chameleons John Peel Sessions [liner notes (vinyl LP)]".
- ^ 10.0 10.1 10.2 10.3 10.4 Larkin, Colin. The Encyclopedia of Popular Music. Omnibus Press. 2011: 49–50.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Ankeny, Jason. The Chameleons UK | Music Biography, Credits and Discography | AllMusic. AllMusic. [15 July 2013].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allmusic」的
<ref>
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 ^ Bartle, Bart. "The Chameleons - Hudersfield Polytechnic [live review]".
- ^ Linfield, Carole. Script of the Bridge***¾. Sounds. 1 August 1983.
- ^ 14.0 14.1 The Chameleons. TheChameleons.com. 12 December 2014.
- ^ toddc2001. History Lesson: The Chameleons and the great Mark Burgess. The Dumbing Of America. 29 March 2009.
- ^ Burgess, Mark. View From a Hill. Metropolitan Press. 2010.
- ^ 17.0 17.1 17.2 Graff, Gary. MusicHound Rock: The Essential Album Guide. Visible Ink Press. 1996: 129.
- ^ Spaceman, Brett. Interview – Mark Burgess, The Chameleons. [sic] Magazine. 24 December 2010.
- ^ Robb, John. Mark Burgess talks in depth on the Chameleons and this weekends home shows. Louder Than War. 15 December 2015.
- ^ Kellman, Andy. Sun & the Moon | Music Biography | AllMusic. AllMusic. [6 February 2014].
- ^ 21.0 21.1 The Reegs | Biography & History | AllMusic. AllMusic. [1 April 2018].
- ^ Sutton, Michael. Invincible | Biography & History | AllMusic. AllMusic. [1 April 2018].
- ^ Aubergine, Cath. LETTER FROM OLDHAM (AND ARNSBERG) - THE LAST DAYS OF THE CHAMELEONS. Incendiary Magazine. 20 November 2012.
- ^ The Chameleons – News. The Chameleons. [15 July 2013].
- ^ ChameleonsVox The Wick, Brooklyn, October 8. The Agit Reader. 14 October 2015 [13 March 2017].
- ^ Beckmann, Jim. The Chameleons Vox. KEXP-FM. 24 September 2010.
- ^ Red Sided Garter Snakes - Endless Sea. Allmusic. [31 July 2016].
- ^ The Chameleons' John Lever has passed away. Post-punk.com. 13 March 2017 [14 March 2017].
- ^ John Lever, Chameleons drummer, dies. The Guardian. 14 March 2017.
- ^ 30.0 30.1 The Chameleons to release new live album ahead of U.S. tour with The Mission. Slicing Up Eyeballs. 26 February 2022 [1 March 2022].
- ^ UK's legendary post punk act Chameleons (UK) joins Metropolis Records. SIDE-LINE MAGAZINE. 23 February 2022 [1 March 2022].
- ^ Pearis, Bill. The Mission UK & The Chameleons touring in 2022 with Theatre of Hate. BrooklynVegan. 8 October 2021 [1 March 2022] (英語).
- ^ Ragusa, Paolo. The Chameleons Unveil Three-Track Where Are You EP: Stream. Consequence of Sound. 2024-05-24 [2024-05-29] (美國英語).
- ^ 34.0 34.1 Marszaiek, Julian. Vox Pop: Mark Burgess Of The Chameleons Interviewed. The Quietus. 23 April 2014.
外部連結
編輯- 變色龍樂隊在Allmusic上的頁面
- 變色龍樂隊的Discogs頁面 (英文)
- 變色龍樂隊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