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釋天

佛教天神

帝釋天梵語शक्रŚakra巴利語Sakka),又稱天帝釋帝釋,全名為釋提桓因陀羅梵文: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巴利文:Sakko devānaṃ indo)或釋提桓因達羅,簡稱釋提桓因。原來為印度教的神明,即因陀羅(Indra),主管雷電與戰鬥,統領空界,後為佛教所吸收,成為佛教的護法神

帝釋天
明代智化寺帝釋天雕像
漢名帝釋天
釋提桓因
梵名शक्र
Śakra
巴利名सक्क
Sakka
僧伽羅名ශක්‍ර(Shakra)
藏名བརྒྱ་སྦྱིན་
威利轉寫: brgya sbyin
THL轉寫: da ö gya jin

དབང་པོ་
威利轉寫: dbang po
THL轉寫: wangpo
日語帝釈天たいしゃくてん(Taishakuten)
釋提桓因しゃくだいかんいん(Shakudai Kan'in)
蒙古名сакра
ᠭᠠᠯᠤᠰᠵᠴᠠᠮᠺᠳᠪᠨᠭᠣᠰᠹᠵᠬᠬᠺᠹᠬᠺᠮᠭᠰᠠᠺᠷᠣᠳᠭᠠᠳᠭᠹᠭᠭᠦᠭ
高棉語សក្ក
(Sakkak)
韓語제석천 (帝釋天)
(Jeseok Cheon)
석제환인 (釋提桓因)
(Seokje Hwan'in)
泰語ท้าวสักกะ
緬甸語သိကြား
(Da-gyar)
越南語帝釋天
Đế Thích Thiên
釋提桓因
Thích Đề Hoàn Nhân
信息
信仰教派上座部, 大乘, 金剛乘
屬性雷電、神王
對應其他宗教的
對應印度教的因陀羅
對應朝鮮巫教桓因
佛教主題
帝釋天(左)與梵天(右)

佛教認為他是忉利天之主,座騎為六牙白象。他經常率領天人,與阿修羅戰鬥。

名稱

編輯

帝釋天,梵文全名 Śakro devānām indraḥ,音譯為「釋提桓因陀羅」、「釋提桓因達羅」,意譯為能天帝。在梵語中,釋迦(Śakra),意思是能夠、有能力、仁慈。[1]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陀羅(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勝者的意思[2]。名稱意為「能夠為天界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應翻譯為釋天帝,但在漢譯時,為順從漢語語順,將梵語順序反轉,稱其為帝釋天,又稱帝釋釋天天帝。在《雜阿含經》中,曾列舉帝釋天的名稱,有釋提桓因、富蘭陀羅、摩伽婆、娑婆婆、憍屍迦、舍脂缽低、千眼、因提利[3]

傳說

編輯

帝釋天是吠陀經典中最重要的神明,出身提婆(deva),是天界之主,在古印度神話中有首要地位。但在吠陀時代後期,其地位慢慢被削弱,最後被降為次要神明,位階低於梵天濕婆毗濕奴之下。

在佛教傳說中,帝釋天為忉利天之主,統率諸天的天人。北涼譯本《大毗婆沙論》的帝釋[4],在玄奘譯本中被稱為藥叉天(即夜叉天)[5],又「帝釋」可以統率夜叉眾[6][7],且其傳說出身阿修羅[8][9]之妻子舍脂亦曾被譯為「設支」,在玄奘譯本《大毗婆沙論》稱其為青衣夜叉[10]。據以上記載,印順法師曾認為「帝釋」可能出身夜叉,與傳說為金剛手普賢菩薩有一致之處[11]

《長阿含經》記載,帝釋天曾要求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天子來協助他與阿修羅王作戰,似乎暗示他的地位高於其他四天[12]。《大智度論》記載,帝釋與阿修羅戰鬥時,居於中央,左方為伊舍那天,右方為婆樓那天[13]

在佛經中,帝釋天被稱為天主,或諸天之主,而大梵天王被稱為娑婆界主。佛教相信,梵天與帝釋天為護法神,參與釋迦牟尼說法。《華嚴經》認為,證第三地發光地的菩薩,多投生為帝釋天[14]

帝釋天於聽聞佛陀說法後,發願而得法眼淨,證得初果。[15]

中國民間信仰

編輯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佛、道兩大宗教都常有把對方的神,吸納入自己的派系之傾向。在漢傳佛教中,帝釋天也被奉為十二天二十諸天二十四諸天之一的護法神,而祂的神像通常被擺在寺廟的大雄殿裏。漢傳佛教徒也有人將道教玉皇大帝等同於帝釋天,道教徒並不認同。

朝鮮民間信仰

編輯

三國遺事》記載,桓雄的父親桓因就是釋提桓因,而桓雄下凡後與熊女結合誕下檀君。

流行文化

編輯

在中國佛教故事及其衍生的小說、漫畫、影視劇、遊戲中,常出現帝釋的身形。其他佛教主題的藝術作品、遊戲亦然。例如:

  • 日本動畫《手冢治蟲的佛陀》、《南無阿彌陀佛!-蓮台 UTENA-》。
  • 帝釋在漫畫家馬榮成的漫畫作品——《風雲》中出現,為反派人物,原是秦朝時的徐福,因喝下血而有長生不老的能力,具有高強武功。
  • 日本漫畫書刊《CLAMP》上的作品《聖傳》亦有以雷神、帝釋天和其他佛教神話的眾神作骨幹和角色。
  • 日本手遊「怪物彈珠」中也出現以帝釋天為設計藍本的超絕關卡。
  • 網易知名手遊《陰陽師onmyoji》中的SSR男性式神帝釋天(cv:神谷浩史)。

註釋

編輯
  1. ^ 《雜阿含經》卷40:「以堪能故,名釋提桓因。」
  2. ^ 《雜阿含經》卷40:「佛告比丘:『彼天帝釋於諸三十三天,為王為主。以是因緣故,彼天帝釋名因提利。』」
  3. ^ 《雜阿含經》卷40〈1106經〉
  4. ^ 北涼時譯《阿毘曇毘婆沙論》卷1:「又修多羅說,此帝釋,長夜其心質直,無有諂曲。諸有所問。為了知故,不為嬈亂。我當以甚深阿毘曇,恣汝所問。」
  5. ^ 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如契經說,此藥叉天於長夜中,其心質直,無有諂誑。諸有所問,皆為了知,不為嬈亂。我以甚深阿毘達磨,恣彼意問。」
  6. ^ 《起世因本經》卷8〈鬥戰品〉:「是時,帝釋自著種種鎧甲器仗,乘種種乘,共空夜叉及諸小王三十三天,前後圍遶,從天宮出,共阿修羅欲戰鬪故。」(CBETA, T01, no. 25, p. 408, b2-5)
  7. ^ 《賢愚經》卷6〈月光王頭施品〉:「時天帝釋,勅諸夜叉:往大海邊,取牛頭栴檀。夜叉受教,尋取來還,」(CBETA, T04, no. 202, p. 388, a27-29)
  8. ^ 《雜阿含經》卷40:「比丘問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釋提桓因名舍脂缽低?』 佛告比丘:『彼阿修羅女名曰舍脂,為天帝釋第一天後,是故帝釋名舍脂缽低。』」
  9. ^ 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4〈十忍品〉:「如帝釋夫人,阿脩羅女,名曰:舍支,於一音中出千種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無分別界,成就善巧隨類之音,於無邊世界中恆轉法輪。……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如響忍。」
  10. ^ 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27:「答:雖無生彼愛,而有資具愛。如天帝釋亦愛設支青衣藥叉、哀羅筏拏善住龍等。」,
  11. ^ 印順《佛教史地考證》〈文殊與普賢〉:「依《大毘婆沙論》說,金剛手,並非帝釋,而是住在須彌山頂的一位藥叉(夜叉)。這位夜叉,即特別護持釋迦的,即初期經律中的金剛力士,大乘顯教中的金剛密跡。然帝釋自身,實也是夜叉。如《帝釋問經》說「此藥叉天,於長夜中其心質直」(唐譯《大毘婆沙論》卷一);「此鬼,長夜無諛諂」(晉譯《鞞婆沙論》卷一);「此帝釋,長夜其心質直」(涼譯《毘婆沙論》卷一)。帝釋是夜叉的傑出者,他受夜叉神群的圍繞。帝釋的夫人設支(或譯舍脂),傳說為阿修羅女,然也稱夜叉,如《大毘婆沙論》(卷二七)說:「天帝釋亦愛設支青衣藥叉。」帝釋本為吠陀中的因陀羅天,手執金剛杵,而得金剛手的美名。帝釋與金剛手的普賢,有非常一致的地方。更應該特別指出的,密咒也與夜叉語有關。……這個空行夜叉王國的帝釋,與密教世界的普賢菩薩,是怎樣的類似?我們應該記着:梵王與帝釋,文殊與普賢,都是佛的左右脇侍。」,收入《妙雲集》下編。
  12. ^ 《長阿含經》卷21〈第四分世記經三災品第九〉:「時,天帝釋命一侍天而告之曰:『汝持我聲往告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子言:「阿須倫與無數眾欲來戰鬥,今者諸天當自莊嚴,備諸兵仗,助我鬥戰。」』。」
  13. ^ 《大智度論》卷21:「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與阿脩羅鬥,在大陣中時,告諸天眾:汝與阿脩羅鬥時,設有恐怖,當念我七寶幢,恐怖即滅。若不念我幢,當念伊舍那天子(帝釋左面天王)寶幢,恐怖即除;若不念伊舍那寶幢,當念婆樓那天子(右面天王)寶幢,恐怖即除。」
  14. ^ 《佛說十地經》卷3:「唯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三發光地也。菩薩安住於此地中,受生多分作釋天帝,有自在力,善化有情令離欲貪,善拔救護沒欲泥者。」
  15. ^ T01n0015,法賢譯,《佛說帝釋所問經》:「是時帝釋發是願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