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宙碑
《孔宙碑》,又稱作《漢泰山都尉孔宙碑》,碑文用隸書來書寫篆刻,碑立於漢桓帝延熹七年(164年),正文一共十四行,滿行有二十八個字,碑文記錄孔子的第十八世孫孔宙的生平事蹟。《孔宙碑》的碑頂額部呈半圓弧型,碑額中間有穿[1],穿的上方有暈[2],碑題刻於穿的左右,每行五個字:「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碑」十個字。《孔宙碑》的碑體高306公分,寬102公分,厚24公分。碑原來立在孔林(至聖林)裏,清代初期,將碑移往山東曲阜孔廟的同文門下[3],1978年移入東廡[4],1998年再移到漢魏碑刻陳列館收藏。除了書法藝術上的價值外,《孔宙碑》還是漢代碑刻中,唯一有碑額又有碑題的墓碑,其碑體樣式對後世隋唐的碑制有很大的影響。
碑文
編輯碑陽刻文
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銘。君諱宙。字季將。孔子十九世□(之)孫也。天姿醇嘏。齊聖達□(道)。少習□(家)訓。治□(嚴)氏春秋。緝熙之業既就。而閨閾之行允恭。德音孔昭。遂舉孝廉。除郎□□(中都)昌長。祗傅五教。尊賢養老。躬忠恕以及人。兼禹湯之辠己。故能興□(朴)□□彫幣。濟弘功於易簡。三載考績。遷元城令。是時東□□(嶽黔)首。猾夏不□□□祠兵。遺畔未寧。乃擢君典戎。以文脩之。旬月之閒。莫不解□□□(甲服罪)□□□槈。田畯喜於荒圃。商旅交乎險路。會鹿嗚於樂崩。復長幼於酬□(酢)。□□□稔。會遭篤病。告困致仕。得從所好。年六十一。延熹六年正□(月)乙未。□□□疾。貴速朽之反真慕。寧儉之遺則。窀夕不華。明器不設。凡百□□(卬高)。□□□述。於是故吏門人乃共陟名山。采嘉石。勒銘示後。俾有彝式。其□□(辭曰)□□於顯我君。懿德惟光。紹聖作儒。身立名彰。貢登王室。閽□是虔。夙□□□(夜在公)。在公明明。乃綏二縣。黎儀以康。於元時廱。撫茲岱方。帥彼凶人。□□(覆俾)□□。南畝孔饁。山有夷行。豐年多桼。稱彼兕觥。帝賴其勳。民斯是皇。□(疾)□□□。乃委其榮。忠告慇勤。屢省乃聽。恭儉自終。盙簋不敶。生播高譽。□□□□(歿垂令名)。永矢不刊。億載揚聲。延熹七年(西元一六四年)□月□□□(戌□造)。[5]
碑陰刻文
□(門)生鉅鹿癭陶□□(張雲)字子平。 門生鉅鹿癭陶趙□(政)字元政。 門生鉅鹿廣宗捕巡字升臺。 門生東平寧陽韋□字幼昌。 門生魏郡館陶張上字仲舉。 門生魏郡館陶王□□(時字)子表。 門生魏陰安張典字少高。 門生魏郡魏□□(孟忠)字□□(待政)。 門生魏郡魏李鎮字世君。 門生魏郡館陶吳讓字子敬。 門生魏郡館陶文儉字元節。 門生□□(魏郡)館陶鄉瑱字仲雅。 門□□□(生魏郡)鄴皋香字伯子。 門□(生)東郡東武陽梁淑字□(元)祖。 門生東郡衛公國趙恭字和平。 門生東郡東武陽張表字公方。 門生東郡東武陽滕穆字奉德。 門生東□(郡)樂平□演字仲□(厚)。 門生□(東)郡樂平靳□(京)字君賢。 門生東郡樂平□(梁)布字叔□(光)。 門生東□(郡)樂□□(平桑)顯字伯異。 門生陳留□(平)北司馬規字伯□(昌)。 門生安平下博張祺字叔松。 門□(生)安平□(下)博張朝字公□(房)。 門生安平下博蘇觀字伯臺。 門生安平堂陽張琦字子異。 門生北海安北齊納字榮謀。 門生北海都昌呂□□□(升字山)甫。 門生北海劇秦□(麟)字伯□(麟)。 門生北海劇如盧浮字遺伯。 門生北海劇薛□(韻)字□(勝)輔。 門生北海劇高冰□□□(字季超)。 門生濟南梁鄒趙震字叔政。 門生濟南□□(梁鄒)徐璜字□(幼)文。 門生濟南東平陵吳進字□(升)臺。 門生甘陵□(廣)川□(李)都字元章。 門生甘陵貝丘賀曜字升進。 門生魏郡□(清)淵許□(祺)字升明。 門生魏郡館陶史崇字少賢。 門生魏郡館陶孫忠字府文。 門生東郡樂平盧脂字子節。 門生任城任□□□字景漢。 門童安平下博張忠字公□。 故吏北海都昌逢祈字伯□。 故吏北海都昌逢章字交□(理)。 故吏北海都昌魏稱□□□(字交長)。 故吏北海都昌呂規字□□(元規)。 故吏泰山□(費)魚淵字漢長。 故吏泰山□(華)毋□(樓)規字世□(光)。 故吏泰山南城禹規字□□(舉)。 故吏泰山南武陽蕭誨□□□(字伯□)。 故民秦山費淳于□□□□(黨字季□)。 弟子北海劇陸暹字□□(孟輔)。 弟□(子)陳□襄邑□□□(樂烏字)宣□(舉)。 弟子下郊外下郊朱班字宣□。 弟子東平□(寧)陽周順字□□(承□)。 弟子沛國小沛周升□□□(字仲甫)。 弟子魯國文陽陳襄□□□(字聖博)。 弟子汝南平□(輿)謝芊□(字)子□(藝)。 弟子山陽瑕北丁□(玹)字□□(實堅)。 弟子魯國戴璋字元珪。 □□(弟子)魯國卞王政字漢方。[6]
碑額
編輯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碑。
拓本
編輯歷代評論
編輯- 明代郭宗昌在《金石史》說到:「其書尚存分法,且結體古逸,殊不易造。……漢碑陰字多潦倒,此獨超逸古雅,非魏《孔宙碑》人所及。」[7]
- 清代翁方綱在《兩漢金石記》謂:「碑與碑陰書出二手者,獨是碑耳。然皆漢隸之員醇美者。」[8]
- 清代郭尚先在《芳堅館題跋》尊崇道:「結體寬博而綿密,是貞觀諸大家所祖。褚中令(遂良)勒筆皆長,亦濫觴於是。」還說:「近人每以《豫州從事碑》(《尹宙》)與此並稱『二宙』,實則《尹碑》不及遠甚。其結體運筆已開《受禪》、《大饗》二石意矣。」[9]
- 清代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說:「至於隸法,體氣益多:疏宕則有《西狹頌》、《孔宙》、《張壽》)。」,「《孔宙》、《曹全》是一家眷屬,皆以風神逸宕勝。《孔宙》用筆旁出逶迤,極其勢而去,如不欲還。《馮君神道》、《沈君神道》亦此派也,布白疏,磔筆長。」[10]
- 清代楊守敬在《評碑記》也說:「波磔並出,八分正宗;無一字不飛動,仍無一字不規矩。視《楊孟文頌》之開闔動宕、不拘於格者,又不同矣。然皆各極其妙,未易軒輊也。」
- 清代 劉熙載在《藝概》裏說:「漢碑蕭散如《韓勑》、《孔宙》。」
註釋
編輯- ^ 東漢以前的墓碑為了下棺方便,會在墓碑的碑身中間或偏上鑿個圓孔,以方便繫繩,文字墓碑出現以後,穿的位置往上推移到碑額的中間,僅剩裝飾的作用。
- ^ 穿的上方順着碑頂的弧度,常刻有幾道凹紋作為飾紋。
- ^ 同文門原名參同門,建於北宋初期,為當時孔廟的正門,五門式,兩側有迴廊,金代改成兩門式,明代時孔廟往南擴建,此門逐退居次要位置。因孔子晚年全心投入古文獻編整工作,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統整做出了巨大貢獻,故以「同文」命名。
- ^ 東廡是指孔廟大成殿東側供奉孔子傑出弟子與歷代儒者及賢明者的廂房。
- ^ 《漢孔宙碑並碑陰墨拓本》碑陽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永久失效連結]。
- ^ 《漢孔宙碑並碑陰墨拓本》碑陰國立故宮博物院 書畫典藏資料檢索系統[失效連結]。
- ^ 郭宗昌. 金石史•卷一. 維基文庫 (中文).
-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兩漢金石記》.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6).
-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芳堅館題跋》
- ^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卷二. 維基文庫 (中文).
參考文獻
編輯- 孫寶文 編,《中國著名碑帖選集—孔宙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ISBN 9787806265024
- 王劉純 李紅 主編,《孔宙碑——中國歷代碑刻整拓珍本》,大象出版社,2013,ISBN 9787534771224。
- 劉燦章 著,《中國歷代名碑名帖精選系列-孔宙碑》,河南美術出版社,2010,ISBN 9787540119461
- 劉宇恩 編,《歷代拓本精華•孔宙碑》,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ISBN 9787532647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