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師
歷史
編輯綏遠省「老一團」
編輯「老一團」是民初綏遠的地方騎兵武裝,成員多為土默特旗蒙古族。該團雖經多次改編,頻繁調動,番號屢變,但由於民族情感和軍隊中的封建隸屬關係,總能聚而不散,官兵始終保持一個團的原班人馬編制。因此當時當地稱它為「老一團」。
1912年,直系張紹曾任綏遠將軍府將軍,駐歸化土默特陸軍騎兵第二營反對張的稅賦徵收,當年冬,張紹曾解散了該部。1913年初,該部駐武川縣的第三連在連長玉祿率部譁變,宣佈為"獨貴龍",很快擴大為上千人的騎兵武裝,在武川、達爾罕旗一帶游動作戰,多次擊敗北洋正規軍的圍剿。後經談判招撫,1914年10月綏遠將軍張紹曾將該部收撫改編為地方武裝「綏遠騎兵游擊隊」,編制300人,常駐包頭一帶,玉祿任司令,下設3隊,分別由有亮、松秀、都隆任隊長。
1916年5月,綏遠都統潘矩楹成立綏遠警備隊,將玉祿所部編作綏遠警備隊第三路,編制300餘名,大部分系土默特青壯年。總隊長玉祿,總隊副滿泰,參謀長榮祥,副官長耿子榮,軍需官瑞輯五。駐歸化城,有警則派往各縣防剿。下轄4隊(連):
- 第一隊隊長多才,
- 第二隊隊長李根車,
- 第三隊隊長習松山
- 第四隊隊長榮松亭
1920年,包頭等地"哥老會"勾結土匪數千人,圍攻包頭3天3夜。駐包的甘軍坐視不管,玉祿率警備隊出城將匪擊退。后土匪頭子竇飛龍率眾匪千餘圍攻包頭,企圖進行搶劫。警備隊出城迎戰。初戰擊退土匪。竇匪不甘失敗,退至昆都侖山口和尚灣一帶盤踞,伺機再動。玉祿令警備隊乘勝追擊,隊長多才率士兵沖入匪穴,擊斃匪徒30多人,多才與11名士兵戰死。
1921年10月,綏遠都統馬福祥委任馮紹閔為綏西巡防司令,將警備隊第三路改編為綏遠補充團,隸屬馬福祥部寧海軍。玉祿任團長,滿泰為副團長,下設4個連,各連設3排,軍餉按陸軍8成發(以銀元計算)。團部駐薩拉齊城中,各連駐防綏西一帶,維護地方治安。民國12年(1923年),因包頭城防吃緊,補充團移防包頭城內,擔負包頭及河西(即伊克昭盟)的剿匪任務。1924年春,匪首蘇雨生、趙有祿、劉喇嘛等股匪分擾後套、包頭、薩拉齊、東勝等地,包頭鎮守使石友三令玉祿率隊渡河追剿配合馮玉祥部楊團及石旅炮隊。在伊盟東勝楊二虎圪卜被包圍。玉祿率部奮力突圍,肩部受傷,力盡被俘,終被殘殺。玉祿的追悼會在包頭永合成(今新興市場)舉行,綏遠都統李鳴鐘親自主祭,授玉祿中將軍銜。
1925年8月,綏遠都統李鳴鐘把綏遠補充團改為綏遠暫編騎兵第三團,任務仍為防剿土匪,保衛地方。團長滿泰。團部之下設4個連,兵員增至800餘名,軍餉按陸軍標準發給。。隸屬於馮玉祥的國民軍。
1926年3月,綏遠都統李鳴鐘將暫編騎兵第三團和收編的約一個團的騎兵,合編為綏遠騎兵第一旅,旅長滿泰,轄兩團: 第一團(老一團):團長李根車。4大連建制,駐防於包頭、五原、臨河、東勝一帶。駐綏西剿匪,得到當地民眾的擁護,受商會「保境安民」匾額。 第二團:團長耿子榮。防區在薩拉齊、托克托、武川、固陽一帶。
1926年12月,晉軍來綏,綏遠都統商震將騎兵第一旅擴編為山西陸軍騎兵第五師,下轄十三、十四、十五團和騎兵獨立團共4個團,各團均為4大連建制。師長滿泰。"老一團"為該師騎兵第三團。
1927年10月,奉軍入綏,汲金純將騎兵第五師編入安國軍第31軍,下轄5個旅,駐防於包頭以西至五原一帶;滿泰任副軍長兼綏西鎮守使,駐包頭。原騎兵三團(老一團)為其中的一個旅。其軍餉由包頭徵收之護路費項下撥發,不足部分由中央補助。該軍以剿匪為主要任務。
1928年春,晉軍復入綏遠。1928年9月,綏遠省主席李培基奉閻錫山之令,大規模編遣綏遠地方各軍,滿泰去職,李根車任騎兵旅旅長,隸屬於晉軍第十九軍(軍長趙承綬)騎兵第二師(師長郭鳳山)。該旅下轄兩團,
縮編未及兩個月,李培基再次撤銷該旅,"老一團"直屬於晉軍騎兵第二師,團長李根車,擔負臨河、五原城防及河西剿匪任務。
1929年,晉軍第三十七師師長王靖國任綏遠警備司令,將李根車團(老一團)改稱為黃馬隊,駐河西一帶剿匪。1932年又將黑馬隊2個連(孫長勝所帶宣化鎮守使譚慶林的老淮軍)補充進"老一團"。
1933年老一團被晉軍收編為晉綏騎兵獨立營,隸屬於晉軍騎兵司令趙承綬,李根車任營長,下轄兩連。一律乘黑馬,時稱黑馬隊。1933年5月,日偽軍突襲多倫城,趙承綬部和老一團與東北軍、馮占海的東北義勇軍和孫殿英的第41軍夾擊敵軍,多倫失陷前老一團奉命掩護趙軍撤退。戰後,老一團奉命退守尚義縣大青溝鎮。1933年9月底,察哈爾抗日同盟軍解體,日偽席捲察北、察西,趙承綬部撤離大青溝,返回晉綏。老一團經商都、集寧、歸綏返回包頭。1934年調往豐鎮駐防。綏遠省政府主席傅作義以「老一團」不適應正規操練並染有鴉片煙嗜好為由,把李根車列為綏遠省四大股土匪之一[2],將該部調到大同臥虎灣,被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強制解散,槍馬被收繳,人員遣散。被遣散的「老一團」官兵,相當一部分人前往百靈廟,參加了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保安隊。
蒙旗保安隊
編輯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推行「滿蒙政策」。熱河省淪陷後,察綏地區處在危亡中。1934年4月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即蒙政會)在百靈廟成立後,建立了一支隊伍,即蒙政會保安總隊,共約千餘人,多數為土默特蒙古族。1935年德王投日,成立了蒙古軍總司令部。黃埔軍校的蒙古族畢業生雲繼先(第五期)、朱實夫(第四期)、雲蔚(第九期)等,在中共西蒙工委書記雲澤等的推動下,於1936年2月21日晚,率領百靈廟蒙政會保安隊1000多名愛國官兵,"兵變反正",發動了百靈廟暴動,宣佈脫離蒙政會,反對德王投日,整隊南下。綏遠省主席傅作義派汽車將隊伍接至二份子。在二份子被前來"迎接"的傅作義部旅長孫蘭峰繳械,而後徒手越過大青山,分別駐在歸綏縣畢克齊、察素齊和薩拉齊縣水澗溝門村,傅作義給予"歸綏縣防共大隊"、"薩拉齊縣防共大隊"番號。不久,國民黨中央給予"蒙古保安總隊"番號,傅作義改為"蒙旗保安總隊",命雲繼先為總隊長,朱實夫為副總隊長,發給月餉萬元,購馬費5千元。1936年9月,因傅作義仍不發還武器及挪用馬費等事引起士兵不滿,在章文錦等的策動下,部隊發生叛變,雲繼先被打死,部分官兵重返百靈廟,途中被傅作義打死多人,這支隊伍遂告解體。
蒙旗保安總隊
編輯為了將這支蒙古族抗日武裝掌握在中共手中,烏蘭夫等決定,白海風以黃埔一期生的身份,向國民政府軍政部自薦重組這支隊伍。1936年11月,軍政部任命白海風為蒙旗保安總隊少將總隊長,收容、整頓和重組蒙旗保安總隊,將其重組為900餘人的以蒙古族青年為主體的部隊。下轄2個大隊(二大隊長朱實夫),最初駐紮在歸綏一帶。烏蘭夫、紀松齡、朱實夫、奎璧、李森、孟純等一大批大革命時期入黨的中共黨員以及抗戰初期入黨的趙俊臣、克力更、紀明德、雲蔚、雲飛楊、齊希古等活躍在這支部隊中,使得共產黨組織在這支隊伍中有着核心影響力。"七七事變"以後,傅作義率部開赴山西,該隊到百靈廟接防。不久蒙旗保安總隊奉命退守固陽。
蒙旗獨立混成旅
編輯1937年8月,東北挺進軍司令馬占山在包頭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將蒙旗保安總隊改編為蒙旗獨立旅,旅長白海風,政訓部代主任雲時雨(即雲澤,時為該部科長),下設兩個團,一個炮兵營。
1937年8月間,日軍進逼綏遠,該旅開往歸綏,在城南大黑河北岸及南茶坊佈防。1937年10月12日夜,日軍黑石旅團在偽蒙古軍3個師配合下進攻歸綏,蒙旗獨立旅與綏遠國民軍、馬占山部予以抵抗,10月13日,撤往包頭,10月14日,該旅在昭君墳南渡黃河,取道伊盟的達拉特旗,轉抵哈拉寨整編。日軍由河曲、保德偷渡時,與八路軍在府谷一帶抗擊日軍。
1938年春,該部隊到達陝北的神木縣,改番號為蒙旗獨立旅,隊伍擴大到近兩千人。白海風赴武漢向國民政府軍政部匯報,歸途中於1938年4月到延安,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與先期到達的烏蘭夫一起在1938年5月受到毛澤東的接見。毛澤東指示他們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局出發,保障部隊原來的面貌,以鞏固與擴大全蒙抗日團結及蒙漢抗日力量。中共中央對蒙古混成旅有專門的工作指標和目標,並成立了相應的不公開的工作機構。作為秘密黨員,白海風不參加該部黨組織的活動,但對烏蘭夫等人在部隊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等活動給予了種種保護。
新編第三師
編輯1938年夏,蒙旗獨立旅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三師(簡稱「新三師」),白海風任師長,朱實夫任副師長。不久,白海風率新三師入伊克昭盟。隸屬於二十二軍鄧寶珊指揮。新三師下轄兩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一個炮兵營。每團下設一個特務連、兩個營、四個普通連,若干個排和班,總共不到一千人,軍餉由當時的上級供給,吃住由地方群眾負擔。白海風任師長,烏蘭夫任中共地下黨務委員會書記、政治部代理主任。烏蘭夫按照八路軍的建制建立了完整的政治工作系統,團設政治主任,營連都設了政治幹部,且政工幹部基本上都是共產黨員,加強和充實了新三師的地下黨委。軍事幹部中蒙古人佔2/3,漢人佔1/3,政治幹部中漢人佔2/3,蒙古人佔1/3。1938年11月,中央決定建立中共伊盟工委,烏蘭夫任委員。
- 師部駐通格朗區。
- 第一團團長紀松林(中共黨員)。部隊駐鄂托克旗木凱淖爾鎮桃力民村一帶,團部駐在桃力民村積極抗日的大戶越兆仁家院內,該團特務連長是雲北西,指導員是李成林(寒峰)。桃力民抗日委員會的工作。該委員會的組成人員有:地方大戶白官厚、杭素青,後來還有新三師專派人員薛向晨、奇節古、陳興宇(克力更)、武殿才、杜如新、譚振平,李春提等人參加。新三師在伊盟駐防,同時在桃力民一帶興辦文化教育事業,辦起了好多的小學,新三師委派辛淑珍(女)、燕子榮等人到桃力民學校任教
- 第二團駐通格朗一帶,
- 在杭錦旗後套地區成立補充團,團長朱實夫(共產黨員)。汪振東任補充團團副,杭錦旗有黃玉海、烏力吉、朝克圖、鄂其爾巴圖、蘇世龍在補充團二連當兵,由新三師以邊疆少數民族學生的身份保送到四川成都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受訓二年。
1940年夏,偽軍十八團千餘人馬,在日本指揮官的指揮下,向張來順營子陣地發動進攻。白海風指揮部隊,採取迂迴包抄戰術,打垮了偽軍的進攻,日本指揮官被擊斃,取得了黃河守衛戰的勝利。1940年,新三師被要求開往甘肅整訓。白海風接到秘密逮捕烏蘭夫的命令,將命令告訴烏蘭夫,烏蘭夫和已經暴露身份的共產黨員撤回延安。
1941年夏,新三師奉命開赴甘肅省整訓。先至海原縣,轉至靖遠。從1941年,白海風失去了同中共黨組織的聯繫。
騎兵新編第七師
編輯1942年新三師被改編為騎兵新編第七師,白海風任師長。抗戰勝利後蔣介石下令該師西開甘肅張掖。
騎兵第九師
編輯1945年秋,該部併入騎兵第九師,白海風仍任師長。1946年初夏,白海風部奉命開回綏遠。行軍途中,先頭部隊已過寧夏北部的石嘴山,復接蔣介石急電,在甘肅靖遠停止待命,白海風部只好折回甘肅。
整編騎兵第二旅
編輯1946年秋,該部改為整編騎兵第二旅,任旅長。此後,中國國民黨先後任其為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候補執行委員、國民大會代表,但白海風均未赴任。1947年春,該旅開往固原。1947年夏初,寧夏馬鴻逵、青海馬步芳一部分部隊和白海風旅,向隴東解放區進攻。1947年5月30日,西北野戰兵團出擊隴東戰役,新編第四旅向悅樂的整編騎兵第二旅第三團進攻;生俘整編騎兵第二旅少將副旅長陳應泉、第三團上校團長汪韜,白海風帶着殘部回到固原,旋開靜寧整編。此時,白海風以腿疾復發,電蔣介石請求辭職,未獲批准。1947年冬,該旅開陝西,與解放軍第二次接觸,亦被擊潰。
1948年底,該部1個團在雲德權率領下起義,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