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俄斯島

位于爱琴海中的希腊岛屿

希俄斯島[1]希臘語Χίος),是希臘第五大島嶼,位於愛琴海東部,距土耳其安納托利亞海岸僅7公里,與希臘本土相距約100公里。希俄斯有名於其強大的商船社區,以及島上獨特的洋乳香和中世紀村落。據說也是荷馬希波克拉底的故鄉。島上於十一世紀、由君士坦丁九世資助興建的新修女院(Nea Moni)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希俄斯有時也譯作希阿巧斯

行政上,希俄斯島組成為北愛琴大區希俄斯專區內的希俄斯市鎮。島上的首要城鎮及市鎮的行政中心為希俄斯鎮。本地人通常稱希俄斯鎮為「霍拉」(Χώρα,字面上的意思是「土地」或「國家」,但通常是指一個希臘島嶼的首要城鎮或島上最高處的定居點)。

歷史

編輯

古希臘時代

編輯

希俄斯是十二個伊奧尼亞殖民地之一,因此在公元前7世紀晚期,[2]她已成為首批鑄幣的城市之一。希俄斯亦以人頭獅身作為自己獨有的標誌,這傳統延續了900年。修昔底德稱之為伊奧尼亞最偉大的城邦,而它的人民是最富有的希臘人之一。它最早的殖民者可能來自前9世紀的維奧蒂亞。在古風時期,希俄斯經常與小亞細亞的城邦發生衝突,特別是埃律特萊亞(位於土耳其西岸),以及薩摩斯島。約前575-550年間刻寫的「憲章」奠立了以「市民議會」和行政人員為基礎的政治體系。同時,商業也得到廣泛的發展,主要面對黑海地區、埃及以及西方世界。他們積聚的財富使他們能夠在德爾斐建造雄偉的主祭壇。

後來它被波斯人所佔領,由他們所支持的僭主所統治。在伊奧尼亞起義中,希俄斯人扮演了主要的角色,輸送了數百艘艦船的兵力。之後,他們同雅典站在一起成立提洛同盟,主要擔當海上運輸的職責。其後,斯巴達人入侵,由呂山德建立了一個斯巴達軍政府。

 
十六世紀熱那亞所控的希俄斯

中世紀

編輯

羅馬帝國於公元395年永久分裂後,以後六個世紀希俄斯均屬於拜占廷帝國的一部分。十一世紀末,[3]土耳其人從士麥那的入侵中斷了帝國的統治,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把島上的土耳其人擊退,希俄斯重歸拜占廷統治。然而到了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卻又結束了帝國的統治,拜占廷分解,領土被拉丁帝國所瓜分,希俄斯名義上成為了威尼斯共和國的一部分。拉丁帝國敗亡後,拜占庭最後一次統治希俄斯島(1225-1261),這次統治對島嶼影響不大,很快島嶼的主權就在1261年被割讓予熱那亞共和國。1566年,鄂圖曼帝國擊退了熱那亞人,佔領了希俄斯,當時島上有12,000個希臘人、2,500個熱那亞人。

 
希俄斯大屠殺,歐仁·德拉克羅瓦所畫

1822年希臘獨立戰爭爆發,島上的領導者因為憂慮島上居民的安全、財富遭到損失而不願參與革命。此外,他們亦意識到希俄斯實在離小亞細亞——鄂圖曼的中心地區太近,島上部份地區只距安納托利亞內陸約6.7公里。 然而同年3月,數百名希臘人從鄰近的薩摩斯島登陸希俄斯,他們宣佈革命,並發動了反對土耳其人的襲擊,使島民加入了鬥爭。鄂圖曼帝國下令軍隊對島上所有3歲以下的嬰兒、12歲或以下的所有男性和40歲或以上的女性展開大屠殺,只有願意成為穆斯林的得到倖免。[4] 十二萬希臘島民中的六分之五因此遭到驅逐、殺害或奴役。約2萬人[5]遭到殺害,23000人遭到流放。

1881年,一個約為6.5矩震級的地震破壞了島上的大部分建築,並造成嚴重的人命傷亡。當代有報告指死亡人數約5,500–10,000人。[6]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希俄斯重新加入並成為了己獨立之希臘的一部分。第二次希土戰爭後的人口交換使不少希臘難民來到了希俄斯島,土耳其穆斯林則回到了安納托利亞。

地理與氣候

編輯
 
希俄斯的衛星圖片

希俄斯島大約呈腎狀,約長50公里,最闊處則達29公里,島面積則為852平方公里,地形普遍多山和乾旱,主要人口集中於島的東岸。希俄斯鎮的人口約32,400人。島上氣候溫和,有着地中海氣候。島的最高點達1,297米,位於島的北部。

希俄斯的夏季很少降雨,幾乎沒有雲層,陽光充沛;冬季則較潮濕,平均相對濕度由冬天的75%至夏天的60%不等。全年島上經常有着持續不斷的微風(平均3-5米/秒)。

  希臘希俄斯島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溫 °C(°F) 11
(52)
11
(52)
13
(55)
17
(63)
22
(72)
26
(79)
28
(82)
28
(82)
25
(77)
20
(68)
16
(61)
13
(55)
19
(67)
平均低溫 °C(°F) 5
(41)
5
(41)
6
(43)
9
(48)
13
(55)
17
(63)
19
(66)
19
(66)
16
(61)
12
(54)
9
(48)
6
(43)
11
(52)
平均降水量 mm(吋) 100
(3.9)
78
(3.1)
61
(2.4)
44
(1.7)
24
(0.9)
4
(0.2)
1
(0.0)
0
(0)
8
(0.3)
23
(0.9)
55
(2.2)
122
(4.8)
520
(20.4)
數據來源:www.weather-to-travel.com[7]
 
萊斯博斯島與希俄斯島地圖

姐妹城市

編輯

希俄斯自1985年起與意大利熱那亞締結為姐妹城市。

歷史名人

編輯

資料來源

編輯
  1. ^ 周定國 (編). Chios 希俄斯岛 (希). 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8-01. ISBN 978-7-500-10753-8. OCLC 885528603. OL 23943703M. NLC 003756704. (簡體中文)
  2. ^ Agelarakis A., "Analyses of Cremated Human Skeletal Remains Dating to the Seventh Century BC, Chios, Greece". Horos: Ena Archaeognostiko Periodiko 4 (1986): 145–153.
  3. ^ Brownworth, Lars (2009) Lost to the West: The Forgotten Byzantine Empire That Rescued Western Civilization, Crown Publishers, ISBN 978-0-307-40795-5: "…the Muslims captured Ephesus in 1090 and spread out to the Greek islands. Chios, Rhodes, and Lesbos fell in quick succession." p. 233.
  4. ^ Revolution – The massacre of the island of Chios. chioshistory.gr. [30 March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0月2日). 
  5. ^ Christopher Long (1998-1999): The Massacres of Chios, Events & Massacres of 182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 ^ Altinok, Y.; Alpar B., Özer N. & Gazioglu C. 1881 and 1949 earthquakes at the Chios-Cesme Strait (Aegean Sea) and their relation to tsunamis (PDF). 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05, 5: 717–725 [31 July 2010]. doi:10.5194/nhess-5-717-20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2-11). 
  7. ^ Chios. July 2011 [6 Februar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