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斌
周全斌(?—1670年),字邦憲,浯州(金門縣)浦邊人。曾於漳州任官,後歸附鄭成功。[1]永曆十五年(1661年),周全斌跟隨延平王鄭成功攻佔台灣,總督東都承天府南北諸路。[2][3]
周全斌 Tsiu Tsuân-Pin | |||||
---|---|---|---|---|---|
大清漢軍正黃旗 | |||||
字 | 邦憲 | ||||
族裔 | 閩南人 | ||||
出生 | 不詳 明朝福建 | ||||
逝世 | 1670年 大清 | ||||
| |||||
經歷 | |||||
鄭成功攻台之役、鄭經靖難、清荷聯軍 | |||||
永曆十六年三月(約1662年4月),鄭成功派周全斌至銅山,攻打立場不定、駐南澳的陳豹,最後陳豹逃至廣東投清,周全斌取得南澳。[4]
永曆十六年(1662年),世子鄭經與其五弟之乳母陳昭娘私通,鄭成功十分氣憤,下令斬殺世子與其母董王妃。四月(約1662年5月)周全斌赴思明欲奉藩令殺董妃與世子,但主管思明的鄭成功堂兄鄭泰不欲殘殺宗室動搖軍心,遂命洪旭立馬捉拿,其僅得董妃不計前嫌大度力保而得免一死。同年五月(1662年6月),鄭成功薨逝,黃昭、蕭拱宸等人擁立王弟鄭襲登基;十月,鄭經命周全斌督理五軍戎務,率軍取下臺灣,史稱鄭經克臺。[5]
1663年,清朝與荷蘭組成聯軍,發動金廈海戰,奪得金門、廈門二島。鄭經在失去金廈二島後,撤返東都,命周全斌防範後方追兵;然而,周全斌顧及與洪旭的嫌隙,因而投降清朝。[6]
康熙四年(永曆十九年、1665年)四月,周全斌隨施琅領兵犯東寧,水師至澎湖遭遇颱風,無功而返。[7]事後,周全斌於康熙六年(1667年)受召入京,編入漢軍正黃旗,[8]封承恩伯。
康熙九年(1670年),逝世,諡恪順。十一年(1672年)以其子周公仁,襲其爵位。[9]
世爵承襲
編輯承恩伯 周全斌 始封 | |||||||||||||||||||||||
承恩伯 周公仁 一次襲 | |||||||||||||||||||||||
承恩伯 周鳴岐 二次襲 襲次盡,賜襲三等輕車都尉 周全斌孫 | |||||||||||||||||||||||
參考資料
編輯- ^ 《臺灣外記》載永曆六年正月(1652年2月)歸鄭成功,然而鄭喜夫據《從征實錄》載,早在永曆四年(1650年)九月就有周全斌在鄭軍的紀錄、另《海上見聞錄》在永曆五年三月亦有周全斌在鄭軍的紀錄。見鄭喜夫,周全斌投歸鄭成功年代問題,《臺南文化》第六卷第四期。
- ^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失效連結]》
- ^ 《台灣人的台灣史》,郭弘斌
- ^ 《海上見聞錄》卷二壬寅,康熙元年、海上稱永曆十六年:「三月,令周全斌調銅山、思明州兵攻南粵,欲擒陳豹。」。
- ^ 《臺灣通史》,連橫
- ^ 《海上見聞錄》載周全斌於永曆十八年正月(約1664年2月)降清,見卷二甲辰,康熙三年、海上稱永曆十八年:「正月,世藩駐銅山,諸軍乏糧。周全斌率眾投誠,入京封伯。」
- ^ 《海上見聞錄》卷二甲辰,康熙三年、海上稱永曆十八年:「八月,清議取台灣,遣施琅掛「靖海將軍」印,即以周全斌副之。整舟師,候風開洋。」、乙巳,康熙四年、海上稱永曆十九年:「清官軍船出洋,颶風大作,各船飄散,不能相顧,皆引還。未幾,召施琅入京,其降將多敘用。」。
- ^ 《海上見聞錄》卷二丁未,康熙六年、海上稱永曆二十一年:「召周全斌入京歸旗。」
- ^ 《八旗通志初集》
- ^ 《清史稿》卷一百七十,表十,諸臣封爵世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