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話
文昌話是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海南話的一種方言,也是文昌片的代表方言。通行於海南省文昌市。
文昌話 | |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中國 |
區域 | 海南省文昌市 |
語系 | |
官方地位 | |
作為官方語言 | 無 |
管理機構 | 無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 |
ISO 639-6 | wchg |
文昌話是海南語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方言。海南話電視廣播多以文昌話為播音的標準方言,東南亞的海南移民中,使用文昌話的人數也是最多的。
歷史
編輯宋代末期,由於戰亂,大量閩南人南下避亂。這些閩南人先到達潮汕平原,後來跨越珠江三角洲,進入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將閩南語傳播到這些地區來。此後,由於長期受到周邊少數民族語言以及中原官話的影響,海南話的音韻體系與閩南語產生了很大差異,以至於無法互通,形成一種獨特的語言。後來,文昌話因為語音清晰且影響最大,被當作海南話的標準方言,在海南的電台、電視台和社交場合廣泛使用。[1]
在文昌話中,平、上、去、入四聲都可以區分陰陽,古漢語的8個聲調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這一點,不論是在閩語內部還是其他漢語分支中都是不多見的。
音韻體系
編輯文昌話有聲母22個、韻母55個、聲調8個。
聲母
編輯塞音 | 塞擦音 | 擦音 | 鼻音 | 邊音 | ||||
---|---|---|---|---|---|---|---|---|
清不送氣 | 濁吸氣 | 濁不送氣 | 清吸氣 | 濁吸氣 | ||||
雙唇音 | ɓ 波 |
b 無 |
ɸ 坡 |
m 摩 |
||||
舌尖中音 | t 裝 |
ɗ 刀 |
d 你 |
n 念 |
l 拉 | |||
舌尖前音 | ts~tɕ 坐 |
s~ɕ 須~屋 |
dʑ~z 念~余 |
|||||
舌根音 | k 哥 |
g 餓 |
x 科 |
ŋ 俄 |
||||
喉音 | j 肉 |
h 河 |
w 發 |
|||||
零聲母 | ʔ 易 |
韻母
編輯i 醫 |
u 久 |
au 喉 |
iau 小 |
ei 思 |
eŋ 英 |
iaŋ 誰 |
ɔŋ 翁 |
iɔŋ 匈 | |
a 阿 |
ia 也 |
ua 娃 |
ou 烏 |
iu 由 |
ap 盒 |
iap 業 |
ɔp 凹 |
iɔp 澀 | |
ɔ 學 |
iɔ 叫 |
m̩ 毋 |
am 暗 |
iam 念 |
ɔm 罩 |
ip 邑 |
at 達 |
uat 挖 |
|
ɛ 下 |
ue 話 |
iom 心 |
an 安 |
uan 暖 |
it 蜜 |
iɛt 閱 |
ɔt 黜 |
ut 脫 | |
ai 愛 |
in 電 |
uai 壞 |
iɛn 因 |
un 溫 |
ɔn 春 |
ak 北 |
uak 廓 |
ouk 曲 |
|
ɔi 鞋 |
ŋ̍ 嗯 |
ui 威 |
aŋ 紅 |
ɛŋ 冰 |
uaŋ 廣 |
ek 益 |
iak 菊 |
ɔk 握 |
iɔk 育 |
聲調
編輯標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調類 | 陰平 | 陽平 | 陰上 | 陽上 | 陰去 | 陽去 | 陰入 | 陽入 |
音值 | ˨˦ (24) | ˨˨ (22) | ˨˩ (21) | ˦˨ (42) | ˩˩ (11) | ˥˩ (51) | ˥˥ (55) | ˧˧ (33) |
例字 | 剛專 | 時島 | 九馬 | 五雨 | 意四 | 幣電 | 節筆 | 十入 |
連讀變調
編輯連讀變調,即兩個音節連讀的時候,前字的聲調受後字聲調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與閩南語一樣,海南語文昌話的連讀變調規律比較整齊。不過在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和陽入作為前字時,有時候也不變調,一時看不准分化的條件。
文昌話的連讀變調規律如下:
前字調類 | 陰平 24 | 陽平 22 | 陰上 21 | 陽上 42 | 陰去 11 | 陽去 51 | 陰入 55 | 陽入 33 |
前字變調 | 陽上 42 | 陰上 21 | 陰入 55 | 陰上 21 | 陰入 55 | 陽曲 51 | 陽入 55 | 陰上 21 |
例詞 | 兄弟 | 和尚 | 廣東 | 重點 | 過年 | 獎金 | 國家 | 日光 |
註釋
編輯- ^ 《文昌县志·第二十九编 社会习俗·第三章 方言》. [2015-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