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仕
吳承仕(1884年3月20日—1939年9月21日),字檢齋,號展成,又號濟安。中國經學家、古文字學家、教育家。與黃侃並稱「北吳南黃」兩大經學大師,與黃侃、錢玄同並稱章門三大弟子。[1]
吳承仕 | |
---|---|
出生 | 光緒十年二月二十三日) 大清安徽歙縣昌溪 | 1884年3月20日(
逝世 | 1939年9月21日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北京協和醫院 | (55歲)
職業 | 經學家、古文字學家 |
國籍 | 大清 中華民國 |
父母 | 父為吳恩綬 |
子女 | 長子吳鴻迦,次子吳鴻邁,三子吳鴻狄。長女吳特璋,二女吳特珍。 |
生平
編輯1884年3月20日生於安徽歙縣昌溪。幼讀私塾,1901年應試中秀才,次年中舉,1907年舉貢會考獲一等第一名[註 1],點為大理院主事[註 2]。1912年任司法部僉事。1914年親往章太炎被監禁處探望,[6]:1 求學於章太炎,筆錄章太炎口述,成《菿漢微言》。1918年參與崑曲研究會,借古諷今抨擊北洋政府,[6]:2 1923年見研究會被曹錕籠絡而退出。1924年《經籍舊音辯證》正式出版,章太炎題辭。[6]:3 年末任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註 3],同時被聘為中國大學、北京大學、東北大學教授。1926年秋任中國大學國學系主任,[6]:4,15-16 在任期間,編制了教學大綱,改革了課程。[7]:21 與學者邵瑞彭、高步瀛等創辦「思辨社」。
1927年4月8日聞李大釗等被捕後設法營救,4月29日聞李大釗等被害,辭去司法部僉事之職,[6]:16 繼任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1930年受范文瀾、齊燕銘等影響接觸馬克思主義著作。[6]:5 1931年9月聞九一八事變,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會主席,一致通電南京政府要求抗日。[6]:6 1933年為中國大學國學系增加《社會科學概論》、《新俄文學選讀》等課程,[6]:20 聘請呂振羽、黃松齡、李達、陳伯達等講課。[2]:133 1934年5月創辦雙月刊《文史》,年底被查禁。1935年10月創辦月刊《盍旦》(僅出版五期)。[6]:7 1935年參與一二·九運動,親身去新華門前集會,和學生一起參加遊行示威,[6]:8 參與發起北平文化界救國會。[7]:27 1936年與張友漁、黃松齡、楊秀峰等創辦《時代文化》雜誌。[6]:8 1936年初章太炎邀請南下,3月回絕,6月聞章太炎逝世,在北京主持追悼會,共致輓聯並自為長輓聯。夏,為中國大學新生國文試題命題並閱卷,許多參加一二·九運動而被開除的學生被錄取。[2]:132 秋,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6]:9
1937年5月與張友漁、黃松齡、楊秀峰等發起組織新啟蒙學會。[6]:9 七七事變、北京淪陷後前往天津,避居於英租界小白樓,為地下抗日刊物《時代周刊》撰文並籌措經費。[6]:10 1938年初拒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7]:29 1939年8月天津水患,回北京,寄居於一商人家中。9月11日入北京協和醫院治療,診斷為傷寒,已腸穿孔,舊病支氣管炎並發,9月21日逝世。[6]:10[註 4]
紀念
編輯毛澤東曾派人至天津接吳至延安,因水災而未成。[6]:10 吳承仕死後,時人以為吳承仕「被日寇逮捕,業已壯烈殉國」,1940年4月14日,延安舉行追悼蔡元培吳承仕先生大會,到會代表千餘人,[6]:297 16日,延安舉行吳承仕追悼大會,毛澤東送輓聯「老成凋謝」,周恩來輓聯為「孤懸敵區,捨身成仁,不愧青年訓導;重整國學,努力啟蒙,足資後學楷模。」吳玉章輓聯為「愛祖國山河,愛民族文化,尤愛馬列主義真理,學貫中西,善識優於蒼水;受軍閥迫害,受同事排擠,終受日寇毒刃摧殘,氣吞樓虜,壯烈比諸文山。」[7]:30 中共七大列入烈士名單。[2]:136 陳伯達、呂振羽、齊燕銘、張友漁、張致祥、許承堯、孟超等寫文章悼念。
1984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在全國政協禮堂集會紀念吳承仕誕辰一百周年。[8] 3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蔣南翔文章《紀念吳承仕同志誕生一百周年》。[2]:128 有《吳承仕同志誕生百周年紀念文集》出版。
著作
編輯吳承仕臨終託付遺稿於孫人和,後散佚。1949年後,吳承仕部分手稿由齊燕銘收藏,後移交中華書局。[9]:122 1982年後由啟功、黃壽祺等整理,[9]:124 由中華書局出版《經籍舊音序錄》、《經籍舊音辨正》、《經典釋文序錄疏證》,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淮南舊注校理》、《論衡校釋》、《檢齋讀書提要》、《吳承仕文錄》、《吳承仕藏章炳麟論學集》。[9]:125
評價
編輯- 自評(1937年):「承仕幼承庭誥,長受業於章太炎先生之門,服官法界計二十年,……至於立身行道,表裏如一,一事不妄為,一語不妄發,一介不妄取,硜硜自守之節,老而彌篤,則誠足以質天地而告鬼神者也。」[7]:29
- 章太炎:「檢齋文不如季剛,而為學篤實過之。」「及吾門得辨聲音訓詁者,其惟檢齋乎!」[6]:236
- 潘伯鷹:「歙縣吳檢齋先生,大節凜然,天下所仰經師人師者也。……讀其隱約危苦之辭,而胸中勃鬱剛大之氣,自震耀於行間。雖吉光片羽,而先生負荷天下之重者,猶然具見」。[7]:30
- 侯外廬:「吳承仕先生真正是值得大家永遠敬仰的學者。吳承仕先生是章太炎的弟子,我常拿他與魯迅先生比較,在太炎門下,有兩位弟子通過全然不同的路程,殊途同歸,都走向信仰馬克思主義,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10]
- 蔣南翔:「他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經學家、古文字學家和教育家,更重要的是,他由一位碩學鴻儒轉變為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者,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從前清的舉人發展成為戰鬥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經歷這樣漫長曲折的戰鬥歷程,是舉世稀有的。」[11]
- 被認為是「用唯物史觀研究經學的第一人」[12],「第一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經學的人」[13]。
註釋
編輯參考
編輯- ^ 孫德玉. 近现代皖籍教育家研究:教育家办学的历史观照. 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6: 200.
- ^ 2.0 2.1 2.2 2.3 2.4 2.5 2.6 李征宙. 吴承仕:集状元和党员为一体的传奇人物. 新文學史料. 2012, (1): 128-137.(作者是吳承仕孫女之子。)
- ^ 宮曉衛主編;韋力執行主編. 藏书家 珍藏本 11-13 合订本 上. 濟南: 齊魯書社. 2014: 139.
- ^ 韓濤. 晚清大理院审判官员调配及履历考论. 歷史檔案. 2011, (3): 86.
- ^ 王森然著. 近代名家评传 二集.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8: 305.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莊華峰編纂. 吴承仕研究资料集. 合肥: 黃山書社. 1990.
- ^ 7.0 7.1 7.2 7.3 7.4 7.5 胡云富; 侯剛. 吴承仕传略.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1984, (2): 16-30.
- ^ 方聞. 纪念吴承仕诞辰一百周年. 晉陽學刊. 1984, (5): 112.
- ^ 9.0 9.1 9.2 9.3 王延模. 近代徽州学人吴承仕学术著述的整理过程述略. 社會科學論壇. 2016, (11): 119-129.
- ^ 張豈之主編. 侯外庐著作与思想研究 第1卷. 長春: 長春出版社. 2016: 31.
- ^ 蔣南翔. 纪念吴承仕同志诞生一百周年. 人民日報. 1983-03-27.
- ^ 王榮濱. 用唯物史观研究经学的第一人:吴承仕. 徽州社會科學. 1992, (1): 51.
- ^ 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学的人——吴承仕. 黃山學院學報. 2006, (4):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