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晦(1084年—1149年),字元用,號胥山杭州錢塘縣人,翰林學士沈遘孫,宣和六年狀元,宋朝官員,經歷靖康之亂南北宋交際,《宋史》評價其膽識過人,做官有才,但因為不徇法度屢屢為人彈劾。

生平

編輯

沈晦出生吳興沈氏錢塘支系的正宗,祖輩以沈括最出名,沈晦的父親為沈遘長子沈隆嗣,母親為韓維第四女。宋徽宗宣和六年取得廷試第一,考中狀元,授官校書郎,後改遷著作佐郎。考中不久金兵南下滅宋,沈晦以假給事中身份隨從肅王趙樞入質金朝,金人並不罷休,揮師攻破汴梁、南下消滅北宋,在華北建立張邦昌傀儡政權,南宋請求金朝歸還之前北宋出使求和的馮澥等人,沈晦因此得以返回南宋,拜官真給事中。宋高宗即位以後,沈晦憑藉出使金朝的苦勞升任集英殿修撰、知信州,不久遷知明州,建炎三年(1129年)遷知處州。宋高宗被金人追殺,被迫流亡浙東海上,沈晦率部移師守衛婺州,當時有賊首成皋造反來攻,沈晦聽信學宮教授孫邦的計策,率領數百民兵出城迎戰,大敗而歸,一度想要處決孫邦。當時浙東防遏使傅崧卿也在婺州,單槍匹馬出城說服成皋投降,成皋最終投降了,沈晦也因此升任徽猷閣待制。言官彈劾沈晦指揮作戰時妄作決斷,因此除官集英殿修撰、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後來改至徽猷閣待制、知宣州,遷知建康府,彈劾也作罷。紹興四年(1134年),沈晦出任知鎮江府、兩浙西路安撫使,名義上統領南宋的揚子江防線,提議在沿江地區招募鄉勇抵禦金人南侵,但宋廷認為韓世忠已經鎮守鎮江,因此沒有採納其對策。金人扶植的劉齊政權南下入侵,韓世忠在江北揚州一線阻擊敵軍,沈晦上疏乞求張俊儘快派兵支援韓世忠。雖然沈晦措辭激烈,但宋高宗不為所動,認為沈晦膽子太小、言過其實,韓世忠也因此與沈晦生隙,沈晦被貶為洞霄宮提舉。不久苗疆的蠻酋莫公晟騷擾宋邊,沈晦起復為廣西經略兼知靜江府,在任期間他起用老將羅統招討叛賊,解除邊患,因此升任徽猷閣直學士、知衢州,後來遷知潭州,提舉太平興國宮,在太平興國宮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六。[1][2][3]

延伸閱讀

編輯

[]

 宋史·卷378》,出自脫脫宋史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宋史·沈晦傳》
  2. ^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d.wanfangdata.com.cn. [2021-12-18]. 
  3. ^ 《從士族到紳族——唐以後吳興沈氏宗族的的變遷》154頁