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9月15日) |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صحراوية الديمقراطية,al-Jumhūrīyah al-'Arabīyah aṣ-Ṣaḥrāwīyah ad-Dīmuqrāṭīyah;西班牙語:República Árabe Saharaui Democrática,SADR)通稱西撒國[2],是一個有限承認的阿拉伯國家,位於北非西撒哈拉地區。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聲稱擁有整個西撒哈拉地區的主權,但目前只能控制有關領土的1/4,其餘領土被摩洛哥王國所控制和劃分為摩洛哥南部的「蓋勒敏-農河大區、阿尤恩-薩基亞-阿姆拉大區、達赫拉-黃金谷地大區」。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صحراوية الديمقراطية República Árabe Saharaui Democrática | |
---|---|
格言:حرية ديمقراطية وحدة (阿拉伯文) 「自由,民主,團結」 | |
國歌:《啊,撒哈拉之子》 يا بني الصحراء (阿拉伯文) | |
首都 | 阿尤恩(宣稱)[a] 提法里提(事實上)[b] |
最大城市 | 阿尤恩(宣稱) |
官方語言 | 阿拉伯語 西班牙語 |
官方文字 | 阿拉伯文 |
族群 | 撒哈拉人阿拉伯人 |
宗教 | 伊斯蘭教 |
政治體制 | 單一制 總統制 共和制[d] 一黨專制 |
法律體系 | 大陸法系及伊斯蘭法系混合 |
國家憲法 |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憲法》 |
政府 | 撒哈拉全國委員會 |
• 總統 | 卜拉欣·加利 |
• 總理 | 布什拉亞·哈穆迪·巴尤恩 |
成立 | |
1976年2月27日 | |
面積 | |
• 總計 | 266,000[1]平方公里 |
• 水域率 | 可忽略% |
人口 | |
• 2016年1月估計 | 100,000[e](第182名) |
• 密度 | 1.3/平方公里(第236名) |
貨幣 | 撒拉威比塞塔 阿爾及利亞第納爾[f] |
時區 | UTC+0 |
行駛方位 | 靠右行駛 |
ISO 3166碼 | ESH |
主要節日 | 獨立日 |
國家象徵 | 撒哈拉大沙漠 |
互聯網頂級域 | 無[g] |
歷史
編輯古代
編輯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進入西撒哈拉地區。15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入侵此地。19世紀,西班牙人也開始入侵西撒哈拉,於1886年將之劃為西班牙保護國。
現代
編輯1958年,西撒哈拉被改設為撒哈拉省,隸屬於西屬西非。然而,西班牙在該地區的殖民統治遭到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以及毛里塔尼亞等三國的反對。
1973年5月,在阿爾及利亞的支持下,薩基亞阿姆拉和里奧德奧羅人民解放陣線(簡稱「波利薩里奧陣線」或「西撒人陣」)宣佈成立,同時決定通過武裝鬥爭爭取西撒哈拉獨立。
1975年11月,摩洛哥組織綠色進軍,35萬名志願者開進西撒哈拉。11月14日,西班牙、摩洛哥、毛里塔尼亞三國簽訂《馬德里協議》,規定西班牙必須最遲於1976年2月26日撤離西撒哈拉。
1976年2月,西班牙履行協議,開始陸續地將其軍隊全數撤出西撒哈拉。隨即摩洛哥便與毛里塔尼亞簽訂了瓜分西撒哈拉的協定:摩佔領北部17萬平方公里、毛佔領南部9萬平方公里,但此舉遭到了西撒哈拉波利薩里奧陣線的強烈反對和阿爾及利亞的強烈譴責。1976年2月26日,西班牙軍隊全部撤出西屬撒哈拉。1976年2月27日,波利薩里奧陣線在西撒哈拉的比爾萊赫盧宣佈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長期以來,比爾萊赫盧一直是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事實上的臨時首都,直到2011年被提法里提取代。
1979年8月,由於無法抵禦波利薩里奧陣線游擊隊的進攻,毛里塔尼亞放棄對西撒哈拉的領土要求,主動退出西撒戰爭,而摩洛哥則趁機佔領了原來的毛占區,並不斷向西撒腹地推進。
1984年,波利薩里奧陣線領導下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加入非洲團結組織,而摩洛哥則為此退出該組織。
1987年,摩洛哥幾乎控制了西撒哈拉的大部分領土。與此同時,摩洛哥逐漸在西撒建立起6道總長達2,720公里的防禦墻,並派遣軍隊駐守和設立相應的行政管理機構。
1991年,摩洛哥和波利薩里奧陣線同意了聯合國的停火解決計劃。相關的公民投票原定於1992年舉行,但隨後很快陷入了停頓狀態。1997年,雙方達成休士頓協議,預定在1998年舉行公民投票,但在摩洛哥反悔之下未實現。
2007年4月,摩洛哥推出西撒哈拉自治計劃,希望以此重啟西撒哈拉問題和談進程,但遭到了波利薩里奧陣線的堅決反對。波利薩里奧陣線聲稱摩洛哥當局在其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區侵犯當地居民人權,並譴責摩洛哥官方的阿拉伯馬格里布通訊社蓄意醜化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的國際形象。
2009年4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聯合國大會第1871號決議,將聯合國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團任期從即日起延長1年。決議說,安理會歡迎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同意舉行小型的非正式會談,為第五輪談判作準備。
2010年2月10日至11日,西撒哈拉問題有關各方已同意在美國紐約州西徹斯特郡舉行非正式談判。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西撒哈拉問題特使克里斯托弗·羅斯主持了此次談判,西撒哈拉地區衝突方——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波利薩里奧陣線),以及阿爾及利亞和毛里塔尼亞的代表出席。
同年11月,西撒哈拉問題第三次非正式會談在紐約長島舉行。與會各方進行了「廣泛、坦誠」的會談,但並未取得實質進展。12月16日至18日,西撒哈拉問題第四次非正式會談在紐約長島格林特里舉行。談判結束後發表的公報說,西撒拉問題衝突雙方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拒絕將對方提議作為未來談判的唯一基礎。
2011年1月21日至23日,西撒哈拉問題第五次非正式會談在美國紐約州長島舉行。會談結束後發表的公報稱,西撒哈拉問題衝突雙方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分歧嚴重,仍拒絕將對方提議作為未來談判的唯一基礎,西撒哈拉問題的解決依舊毫無進展。同年,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將臨時首都由比爾萊赫盧遷至提法里提。
政治
編輯政府結構
編輯總統為國家元首,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並實行總統制,總統任命總理為政府首腦。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實行一黨制,由薩基亞阿姆拉和里奧德奧羅人民解放陣線長期執政。
此外,政府結構包括一個部長會議(由總理領導的內閣,總理擔任部長會議主席)、一個獨立的司法機構(大法官由總統任命)和一個立法機關:撒哈拉全國委員會。
立法機構
編輯撒哈拉全國委員會共有101個議員席次,目前成員完全來自執政黨波利薩里奧陣線。目前撒哈拉全國委員會設立於臨近阿爾及利亞廷杜夫省的提法里提。
選舉
編輯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聲稱西撒哈拉全境是該國領土,這是自西班牙1975年放棄以來主要由摩洛哥管理的領土。西撒哈拉的主權尚未解決,摩洛哥和波利薩里奧陣線(薩基亞阿姆拉和里奧德羅人民解放陣線)爭奪該領土,後者於1976年2月正式宣佈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政府。聯合國認為西撒哈拉是去殖民化的非自治領土,正試圖通過特派團,西撒特派團就這個問題舉行全民公投。聯合國管理的停火自1991年9月起生效。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在國家一級選舉立法機構撒哈拉全國委員會(SNC)。此機構也稱為共和國議會,有51名成員,是在波利薩里奧陣線總人民代表大會(GPC)之後選出的。撒哈拉全國委員會2012年選舉於2012年2月19日至2月21日舉行,卡特里·阿杜於2月28日再次當選全國委員會主席。選舉在波利薩里奧陣線的框架內進行,候選人單獨選舉,不允許其他政黨參加。第十三屆總人民代表大會於2011年12月15日至12月22日在所謂的自由區舉行。[3]總人民代表大會還選舉波利薩里奧陣線的執行機構中央政治局及其總書記,總書記隨後成為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總統。現任總書記是卜拉欣·加利。地方和地區官員以及總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每年在阿爾及利亞廷杜夫省撒哈拉難民營舉行的兩次人民代表大會(或人民基礎代表大會)上選舉產生。[4]
1976年公佈並於1996年最後一次修訂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憲法》規定,上述制度是一種應急的臨時機制。如果建立一個獨立的西撒哈拉國家的目標實現了,憲法中定義的轉型時期將開始,將模仿以歐洲議會路線的多黨制的將取代這一體制結束。波利薩里奧陣線隨後將被解散或轉變為一個普通政黨。[來源請求]
管轄範圍
編輯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政府目前的行政中心在阿爾及利亞西部廷杜夫省的撒哈拉難民營內。其總部位於廷杜夫省南部。另外,有些政府官員派駐於西撒哈拉領土東部和其他幾個由波利薩里奧陣線所控制的「自由地區」內部城鎮。雖然政府實際管理區域包含其控制下的西撒哈拉部分領土及位於阿爾及利亞廷杜夫省的撒拉威難民營,但其所宣稱的領土範圍並不包括後者。目前有幾個外援機構持續派員在難民營服務,包括聯合國難民署。[5]
外交
編輯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至今仍未能加入聯合國,但是現時已獲部分國家正式承認,同時為非洲聯盟的成員國,部分國家已於該國設立大使館,目前世界上已有39個聯合國成員國予以承認,其中37國與其保持外交關係(2022年12月)。未受普遍承認的國家南奧塞梯共和國也承認了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的獨立國家地位。
地理
編輯位置
編輯緯度位置:20°46′N—27°40′,按照地球五帶的劃分依據,三分之一位於熱帶,三分之二位於北溫帶。位於北半球。北部邊界恰好為北緯27°40′緯線。
經度位置:17°06′W—8°40′W,東部邊界恰好為西經12°和8°40′W。從東西半球角度看,位於西半球,規定為0時區(格林尼治時間)。
海陸位置:北靠非洲大陸、面臨大西洋。東北與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相鄰;南部與毛里塔尼亞相鄰;位於撒哈拉沙漠西部。
氣候
編輯西撒哈拉占是典型的風沙地貌,全境除少數綠洲以外,幾乎全是沙漠。西部沿海地區地勢低平,海拔在200米以下;東部地區地勢較高,海拔約450 米。東北省海拔800米為全區最高地區。高原上有深谷,以薩吉耶哈拉干河谷最大。全境無一條常年性河流。屬熱帶沙漠氣候,年降雨量100毫米以下,有的地區經常20年無雨。日溫差大,內地晝夜氣溫變化幅度為11℃~14℃。缺雨、乾旱、悶熱是西撒哈拉氣候的特點。即位是沿大西洋邊上的阿尤恩、達赫拉等地的年降雨量也只有40毫米左右。
行政區劃
編輯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規劃了6個省,但沒有實際意義。最大的聚居點是阿爾及利亞境內的撒哈拉難民營。
No | 省 | 中心 | 面積 |
---|---|---|---|
1 | 奧塞爾德 | 奧塞爾德 | 65 000 km² |
2 | 阿薩扎格 | 阿薩 | 5 000 km² |
3 | 布支杜爾 | 布支杜爾 | 40 000 km² |
4 | 阿尤恩 | 阿尤恩 | 30 000 km² |
5 | 斯馬拉 | 斯馬拉 | 60 000 km² |
6 | 奧德·達哈卜 | 達赫拉 | 55 000 km² |
摩洛哥方面
編輯共有三大區(陰影部分為撒哈拉共和國控制區):
No | 地區、直轄市 | 中心 | 面積(km2) | |
---|---|---|---|---|
1 | 蓋勒敏-塞馬拉大區(部分) | 蓋勒敏 | 122,825 km² | |
2 | 阿尤恩-布支杜爾-薩基亞-阿姆拉大區 | 阿尤恩 | 139,480 km² | |
3 | 達赫拉-黃金谷地大區 | 達克拉 | 50.880 km² |
人口
編輯當地總人口統計爲638,760人(2004年),其中大多數人自摩洛哥遷入,而原住民仍然在總人口中佔有一定比例。
節日
編輯節日 | 節日名稱 | 設立事件/備註 |
---|---|---|
2月27日 | 獨立日 | 1976年,在比鄂-雷樓宣告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
5月10日 | 波利薩里奧陣線成立日 | 該國執政黨及武裝力量成立於1973年 |
5月20日 | 五月二十六日革命日 | 1973年開始對西班牙進行武裝鬥爭的紀念日 |
6月5日 | 撒哈拉人民被壓迫暨失蹤族群紀念日 | 紀念撒哈拉人因綠色進軍而被迫失蹤的紀念日 |
6月9日 | 撒哈拉烈士紀念日 | 薩爾瓦多-瓦利·穆斯塔法·賽義德於1976年去世的日子 |
6月17日 | 天義起義暨麗茲解放運動紀念日 | 1970年的麗茲解放運動 |
10月12日 |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國家民族團結日 | 慶祝1975年召開的艾恩本提利會議。 |
擬議中的西撒哈拉權力機構
編輯根據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派往西撒哈拉的個人特使詹姆斯·貝克創建的貝克計劃,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將被一個由摩洛哥監督的非主權西撒哈拉權力機構取代,隨後舉行獨立公投,它於2003年獲得聯合國認可。然而,由於摩洛哥拒絕參與,這個計劃似乎已經胎死腹中。[來源請求]
2007年4月,摩洛哥政府建議一個自治實體通過撒哈拉事務皇家諮詢委員會(CORCAS)對西撒哈拉實行一定程度的自治。該項目於2007年4月中旬提交聯合國安理會。摩洛哥提案的僵局導致聯合國在2007年4月的一份「聯合國秘書長報告」中要求各方進行直接和無條件的談判,以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政治解決方案。[6]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Cuadro de zonas de división del Sáhara Occidental (PDF). [2016年2月9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年4月7日) (西班牙語).
- ^ 摩洛哥国家概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2年9月10日].
- ^ Polisario 13th Congress concludes and confirms "ignoring right of Saharawi people, will threaten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Sahara Press Service. 2011-12-23 [201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9).
- ^ Khatri Adduh re-elected as speaker of the Parliament. Sahara Press Service. 2012-02-28 [2015-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9).
- ^ 顏聚享. 「非國家實體」的國際參與之路──台灣能參考西撒哈拉模式嗎?. 報導者.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 ^ 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on the situation concerning Western Sahara (PDF). UN Security Council. 13 April 2007 [2007-05-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