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密院
樞密院,中國歷史上,唐代、五代、宋代、遼代、元代等朝代的官署名稱,長官稱樞密使。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功能,但大抵主管軍事。
沿革
編輯中唐即設之,本為溝通中外出納帝命的皇帝秘書機構,多以宦者充任,德宗以後以樞密院所屬內使為神策軍護軍中尉與地方監軍等軍事職務後,開始逐漸轉化為軍事管理機構。五代後梁有心革唐代宦寺弄權之弊,乃罷樞密院,另建士人充任的崇政院,以備顧問參謀[1],以崇政使知院事。後唐莊宗同光元年又改崇政院為樞密院[2],以樞密使知院事與宰相共秉朝政[3],同時仍都監諸藩鎮兵馬事務。天福四年(939)晉高祖廢樞密院,而「以印付中書,院事皆委宰相分判」。天福七年高祖去世,宰臣馮道等人上表「請依舊置樞密使」。開運元年(944)復置樞密院,以桑維翰為中書令兼樞密使,至後漢隱帝以樞密使郭威主管軍政後[4],樞密院大致完成了最高軍事管理機構的轉化。
北宋樞密院分兵部與中書門下軍政之權,與掌管民政之中書省號為「二府」[5],加上掌管財政的三司使,形成北宋二府三司的中央體制,樞密院俗稱「樞府」[6],因熙寧年間,在皇城右掖門南詔建東西二府各四位,西府由樞密使、副使居住,故以「西府」代稱樞密使,樞密院在中書省之北,印有"東院"、"西院"之文,而共為一院,但行東院印。事實上是以樞密院的長官來分割宰相的掌兵之權,即馬端臨宣稱的「樞密院官雖曰掌兵,亦未嘗不兼任宰相之事」。宋朝國策即是對「武人跋扈」的防備不遺餘力。不過北宋初年武將在樞密院中還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雍熙三年北伐,宋太宗「獨與樞密院計議,一日至六召,中書不預聞」。皇祐四年,狄青升為樞密副使,御史中丞王舉正、左司諫賈黯及御史韓贄等人紛紛上奏反對,宋仁宗不顧宰相龐籍等反對,硬將狄青擢為樞密使,前後四年。慶曆年間,因二路用兵,知制誥富弼建言,邊事繫國家安危,不宜專委樞密,仁宗以為然,即詔中書同議(職官志),繼又以諫官張方平上言,中書宜知兵事,乃以宰相呂夷簡,章得象並兼樞密院,從此軍令與政令相互溝通。故仁宗慶曆以後,宰相兼使迄元豐改制,又不復兼(通考卷五八)。嘉祐元年,罷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判陳州。
佐天子執兵政:
- 樞密使(從一品)
- 知樞密院事(正二品)
- 同知樞密院事(正二品)
- 樞密副使(從二品)
- 簽書樞密院事(從二品)
- 同簽書樞密院事(正三品)
- 樞密直學士(正三品)
同知樞密院事、樞密副使、簽書樞密院事、同簽書樞密院事為之貳。
宋初,官無定制。有使則置副,有知院則置同知院,資淺則用直學士簽書院事。置知院、同知院二人。
元豐五年改官制:使、副悉罷。元佑初,復置簽書院事,仍以樞密直學士充。開禧後,以宰執兼任,遂為永制。使與知院,同知、副使,亦或並除。其簽書、同簽書並為端明殿學士(正三品)。
掌承宣旨命:
- 樞密都承旨(從五品)
- 樞密副都承旨(從五品)
- 樞密承旨(正六品)
- 樞密副承旨(正七品)
- 樞密檢詳官(從六品)
- 樞密計議官(正八品)
- 樞密編修官
宋初樞密院下設四房:兵、吏、戶、禮。神宗元豐五年增至十房,後又加兩房,總計十二房:
- 北面房(掌行河北、河東路吏卒,北界邊防、國信事)
- 河西房(掌行陝西路、麟、府、豐、嵐、石、隰州、保德軍吏卒,西界邊防、蕃官)
- 支差房(掌行調發軍,湖北路邊防及京東、京西、江、淮、廣南東路吏卒,遷補殿侍,選親事官)
- 在京房(掌行殿前步軍司事,支移兵器,川陝路邊防及畿內、福建路吏卒,軍頭、皇城司衛兵)
- 教閱房(掌行中外校習,封樁闕額請給,催督驛遞及湖南路邊防)
- 廣西房(掌行招軍捕盜賞罰,廣南西路邊防及兩浙路吏卒)
- 兵籍房(掌行諸路將官差發禁兵、選補衛軍文書)、民兵房(掌行三路保甲、弓箭手)
- 吏房(掌行差將領武臣知州軍、路分都監以上及差內侍官文書)
- 知雜房(掌行雜務)、支馬房(掌行內外馬政並坊院監牧吏卒、牧馬、租課)
- 小吏房(掌行兩省內臣磨勘功過敘用,大使臣已上歷任事狀及校尉以上改轉遷遣)
逐房副承旨三人,主事五人,守闕主事二人,令史十三人,書令史十五人。
元祐既創支馬、小吏二房,增令史為十四人,書令史十九人,創正名貼房十八人。大觀增逐房副承旨為五人,創守闕書令史三人,增正名二十八人。
遼朝置北樞密院、南樞密院及漢人樞密院等三院,北樞密院相當於兵部,南樞密院,相當於吏部。元代樞密院主管軍事機密、邊防及宮廷禁衛等事。明太祖廢樞密院,改置大都督府。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資治通鑑》卷二六六,開平元年(907)四月辛未條:「以宣武掌書記、太府卿敬翔知崇政院事,以備顧問、參謀議;于禁中承上旨,宣於宰相而行之。宰相非進對時有所奏請,及已受旨應復請者,皆具記事因崇政院以聞。得旨則宣於宰相。」
- ^ 《五代會要》卷二四《樞密使》說:「後唐同光元年十月,崇政院依舊為樞密院。」
- ^ 高承《事物紀原》卷四《樞密》條引《君臣政要》云:「後唐莊宗始用郭崇韜分中書兵房置樞密院,與宰相分秉朝政。」
- ^ 《資治通鑑》卷二八九,乾祐三年(950)十一月甲子朔條:「帝自即位以來,樞密使、右僕射、同平章事楊邠總機政,樞密使兼侍中郭威主征伐,歸德節度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史弘肇典宿衛,三司使、同平章事王章掌財賦」
-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24:「樞密之任,秉國大權。……本天下之兵柄,代天子之武威,勢均中書,號稱兩府。」
- ^ 龔書鐸、劉德麟 主編 (編). 《圖說宋朝》. 臺北: 鳳凰出版. 2007-06: 15. ISBN 978-986-7151-55-1 (中文(臺灣)).
來源
編輯- 《文獻通考》卷五八《職官考十二·樞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