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入侵比利時 (1914年)

德國對比利時的入侵是一場始於1914年8月4日的軍事行動。一戰爆發後,比利時政府於7月24日宣佈將於戰爭中保持絕對中立,並於31日宣佈對進入高度戒備狀態(Kriegsgefahr)及動員全國武裝部隊。8月2日,德國政府對比利時發出最後通牒,要求通過該國並旋即入侵盧森堡。兩天後,比利時政府拒絕了這些要求,英國政府保證向比利時提供軍事支持。德國政府於8月4日對比利時宣戰,揮師越境發動列日戰役。

德國入侵比利時
一戰西線戰場的一部分

德國入侵路線圖
日期1914年8月4日-10月31日 (2個月3周又6天)
地點
結果 德國決定性勝利
領土變更 德國佔領比利時盧森堡全境至終戰為止。
參戰方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比利時
 法國
 英國


 盧森堡
指揮官與領導者
德意志帝國 卡爾·馮·比洛
德意志帝國 亞歷山大·馮·克魯克
德意志帝國 Max von Hausen
比利時 Antonin de Selliers de Moranville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Charles Lanrezac
英國 約翰·弗倫奇
兵力
750,000人 比利時 220,000人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299,000人
英國 247,400人
766,400人
傷亡與損失
20,000人[來源請求] 30,000人[來源請求]
6,000平民遭德軍屠殺

德國在比利時的軍事行動旨在將第1、第2和第3集團軍帶到比利時的陣地,以便他們可以入侵法國,在8月7日列日陷落後,導致比利時在那慕爾默茲河沿岸的堡壘被圍困以及最後堡壘的投降(8月16日至17日)。政府於8月17日放棄了首都布魯塞爾,在海特河英語Gete上戰鬥後,比利時軍團於8月19日向西撤退到安特衛普比利時國家棱堡。第二天,布魯塞爾被佔領,對那慕爾的圍攻於8月21日開始。

蒙斯戰役沙勒羅瓦戰役之後,大部分德軍向南進軍法國,留下少量部隊駐紮布魯塞爾和比利時的鐵路。第三後備軍推進到安特衛普周圍的防禦區,第四後備軍的一個師接管了布魯塞爾。比利時野戰軍於8月下旬和9月從安特衛普出動數次,以騷擾德國的通訊,並通過將德國軍隊留在比利時來協助法國和英國遠征軍(BEF)。9月9日至13日,為了擊退比利時的一次出擊,德國推遲撤軍以增援的法國主力軍隊,而一支過境的德國軍團則在比利時停留了幾天。比利時的抵抗和德國人對法郎的恐懼,導致德國人在入侵後不久對比利時平民實施了恐怖政策(schrecklichkeit),其中發生了屠殺、處決、劫持人質和焚燒城鎮和村莊。

邊境之戰結束後,法國軍隊英國遠征軍開始大撤退到法國(8月24日至9月28日),比利時軍隊和法國和英國軍隊的小分隊在比利時與德國騎兵和獵兵作戰。8月27日,皇家海軍航空服務(RNAS)的一個中隊飛往奧斯坦德,在布魯日根特伊普爾之間進行空中偵察。皇家海軍陸戰隊於9月19日至20日在法國登陸,並開始駕駛汽車偵察無人居住的比利時;RNAS裝甲車組是通過為車輛安裝防彈鋼而創建的。10月2日,皇家海軍師的海軍陸戰旅被轉移到安特衛普,10月6日,該師的其餘部分也被轉移到安特衛普。10月6日至7日,第7師和第3騎兵師在澤布呂赫登陸,在多佛集結的海軍部隊組成多佛巡邏隊,在英吉利海峽和法國-比利時海岸附近行動。儘管英軍進行了少量增援,但對安特衛普的圍攻在其防禦堡壘被德國超重型火炮摧毀時結束。這座城市於10月9日被遺棄,盟軍撤退到西法蘭德斯斯

在大撤退結束時,海洋競賽(9月17日至10月19日)開始,德法英軍在此期間相互嘗試包抄對方,將前線從埃納河向北延伸到皮卡第阿圖瓦法蘭德斯。隨着比利時軍隊從安特衛普撤退到靠近法國邊境的地區,比利時的軍事行動也向西移動。比利時軍隊從尼烏波特向南到迪克斯邁德進行了伊瑟河防禦戰(10月16日至31日),德國第4集團軍向西進攻,法國、英國和一些比利時軍隊進行了第一次伊珀爾戰役(10月19日至11月22日)對抗德國第4和第6集團軍。到1914年11月,比利時大部分地區處於德國佔領和盟軍海上封鎖之下。1914年8月26日,德國成立了軍事行政機構,通過戰前比利時的行政體系進行統治,由一小群德國軍官和官員監督。比利時分為行政區、布魯塞爾總政府及其腹地;第二區,第4集團軍下屬,包括根特和安特衛普,以及德國海軍下屬沿海岸線的第三個區。德國的佔領一直持續到1918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