撣國
撣國在歷史學界也存在較大爭議。有學者認為「撣國」的地理位置在今緬甸東北部的撣邦一帶,範圍也包括中國德宏的一部分,是撣族先民建立的古國;有學者認為「撣國」不在中南半島,亦非傣撣民族所建,而是西亞一帶的古國(敘利亞);也有學者認為撣國就是羅馬帝國。[2]:55。
史籍記載
編輯史籍中關於「撣國」的資料不多,主要是《後漢書》中的六條記載[2]:55以及《後漢紀》一條記載[注 2]。
公元97年,「撣國」貢使首次出訪東漢:
“ | 九年春正月,永昌徼外蠻夷及撣國重譯奉貢。 | ” |
——范曄,《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和帝本紀 |
“ | 九年,徼外蠻及撣國王雍由調遣重譯奉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小君長皆加印綬、錢帛。 | ” |
——范曄,《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哀牢夷 |
公元121年[3]:48,「撣國」貢使第二次出訪東漢,獻樂及幻人,在第二年元會[注 3]中演出,轟動朝廷內外[1]:61:
“ | 十二月,永昌徼外撣國遣使貢獻。 | ” |
——范曄,《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安帝本紀 |
“ | 永寧元年,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明年元會,安帝作樂於庭,封雍由調為漢大都尉,賜印綬、金銀、彩繒各有差也。 | ” |
——范曄,《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列傳·哀牢夷 |
“ | 永寧元年,西南夷撣國王獻樂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明年元會,作之於庭,安帝與腢臣共觀,大奇之。 | ” |
——范曄,《後漢書》卷五十一·李陳龐陳橋列傳·陳禪傳 |
“ | 及安帝元初中,日南塞外擅國獻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又善跳丸,能跳十丸。其人曰:「我海西人。」則是大秦也。自交州塞外擅國,諸蠻夷相通也…… | ” |
——袁宏,《後漢紀》卷十五·孝殤皇帝紀 |
公元131年,「撣國」貢使第三次出訪東漢:
“ | 十二月,日南徼外葉調國、撣國遣使貢獻。 | ” |
——范曄,《後漢書》卷六·孝順孝沖孝質帝紀·順帝本紀 |
爭議
編輯位置之爭
編輯緬甸說
編輯現代一般認為,「撣國」位置在今緬甸撣邦及鄰近地區,陳序經[4]:344、王文光[5]:71、黃惠焜[6]:68等學者均贊同這一觀點,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中也在東漢《益州刺史部南部》圖幅中現代撣邦的位置標註了「撣」[7]:55-56。據緬甸學者陳孺性考證,明代萬曆以前,從未有人將「撣國」與緬甸聯繫在一起,認為「撣國」是緬甸古國始於萬曆十七年進士包見捷所撰的《緬略》:「緬人,古朱波也,漢通西南夷後謂之撣。」該文又被顧炎武錄入《天下郡國利病書》,因《天下郡國利病書》流傳甚廣,包見捷之說也愈髮根深蒂固[8]:82-83。
傣史學家江應樑認為,「撣國」應是古代緬甸中部或南部諸多小國之一,且與印度關係密切,音樂舞蹈受到印度的影響,「幻人」的幻術也直接來自印度[9]:56。
根據《後漢書》和《後漢記》的記載,「撣國」的位置出現矛盾。「撣國」三次遣使東漢,其中兩次是從「永昌徼外」來,另一次或兩次[注 4]是從「日南塞外」或「交州塞外」而來。為解決這一矛盾,學者申旭提出了「兩個撣國」的觀點,他認為「永昌徼外」的「撣國」在今緬甸撣邦一帶,「交州塞外」的撣國在今老撾中、上寮一帶,「交州塞外」的「撣國」就是越南歷史的「越裳國」[10]:12-13。廣西民族大學教授范宏貴則認為「撣國」以撣邦為中心,地跨永昌郡至日南郡之間的遼闊地帶,永昌郡、哀牢國、撣國相鄰,相互交錯在一起,地理界線很難具體畫出來[11]:69。
西域說
編輯雲南大學教授何平根據《後漢書·陳禪傳》中記載的撣國是「越流沙,逾縣度[注 5]」前行萬里來朝貢認為,撣國應該是西域或西域以外更遠的、需要穿越沙漠才能抵達漢朝的國家。又據「撣國西南通大秦」一句,說明「撣國」地望應在羅馬帝國以東或東北、「流沙」以西。持同樣觀點的還有英國學者愛德華·哈珀·帕克和戈登·盧斯,盧斯甚至考證認為「撣國」是尼羅河口的古城塔尼斯,並將撣國國王「雍由調」考訂為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譯音。緬甸學者陳孺性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古代阿拉伯人稱敘利亞為「Sham」,即唐書《經行記》中的「苫國」,他因此論斷「苫國」才是「撣國」,「撣國」即古敘利亞[3]:55。學者婁自昌的觀點與陳孺性觀點較為接近,他認為撣國就是羅馬帝國,由於安息帝國的阻撓,羅馬從陸上出使東漢也較為困難,羅馬帝國國力強大,有能力從海上出使東漢,另外羅馬帝國治下的埃及行省和敘利亞行省正是魔術雜技表演最為盛行的地區[4]:343-344。《後漢書》中的「撣國西南通大秦」一句,婁自昌認為這是後來編史者或抄史者所加,不是《後漢書》最初版本的語句[4]:342-343。
該觀點也對「永昌徼外」、「日南塞外」做出了解釋。何平指出「徼外」或「塞外」不一定指的就是緊接其地的地區,位於「永昌徼外」、「日南塞外」的撣國不一定緊接永昌或日南。陳孺性認為,「撣國」的使者從敘利亞出發,其中兩次經過波斯的沙漠到達巴爾蒂斯坦,循中印路上商道經緬甸抵永昌,然後從永昌到洛陽;另一次則經海路抵達日南,再從日南到洛陽[2]:60-61。
學者張雙志贊同「撣國」不是中南半島國家的說法,他同時指出從波斯灣、阿拉伯海到漢「永昌徼外」、「日南徼外」的海道在東漢桓帝之前尚沒有暢通,而陸地上安息帝國常常阻斷羅馬帝國至漢境的通道,因此他認為「撣國」最有可能是印度次大陸上統稱天竺的諸多王國的一員[12]:55-56。
民族之爭
編輯許多學者認為「撣國」是撣族先民建立的國家,東南亞史專家陳呂范在《泰族起源問題研究》一書中肯定了撣國是傣泰先民撣人建立的鬆散部落聯盟[13]:43。民族學家黃惠焜在《撣傣古國考》中贊同了這一觀點,並認為「撣國」即是「滇越」[14]:5。
雲南大學教授何平指出,「撣族」是緬族對這一民族的「他稱」,撣族人的自稱是「傣」或「泰」。緬族是在公元8至9世紀才形成的,11世紀開始統治緬甸,「撣人」這一稱謂應當是緬族崛起並與撣人接觸後才形成的,遠晚於「撣國」時代。另一方面,現有文獻資料還沒有足夠證據證明公元一世紀時緬甸境內已經有了傣撣民族的先民[3]:49。傣史學家江應樑指出,中國史籍中記載的「撣國」是一個有國王的階級社會,中國的德宏傣族與西雙版納傣族在公元十世紀左右才進入建立政權的階級社會,把「撣國」寫入傣族歷史中是解釋不通的[9]:53。「撣國」第二次出訪東漢的使團在漢廷演出了音樂歌舞和幻術雜技,這與傣撣民族傳統的藝術類型不同,至公元十四世紀德宏傣族的音樂歌舞也沒有突出的特色,幻術雜技則從未出現在傣族的歷史文獻中,現實生活中也沒有這樣的藝術活動,東漢時傣族先民已組成過藝術水平很突出的歌舞雜技團是難以理解的[9]:54-55。
註釋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楊存校. 掸国之称和掸献幻人. 《雲南民族學院學報》. 1985, (2).
- ^ 2.0 2.1 2.2 何平. “掸国”不是傣掸民族建立的国家──关于“掸国”问题的再考察. 《東南亞》. 1998, (4).
- ^ 3.0 3.1 3.2 何平. 一个涉及中国和中南半岛诸国多民族历史的讹误──关于“掸国”的最新研究与结论. 《世界民族》. 2000, (1).
- ^ 4.0 4.1 4.2 婁自昌. 古代掸国位置考辨──兼论掸国不是傣掸民族建立的国家. 《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5, 18 (4). doi:10.3969/j.issn.1674-9200.2005.04.011.
- ^ 王文光. 从“越裳”、“滇越”、“掸”看中南半岛掸泰民族的来源. 《思想戰線》. 1991, (6).
- ^ 黃惠焜. 从越人到泰人──泰人的祖先和泰族的形成. 《思想戰線》. 1990, (6).
- ^ 譚其驤 主編.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1982. ISBN 978-7-5031-1844-9.
- ^ 何平. 《从云南到阿萨姆 傣-泰民族历史再考与重构》. 昆明: 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1. ISBN 7-8106-8275-X.
- ^ 9.0 9.1 9.2 江應樑. 傣族史涉及东汉掸国的商榷. 《雲南社會科學》. 1981, (2).
- ^ 申旭. 越裳即掸──老挝古国新证. 《東南亞》. 1986, (4).
- ^ 范宏貴. 缅甸掸族与中国德宏傣族的渊源关系.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 (1).
- ^ 張雙志. “掸国”地望新考. 《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 20 (5). doi:10.13727/j.cnki.53-1191/c.2003.05.013.
- ^ 張媚玲; 鄒念琴. 滇藏缅印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研究述论. 《民族學刊》. 2018, (4).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18.04.006.
- ^ 黃惠焜. 掸傣古国考. 《東南亞》. 198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