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

中國湖北省宜昌市代管的縣級市

宜都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西南部的一個縣級市,由宜昌市代管,位於長江南岸,長江與其支流清江交匯處。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門戶」之稱,面積1357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約37萬人。隸屬於三峽宜昌「半小時經濟圈」,鄂、渝、湘三省市交界處,境內建有三座長江大橋、兩座清江大橋,從市區到三峽機場最短距離37.6公里,焦柳鐵路貫穿南北,兩江可通航。宜都古稱夷道,原名枝城市,1998年6月更名為宜都市。市人民政府駐陸城街道

宜都市
縣級市
宜都市濱江公園「宜都」字碑
宜都市濱江公園「宜都」字碑
坐標:30°23′00″N 111°27′00″E / 30.38333°N 111.45000°E / 30.38333; 111.45000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湖北省宜昌市
撤縣建枝城市(縣級市)1987年11月30日
政府
 • 市長胡志莉
 • 市委書記羅聯峰
面積
 • 總計1,357 平方公里(524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347,388人
 • 密度256人/平方公里(663人/平方英里)
 • 城鎮208,903人
語言
 • 母語方言西南官話成渝片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443300
車輛號牌鄂E
行政區劃代碼420581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舊稱夷道
城市精神守信、敬業、融合、厲行
本地生產總值(2016年)¥550.5億元 [2]
毗鄰枝江市松滋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網站www.yidu.gov.cn
市象徵
紫薇花
香樟樹
中國·宜都
宜都市在中國的位置
宜都市
宜都市
宜都市 (中國)
宜都市在湖北省的位置
宜都市
宜都市
宜都市 (湖北省)

宜都市2006,2007年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名第一名,2008,2009,2010年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名第二名。宜都市位於湖北省西南部,長江南岸,清江與長江兩江交匯處,依山傍水,人傑地靈。市域東北隔長江與枝江市相望,東南鄰松滋市(有一塊飛地在松滋市王家橋鎮內),西南、正西與五峰、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交界,北與宜昌市、夷陵區接壤。

歷史

編輯

宜都市是一座歷史古城,中華早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位於宜都市境內紅花套鎮的新石器時代城背溪遺址,證明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曾在這裏農牧漁獵。此地自西漢至今已有2100多年以上的建制史。

春秋戰國時期,境屬楚地秦朝時縣域屬南郡西漢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縣,名夷道縣。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劉備臨江郡宜都郡,宜都之名即始於此,取「宜於建都」之意,並派大將張飛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吳大將陸遜佔領宜都郡,獲取夷道、夷陵、秭歸等縣,並任宜都太守在此築城抗,歷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戰」就發生在境內。

市府所在地故稱「陸城」。自古以來,宜都就有「楚蜀咽喉」、「鄂西門戶」、「三峽門城」的美譽,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宜都是晚清著名學者楊守敬的故鄉,楊守敬在歷史地理、書法、金石、版本目錄、藏書等多個領域著述宏豐、學高品富,被日本書法界尊稱為「開山鼻祖」,今天長江三峽的名稱,就是由他所定,楊守敬紀念館座落清江之濱。宜都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獨臂將軍賀炳炎宜昌市第一個共產黨員胡敵、湖北醫科大學創始人朱裕壁的故鄉。

石器時代

編輯

先秦時期

編輯

春秋戰國時期,屬境。

帝制時代

編輯

中華民國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

基本情況

編輯

宜都市位於長江清江交匯處,是湖北省38個山區縣市之一,面積1357平方公里,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古城。1992年至今屬宜昌市管轄。政府駐陸城街道

人口

編輯

宜都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全市常住人口為367374人[3],男性人口佔比50.38%,女性人口佔比49.62%,年齡結構中0-14歲佔比11.83%,15-59歲佔比61.35%,60歲以上佔比26.82%,65歲以上佔比19.82%。

地理

編輯

宜都市地處長江中游近三峽出口、鄂西南部,處於江漢平原向鄂西山區的過渡地帶。版圖面積1357平方公里,東北隔長江與枝江市接界,東南與松滋市相鄰,西南與五峯縣接壤,西北與長陽宜昌兩縣市相連。

宜都市處於鄂西山地和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是一個丘陵起伏的半山區。最高點為五峰接壤的帽子尖,海拔1064.6米,最低點為枝城鎮的官洲,海拔僅38米。西南地勢高竣,群山連綿,高程在250-800米之間,約佔總面積的40%。東部丘陵,海拔在50-250米,沿長江及清江出口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中部丘陵、沖溝與崗地交錯,但坡度較緩,形成平畈,是宜昌市糧油和農特產品的主要產地。

宜都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嚴冬酷暑時間短。全市的農業氣候條件比較優越。

 
宜都市AAAA級景區三峽九鳳谷

行政區劃

編輯

當前行政區劃

編輯

宜都市下轄1個街道辦事處、8個、1個民族鄉[4]

陸城街道、​紅花套鎮、​高壩洲鎮、​聶家河鎮、​松木坪鎮、​枝城鎮、​姚家店鎮、​五眼泉鎮、​王家畈鎮、​潘家灣土家族鄉和松宜礦區。

歷史行政區劃

編輯
  • 同治四年(1865年),分為14鋪(縣總鋪、蓮花鋪、橫磧鋪、漢洋鋪、紅花鋪、興善鋪、善溪鋪、新添鋪、雅石鋪、峰山鋪、安福鋪、泰山鋪、青泥鋪及青莊鋪)與13市鎮(西門長街、聶家河市、栗樹垴市、白田市、觀音橋市、灣市、茶店、紅花套市、白洋市、虎腦背市、安福寺市、北觀音橋市及林家渡市)。
  • 民國十九年(1930年),分為4區:一區署駐陸城,二區署駐聶家河,三區署駐古老背,四區署駐白洋
  •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轄3個區、29個鄉鎮,同年縮減為26個鄉鎮。
  • 民國三十年(1941年),裁為18個鄉鎮,第一區轄6個、第二區轄7個、第三區轄5個鄉鎮。撤銷3個區署。同年長江以北因日軍侵略淪陷,江南劃為毛湖埫潘家灣、青匯、柳津灘、漢泉、鄢家沱、松木坪、樂津、王家畈、甘愛、觀音橋11個鄉及陸城紅花套聶家河3個鎮。
  •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縣政府組建江北淪陷區辦事處,轄吳二溪、武魁場、顧家店紫荊嶺安福寺古老背白洋7個鄉鎮。
  •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縣參議會決議,將21個鄉鎮合併為17個:江南12個(陸城鎮、蓮花鄉、文英鄉、文萃鄉、文華鄉、漢中鄉、漢源鄉、漢泉鄉、紅安鄉、紅蘭鄉、紅花鄉及紅岩鄉),江北5個(猇亭鎮、新善鄉、福山鄉、雅峰鄉及青泥鄉)。
  •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紅安鄉易名為青匯鄉,紅蘭鄉易名為青平鄉,紅花鄉易名為青蘭鄉,紅岩鄉易名為青岩鄉。
  •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撤江北淪陷區辦事處。 6月全縣劃為3個區和1個督導區,各區設辦事處,仍分為17個鄉鎮。 7月16日,全縣於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再次爲中共佔領,人民政府初期仍保留了保甲組織。
  • 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3月,撤銷鄉、保、甲,建立鄉人民政府。
  • 1953年,劃分為9個區(姚店區、白洋區、安福寺區、古老背區、紅花套區、石門區、聶家河區、潘灣區及王畈區)和1個鎮(城關鎮)。
  • 1955年2月,省枝江入宜都,區劃為13個區(姚店區、白洋區安福寺區、古老背區、紅花套區、聶家河區、潘灣區、枝城區、茶園區、百裏洲區、新場區、問安區及仙女區)和2個鎮(城關鎮及江口鎮)。
  • 1956年,撤銷13個區公所設立16個指導組。
  • 1957年11月,撤銷指導組,設12個區。
  • 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劃為姚店、紅花套白洋安福寺聶家河、潘灣、王畈、枝城、新場、百里洲、問安及仙女12個人民公社和城關、枝江2個鎮。
  • 1961年5月,撤人民公社建區,增設江口鎮。
  • 1962年10月22日,復置枝江縣。 次年11月,宜都、枝江分署辦公。宜都縣劃為6個區(姚店、紅花套、聶家河、潘灣、王畈及枝城和2個鎮(城關和枝城)。
  • 1975年11月5日,撤銷原6個區,建11個人民公社:姚店公社、紅花套公社、古老背公社、聶家河公社、潘灣公社、毛湖埫公社、王畈公社、松木坪公社、五眼泉公社、枝城公社、黎坪公社。城關鎮和枝城鎮仍為縣轄鎮。
  • 1981年6月,城關鎮易名為陸城鎮。
  • 1982年12月7日,古老背鎮劃歸枝江縣。
  • 1984年,撤人民公社建8個區(姚店、紅花套枝城松木坪聶家河、王畈、毛湖埫及潘灣區)和2個鎮(陸城鎮和枝城鎮)。
  • 1985年11月16日,調整為5個陸城枝城紅花套聶家河松木坪和4個區(姚店、毛湖埫、潘灣、王畈)。
  • 1987年9月,撤4個區,設7個鄉:姚家店曾家崗黎家坪王家畈毛湖埫、潘家灣和五眼泉鄉。
  • 1988年2月,撤陸城鎮、枝城鎮設陸城街道辦事處、枝城街道辦事處和洋溪街道辦事處,全縣轄3個街道辦事處、3個鎮和7個鄉。
  • 1998年1月,撤曾家崗鄉建為高壩洲鎮。
  • 2001年2月,毛湖埫鄉併入王家畈鄉,洋溪鎮、黎家坪鄉併入枝城鎮。

人物

編輯

事件

編輯
  1. 反貪局長高登喜離奇死亡事件:宜都市人民檢察院反貪污賄賂局副局長高登喜自2010年1月27晚失蹤,2月24日上午現屍長江。警方屍檢後發現其胃內有很多水而稱其為落水溺亡,但家屬感到疑惑。[5]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宜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宜都市人民政府網站. 2009-01-01 [2009-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30) (中文(簡體)). 
  3. ^ 中國: 湖北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6). 
  4. ^ 2023年宜都市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5. ^ 宜都失蹤28天檢察官屍現長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三峽新聞網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