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傑明·芒福特
本傑明·伍爾菲爾德·芒福特(Benjamin Woolfield Mountfort,1825年3月13日—1898年3月15日)是一位從英格蘭移民到新西蘭的建築師,也是新西蘭19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他是基督城規劃師,也是坎特伯雷省首位官方建築師。芒福特受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後期英式天主教堂建築風格影響很深,他將哥特復興式建築風格引入新西蘭,其設計的哥德式木結構和石結構建築在新西蘭獨一無二。
本傑明·芒福特 Benjamin Mountfort | |
---|---|
出生 | 1825年3月13日 英國英格蘭伯明翰市 |
逝世 | 1898年3月15日 新西蘭基督城 |
職業 | 建築師 |
早期經歷
編輯芒福特出生在英格蘭中部密德蘭地區伯明翰市,香水製造商托馬斯·芒福特和蘇珊娜的兒子。芒福特青年時搬到倫敦,師從英式天主教堂建築師理查德·克倫威爾·卡彭特,卡彭特中世紀哥德式建築風格影響了芒福特一生。在完成學業後,芒福特開始了在倫敦的設計生涯,1849年他和艾米莉·伊利沙伯·紐曼結婚。1850年,他們坐着首批4艘船之一的「夏洛特·簡」號,成為第一批到新西蘭坎特伯雷的移民。這批人被稱作朝聖者(The Pilgrims),他們的名字被刻在基督城教堂廣場的大理石碑上。
新西蘭
編輯1850年,新西蘭是一個新的國家。英國政府鼓勵人民移民到殖民地,芒福特到達坎特伯雷的時候雄心勃勃,準備在這個新的殖民地發揮他的才幹。他的妹妹蘇珊娜和弟弟查爾斯以及查爾斯的太太也和他們一起來到新西蘭,五個人的年紀在21歲到26歲之間。一開始在新西蘭的生活是非常艱苦並令人失望的。芒福特發現基督城面積只比村莊大一點,主要是木頭小屋,因此對建築師的需求非常小。他在新西蘭的第一個工作是利特爾頓的Most Holy Trinity教堂,該教堂在建成不久被大風吹毀而倒塌。災難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未乾透的木材和他對當地建築材料知識的匱乏。不管什麼理由,結果導致他的名望下降。本地報紙也批評了他的設計。[1]
這次事件過後,芒福特離開了建築界,開了一家書店直到1857年。在這個時期他對攝影產生了興趣,並成為他一生的愛好,通過為鄰居拍照來補貼他微薄的收入。芒福特是共濟會會員,這段時期他唯一設計的作品就是會所,也是南島第一個共濟會會員會所。
返回建築界
編輯1857年,芒福特回到了建築界,和他妹妹蘇珊娜的新丈夫艾薩克·盧克一起工作。1856年,基督城升格成為一個城市和坎特伯雷省的首府,需要進行大量的建設工作。新的城市的快速發展為芒福特和他新的合伙人創造了大量機會。1858年,他們接受了設計新的省議會大廈的任務,如今這座石頭建築被認為是芒福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大廈於1861年開工,當時省議會的成員增加到35人,而原來的木頭的房子面積太小而容納不下那麼多人。
宏偉的新大廈不僅僅包括了省議會工作的辦公室,還包括餐廳和娛樂設施。從外部看,這幢建築和芒福特早期設計的大多數建築一樣顯得很簡樸,一個中央的塔樓,兩側是三角牆,顯露出濃郁的哥特復興式建築風格。然而,內部卻是色彩絢麗,在中世紀的風格中透露着維多利亞時代特色,其中包括彩色玻璃,一座全世界只有五座的大型雙面鍾。房間內部裝修華麗,富有新西蘭特色,本土雕刻家威廉·布拉辛頓負責了雕刻工作。
由於當地建築師的匱乏,芒福特和盧克之前設計的規模小一些房子已經吸引了城市官員們的注意,這座建築的成功更是奠定了芒福特在新西蘭的設計地位,也是他成功的開始。
芒福特的哥德式風格
編輯18世紀後期,哥特復興式建築風格開始流行起來。芒福特16歲的時候得到了由哥特復興式風格大師奧古斯塔斯·普金所著的兩本著作《The True Principles of Christian or Pointed Architecture》和《An Apology for the Revival of Christian Architecture》,從那時開始,芒福特就受普金強英式天主教堂建築風格的影響,到他21歲成為理查德·克倫威爾·卡彭特的弟子時,這種影響就更深了。卡彭特和芒福特一樣,鍾愛於英式天主教堂建築風格。
芒福特在新西蘭早期的設計比卡彭特更具有英國特色,高高的尖頂窗和三角牆運用得很多。漸漸地,他形成了一種更歐洲化的風格,設計中帶有法國特色的塔樓、角樓和尖尖的裝飾性屋頂。這種設計風格不僅僅是芒福特獨有的,英國設計師阿爾弗雷德·沃特豪斯等人也具有該風格。英國國家博物館和聖潘克拉斯車站就是這種法國城堡風格的體現,而當時該風格在殖民地的運用比在英國本土更普及。儘管該風格在英國遭受到批評,卻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廣受歡迎,紐約第五大道上就有很多哥德式城堡和宮殿。
芒福特作為一個建築大師,吸取了一些華麗手法來適合新西蘭當地建築資源有限的情況。當時美國很多地區木結構的教堂很多,通常是簡潔的古典設計,而芒福特在新西蘭設計的木教堂比他設計的石教堂更具有華麗的哥德式特點。1857年,他和盧克一起競標奧克蘭政府大廈的陳述中概括了他的設計理念:
「當我們看那些自然的建築,如高山和小坡,輪廓無規律而變化多端;相應地,橋墩、牆壁和角樓也應該各不相同。然而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往往不經過努力,設計中規中矩。其實只要研究一棵橡樹或者榆樹就可以駁倒那些常規的理論。」2
這就是芒福特貫徹一生的設計理念。
省建築師
編輯1864年,芒福特被任命為「省建築師」,同時負責基督城羅馬天主教區木頭教堂的設計。這個教堂幾經擴大,後來被重新命名為主教座堂。芒福特喜歡採用木頭作為原料,他認為這樣可以更好地體現哥德式的風格,因此他設計的建築在新西蘭呈現出獨特的哥德式風格。1869年到1882年之間,他設計了基督城博物館和坎特伯雷大學。
坎特伯雷大學的建造從鐘樓開始。大學於1877年落成,是新西蘭第一所專門建造的大學。大學體現了芒福特一貫的哥德式風格,同期英國建造的牛橋也有類似哥特復興式建築風格。這座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大學四周圍繞着石頭庭院,所有建築物的正面的哥特主題都很明顯,而對角的寬大的樓梯窗戶則有布盧瓦中世紀城堡的影子。整個學校的佈局與普金在芒福特家鄉伯明翰設計的慈悲學院相似,該學院大約於1843年建成,也是芒福特從孩提時代就熟悉的設計。這種風格貫穿了所有大學裏的建築以及芒福特其它作品,基督城也因擁有眾多哥德式的城市和公共建築在新西蘭彰顯特色。
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是基督城主教座堂的設計師,也是芒福特的老師,希望芒福特作為建設監督,督造教堂工程。提議被教堂委員會通過,然後,由於資金的問題建造工作遲遲不能進行,直到1873年,芒福特才正式成為監督建築師。芒福特補充主建築師的設計,主要是教堂的塔樓和西門廊。他也設計了正面,哈普紀念堂和北門廊。直到1904年,芒福特去世後6年,教堂才全部竣工。這座教堂富有濃厚了歐洲哥特風格,鐘樓位於教堂主樓的邊上而不是像英國傳統教堂那樣在主樓上方。1872年,芒福特和他人一起建立了基督城建築師協會,負責城市後期發展規劃。芒福特的事業也達到了頂峰時期。
1880年代,芒福特被認為是新西蘭首席教堂設計師,他一生一共設計了超過40座教堂。1888年,他設計了內皮爾聖約翰大教堂,該建築於1931年毀於一場地震。1886年到1887年之間,芒福特設計了奧克蘭的主座教堂-聖瑪麗教堂,這是一座木結構教堂,也是他設計的最大的教堂之一。聖瑪麗教堂面積為9000平方英尺(800平方米),是全世界最大的木結構哥德式教堂。這座有着優美的白色山牆的教堂的管理人員宣稱它是新西蘭最漂亮的建築之一。1898年,教堂投入聖職使用,這也是芒福特最後的作品之一。
除了設計建築外,芒福特還熱衷於藝術,他是一個有才華的藝術家,儘管他的大部分畫作都是建築設計圖。他是一個虔誠的英格蘭教會,也是許多英格蘭教會教堂的管理會成員和主教轄區委員會成員。他是第一位省建築設計師,受到年輕的設計師的崇敬。本傑明·芒福特於1898年逝世,享年73歲。芒福特被埋葬在愛文塞德教堂墓地,1876年他參與了該教堂的維修設計工作。
芒福特作品評價
編輯如果要評論芒福特的作品,就不能將它們和歐洲當時的建築設計背景分開而論。1860年代,新西蘭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歐洲普遍使用建築材料和資源在新西蘭卻很缺乏。即使存在,質量也往往很差,正如芒福特的第一個作品,就是使用了沒有干透的木材而倒塌。他在他新的國家早期設計的作品都太高或太陡,沒有充分考慮到非歐洲的氣候和自然景色。不過,他很快就適應起來,利用當地天然的粗劣的材料來提高自己的設計水平。
基督城和附近地區由於獨特的哥德式風格在新西蘭獨樹一幟,其中主要歸功於本傑明·芒福特。芒福特也接受私人建築的設計委託,不過他設計的公共建築,如城市功能性建築和教堂,更廣為人知。他在原材料匱乏的情況下為基督城設計的哥德式石頭建築是一個偉大的成就,如果放在牛津或劍橋不一定合適。他的個人風格獨特的木頭哥德式教堂在今天已經成為坎特伯雷省19世紀的縮影。它們被接受,並且事實上已經成為風景的一部分。這樣,本傑明·芒福特獨特的建築風格就等同於坎特伯雷省的特點。在他逝世後,他的兒子西里爾·芒福特延續了他父親的風格。如今,大部分芒福特設計的公共建築依然在使用。他和同時代的設計師羅伯特·勞森一起被認為是新西蘭19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
本傑明·芒福特設計的建築
編輯- 1851年,利特爾頓Most Holy Trinity。(已毀)
- 1858年─1865年,坎特伯雷省議會大廈。[1]
- 1863年,基督城主教座堂(Christchurch Cathedral)。[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869年─1882年,基督城博物館。[3]
- 1872年,懷瑪特的聖奧古斯丁教堂(St. Augustine's Church)。[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873年,基督城的特里尼蒂教堂(Trinity Church)。[5]
- 1876年,愛文塞德教堂(Avonside Church)聖壇。[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7]
- 1877年,帕帕努依聖保羅教堂(St Paul's Church)。
- 1882年,坎特伯雷大學。[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1884年,好牧羊人教堂(Church of the Good Shepherd)。
- 1886年,聖瑪麗教堂(St Mary's Church)。[10].
- 1888年,內皮爾的聖約翰大教堂(St John's Cathedral)。
- 1881年─1893年,陽光收容所(Sunnyside Asylum)。
註釋
編輯- ^ Christchurch Library
參考文獻
編輯- Fletcher, Banister (1996). Sir Banister Fletcher's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Press, 20th ed. ISBN 978-0-7506-2267-7.
- Lochhead, Ian. A Dream of Spires: Benjamin Mountfort and the Gothic revival. Canterbury: Canterbury University Press. 1999. ISBN 0-908812-85-X.
- Lochhead, Ian J. Mountfort, Benjamin Woolfield 1825–1898. Dictionary of New Zealand Biography. Ministry for Culture and Heritage. [7 April 2011].
- Porter, Frances (ed) (1983). "Historic Buildings of New Zealand, South Island". Auckland: Methuen New Zealand. ISBN 978-0-456-03120-9.
- Smith, Phillipa M. (2005). A Concise History of New Zea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3438-4.
- Taylor, C.R.H. (1929). The Gothic Beauties and History of the Canterbury Provincial Buildings. Canterbury Provincial Buildings 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