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摩難提
曇摩難提(IAST:Dharma-nandi),譯名法喜,兜佉勒(Tukhāra,即吐火羅國,位於巴克特里亞地區)人。曾闇誦出《增一阿含經》和《中阿含經》,由竺佛念譯為漢語,對中土《阿含經》的流佈具有貢獻。
生平
編輯曇摩難提幼年離俗出家,聰慧早熟,精心研讀佛教經典,遍觀經、律、論三藏,能背誦《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博學多識,在國內很有名望。少年時就開始遊歷諸國。因為他認為弘揚佛法,應當於之前未聞佛法的地方,所以他穿過沙漠,遠遊他國。
在前秦苻堅建元年間,他到達了長安,協助僧伽跋澄出《鞞婆沙論》和《婆須蜜經》(《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由於當時中國尚未有《四阿含》的漢譯本,因此武威太守趙政(字文業)在建元二十年(384年)請求他出阿含經。當時慕容沖已經起兵反叛,攻打苻堅,關中地區人心惶惶。不過,趙政仍設法請道安廣集義學僧,由竺佛念傳譯,慧嵩筆受,出中阿含59卷增一阿含41卷,計100卷[1][2]。
註腳
編輯- ^ 《出三藏記集》卷15:「佛念傳譯。慧嵩筆受。自夏迄春。綿歷二年方訖。具二阿鋡凡一百卷。」
〈僧伽羅剎經序〉記為中阿含60卷、增一阿含46卷,計106卷。 - ^ 《高僧傳》:「請難提譯出《中》、《增一》二《阿含》,並先所出《毘曇心》、《三法度》等,凡一百六卷。佛念傳譯,慧嵩筆受,自夏迄春,綿涉兩載,文字方具。……昔安法師在關,請曇摩難提出《阿毘曇心》。其人未善晉言,頗多疑滯。後有罽賓沙門僧伽提婆,博識眾典,以晉太元十六年,來至潯陽。遠請重譯《阿毘曇心》及《三法度論》,於是二學乃興,並製序標宗,貽於學者」
(《出三藏記集》的「阿毘曇心序第十」於此事記載為:「釋和尚昔在關中,令鳩摩羅跋提出此經。其人不閑晉語,似偈本難譯,遂隱而不傳……及見提婆。乃知有此偈。」,則道安所謂「未善晉言者」應是指鳩摩羅跋提(Kumāra-buddhi),而非《高僧傳》所稱的曇摩難提。鳩摩羅跋提曾出《四阿鋡暮抄解》,即是三法度論之異譯,《阿毘曇抄》即是阿毘曇心之異譯。因此「先所出《毘曇心》、《三法度》」,是鳩摩羅跋提所翻,而非曇摩難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